题名

李娃補天-唐傳奇〈李娃傳〉的神話學解讀

并列篇名

The Reconstruction of Ethical Relations in Li Wa Chuan-In the Light of Intertextuality with the Myth of NuWa

作者

蔡妙真(Miao-Chen Tsai)

关键词

女媧 ; 李娃傳 ; 造人 ; 補天 ; myth of NuWa ; LiWa Chuan ; create human beings ; piece up the sky

期刊名称

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

卷期/出版年月

55卷1期(2010 / 03 / 01)

页次

133 - 15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李娃傳〉世族娼妓結成美眷的情節,異於同時代的娼妓故事,前人或有主張原因在於該傳奇源自民間故事,故猶帶民間性之故也。故本文探論〈李娃傳〉的反轉情節部分,嘗試接續王夢鷗的「民間元素」說。神話是民間文學的資源,而民間文學又往往在流傳過程中創造了神話的新元素,因此本研究以神話學的角度進一步追索〈李娃傳〉的反轉情節。〈李娃傳〉作者白行簡強調李娃以妓而得封夫人,係因「有節行」。李娃的節行主要表現有二:一是為鄭生重建身心;二是修補鄭生父子之天倫;若再加上鄭生與李娃的婚姻之異於常態,以及李娃受封為汧國夫人等,凡此結構元素皆與女媧造人、補天、兄妹成婚等神話母題頗有符節之處;「汧國」一地與女媧神話亦頗有淵源。研究結果發現,〈李娃傳〉後半部反轉情節的結構與女媧神話母題的確密切疊合:他們都具有「造」人、補「天」的情節元素;他們的婚姻也都背離世俗的認可;他們都是社會秩序的維護者。在女媧神話的流動過程中,女媧失去了獨立造人的宇宙母神地位,成了伏羲婦,與伏羲共同參與造人大業,從而使「補天」成了女媧神話裡最被看重的焦點;其後,「天」之意涵抽象化,「補天」遂與「重建秩序」的概念相通。〈李娃傳〉對女媧神話原型的移位乃將「補天」與「婚姻」母題融合為「婚姻秩序重整」的情節。這個主題變形強調的是遵從社會規範乃得和諧,這點顯然是受到唐代門第風氣以及儒家講究倫理價值的影響。

