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唐賦敘事對話主角類型研究
|
并列篇名
|
Tang Dynasty Narrative Discourse Heroes in Rhapsodic Fu Poetry
|
作者
|
梁淑媛(Shu-Yuan Liang)
|
关键词
|
主角 ; 唐賦 ; 敘事對話 ; heroes ; Tang Dynasty rhapsodic fu poetry ; narrative discourse
|
期刊名称
|
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
|
卷期/出版年月
|
55卷2期(2010 / 09 / 01)
|
页次
|
1
-
28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賦的假設對問,建構起中國敘事文學的基礎框架。從唐賦的敘事問答對話中,初步的分析,其主角的塑造可約略分為五類:(一)作者現身在文本中的隱含作者與虛擬人物;(二)雙方或多方均為虛擬的人物;(三)雙方均為逼真性歷史人物;(四)人與鬼神為主角;(五)物與物為主角。主角類型的塑造,有沿襲漢魏六朝賦作之處,更有出於一己匠心獨具之藝術構思。
|
英文摘要
|
The suppositional dialogues of Rhapsodic Fu Poetry build and develop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hinese narrative literature. There are five types of heroes in Tang Dynasty narrative rhapsodic fu poetry: (1) The implied author appears in the text and is also the fictitious hero. (2) Dual or multifaceted heroes are fictitious. (3) Both heroes bear a striking resemblance to historical characters. (4) Humans, ghosts, and gods can be heroes. (5) Animals or other things can be heroes. The creation of some Tang Dynasty Narrative Rhapsodic Fu Poetry heroes follows the conventions of the previous dynasty, but more ingenuity is evident.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簡宗梧(2008)。試論《文苑英華》的唐代賦體雜文。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2),391。
連結:
-
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中國小說書目》(北京市:國立北平圖書館,中國大辭典編纂處,1932)。
-
【元】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明李贄評:《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明萬曆間杭州容與堂刻本)。
-
宋李昉編(1986)。文苑英華。北京市:中華書局。
-
梁劉勰、周振甫注(1984)。文心雕龍注釋。臺北市:里仁書局。
-
清陳元龍編(1999)。御定歷代賦彙。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
漢王充、蔣祖怡注(1987)。論衡選注‧對作。臺北市:長安出版社。
-
Chatman, S.(1990).Coming to Term.Ithaca, NY:Cornel University Press.
-
Chatman, S.(1978).Story and Discourse.Ithaca, NY:Cornel University Press.
-
王文進(2000)。南朝邊塞詩。臺北市:里仁書局。
-
伏俊連(1994)。敦煌賦校注。甘肅省:甘肅人民出版社。
-
任半塘(2006)。唐戲弄。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
周紹良編(2000)。全唐文新編。長春市:吉林出版社。
-
周興泰(2008)。論唐律賦的敘事特徵。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5),136。
-
金聖嘆(1985)。讀第五才子書法。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
-
韋恩‧布斯、華明譯、胡蘇曉譯、周憲譯(1987)。小說修辭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
浦安迪(1996)。中國敘事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
馬積高(1987)。賦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
張錫厚錄校(1996)。敦煌賦彙。江蘇省:江蘇古籍出版社。
-
梁淑媛(1999)。漢賦的敘事人物設計。第一屆先秦兩漢學術研討會─先秦兩漢論叢,臺北縣:
-
梁淑媛(1998)。「賦」的敘事對話設計。輔大中研所學刊,8,221-238。
-
梁淑媛(1999)。漢代敘事賦結構研究—以子虛賦、上林賦、和美人賦為中心的開展。修辭論叢,臺北市:
-
梁淑媛(200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
-
畢萬忱編、何沛雄編、洪順隆編(1994)。中國歷代賦選—唐宋卷。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
-
郭維森、許結(1996)。中國辭賦發展史。江蘇省:江蘇教育出版社。
-
陳成文(199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政治大學中文系。
-
陸侃如(1987)。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市:
-
傅修延(2008)。賦與中國敘事的演進。敘事叢刊,北京市:
-
楊仲義編注(1999)。中華名賦集成。北京市:中國工人出版社。
-
楊義(2007)。讀書的啟示—楊義學術演講錄。北京市:新華書店。
-
葉幼明(1991)。辭賦通論。長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
-
趙毅衡(1998)。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劉康(1995)。對話的喧聲。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
熱奈特、王文融譯(1990)。敘事話語。北京市:中國科學出版社。
-
鄭毓瑜(1992)。美麗的周旋—魏晉「神女論述」的模擬與轉化。辭賦文學論集,江蘇省:
-
簡宗梧(2005)。賦與設辭問對關係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1,17-30。
-
簡宗梧(200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簡宗梧、游適宏(2000)。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1-16。
-
蘇慧霜(2007)。騷體賦的發展與衍變—後漢到唐的觀察。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
龔鵬程(1995)。文學與美學。臺北市:業強出版社。
-
龔鵬程(1997)。文學散步。臺北市:漢光文化事業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