英文摘要

It is said that Po Hsing Ch'ian wrote Li Wa Chuan, but the tale was based on a folk story named 'I chih Hua'. That's why the happy ending of LiWa Chuan is so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T'ang prose tales.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LiWa Chuan and the myth of NuWa. First of all, both of them gave birth to human beings, for LiWa, she revived Cheng Sheng and made him go back to his high-bred society. The second, both of them pieced up the sky, for LiWa, the sky symbolized ethical relations. The third, their marriages were abnormal. The fourth, LiWa got the feudal title 'Madam Ch'ian Kuo', and Ch'ian Kuo very closely correlated to the myth of NuWa. So, the tale of LiWa was a literarily recurrence of the myth of NuWa, and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myth now focused on the rebuilding of social norms, especially the ethical relations in marriage. That’s also a main issue of T'ang cul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65)。稗海。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2. (1982)。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3. (1968)。抱經堂叢書。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4. 宋王溥(1960)。唐會要。臺北市:世界書局。
  5. 宋李昉(1994)。太平御覽。鄭州市:河南教育出版社。
  6. 宋曾慥(1983)。類說。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7. 宋歐陽修(1987)。新校本新唐書。臺北市:鼎文書局。
  8. 宋羅泌(1974)。路史。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9. 後晉劉昫(1987)。新校本舊唐書。臺北市:鼎文書局。
  10. 唐虞世南、明陳禹謨補註(1983)。北堂書鈔。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唐釋法琳(2008)。辯正論。北京市:北京圖書館。
  12. 唐釋道宣(2008)。廣弘明集。北京市:北京圖書館。
  13. 唐釋慧琳(2008)。一切經音義。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清聖祖編(1979)。全唐詩。臺北市:盤古出版社。
  15. 清羅彰彝。隴州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16. 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宋朱熹集注、清蔣驥注(1983)。楚辭。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7. 漢桑欽、北魏酈道元注、王國維注校。水經注。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
  18. 漢軼名、袁坷校注(1982)。山海經校注。臺北市:里仁書局。
  19. 漢劉向集錄(1990)。戰國策。臺北市:里仁書局。
  20. 漢劉安(1974)。淮南子。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21. 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編輯委員會編(1990)。敦煌石室真跡錄 敦煌石室畫像題錄:巴黎敦煌殘卷敘錄。蘭州市:古籍書店。
  22. 王子今(2007)。論女媧神話生于西北山區。寧夏師範學院學報,2007(4),64-67。
  23. 王夢鷗(1991)。傳統文學論衡。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24. 王夢鷗(1994)。唐人小說校釋(上)。臺北市:正中書局。
  25. 成潤淑(2004)。從〈李娃傳〉看唐傳奇的典雅性與通俗性。廈門教育學院學報,6(3),25-30。
  26. 余糧才(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西北民族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27. 吳志達(1983)。唐人傳奇。臺北市:木鐸出版社。
  28. 呂威(1996)。楚地帛書敦煌殘卷與佛教偽經中的伏羲女媧故事。文學遺產,1996(4),16-29。
  29. 李潤強(1994)。曠古逸史—關於伏羲、女媧、黃帝和西王母的傳說。中國典籍與文化,1994(4),22-27。
  30. 杜德橋, Glen(1983).The Tale of LiWa: Study and Critical Edition of a Chinese Story from the Ninth Century.London:Ithaca Press.
  31. 杜德橋(1990)。A Second Look At LiWa Chuan。中國文學翻譯國際學術研討會
  32. 周天游編、王子今編(2005)。女媧文化研究。西安市:三秦出版社。
  33. 孟繁仁(1999)。女媧文化、三晉文化、中華民族精神。晉陽學刊,1999(4),60-63。
  34. 約瑟夫.坎伯、朱侃如譯(1997)。千面英雄。臺北市:立緒出版社。
  35. 約瑟夫.坎伯、李子寧譯(2002)。神話的智慧。臺北市:立緒出版社。
  36. 胡安蓮(2001)。河南女媧神話的演變及其意義。殷都學刊,67-70。
  37. 唐世欽(1998)。伏羲女媧小考。國立歷史博物館刊(歷史文物),8(9),53-57。
  38. 馬世之(1996)。淺議羲皇故里—兼析女媧文化的發祥地。天水師範學院學報,6,3-7。
  39. 高麗珍。八十三年度國科會獎助代表作八十三年度國科會獎助代表作,臺北縣:國立僑大先修班。
  40. 張舜徽(1984)。說文解字約注。臺北市:木鐸出版社。
  41. 陳寅恪(2001)。讀書札記二集。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2. 傅錫壬(1983)。試探〈李娃傳〉的寫作動機和時代。淡江學報,20,211-220。
  43. 黃大宏(2002)。白行簡年譜。文獻季刊,2002(3),65-78。
  44. 楊利慧(1997)。女媧的神話與信仰。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5. 楊利慧(1996)。始母神—女媧神話的基點和中心。民間文學論壇,2,18-25。
  46. 楊利慧(1996)。女媧信仰起源於西北渭水流域的推測—從女媧人首蛇身像談起。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6),55-60。
  47. 楊利慧(1997)。伏羲女媧與兄妹婚神話的黏連與復合。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6),20-26。
  48. 楊利慧(2005)。儀式的合法性與神話的解構和重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2,61-68。
  49. 楊昌年(2003)。唐傳奇名篇析評。臺北市:里仁書局。
  50. 榮格、鴻鈉譯(1990)。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臺北市:結構群出版社。
  51. 劉方甫(1993)。女媧搏土造人之謎。歷史月刊,61,4-7。
  52. 劉方甫(1993)。女媧原型之謎。歷史月刊,67,24-28。
  53. 劉信芳(2002)。子彈庫楚墓出土文獻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
  54. 劉毓慶(1998)。女媧補天與生殖崇拜。文藝研究,6,93-103。
  55. 鄭先興(2008)。論漢代的伏羲女媧信仰(下)。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9(4),85-90。
  56. 鄭先興(2008)。論漢代的伏羲女媧信仰(上)。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9(2),54-81。
  57. 霍志軍(2008)。女媧神話的原型研究。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8(4),118-124。
  58. 龐倩華(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河南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
  59. 瀧川龜太郎(1983)。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市:洪氏出版社。
  60. 饒宗頤、曾憲通(1993)。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廖珮芸(2015)。抒情性與現實性:〈鶯鶯傳〉表述形式與表述功能研究。彰化師大國文學誌,30,6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