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吳有能(2007)。臺灣人間佛教的兩種淨土觀點:以印順法師與李炳南居士為例。臺大佛學研究,14,159-220。
連結:
-
紀舍、黃宗儀(2010)。新自由主義經濟人的生命政治:中國富商傳的企業家主體敘述。文化研究,55,55-82。
連結:
-
陳永革(2006)。儒佛交涉的現代展開與人間佛教思潮:以太虛大師對新儒家的回應為中心。玄奘佛學研究,4,35-54。
連結:
-
陳婉琪(2005)。族群、性別與階級:再探教育成就的省籍差異。臺灣社會學,10,1-40。
連結:
-
謝國興(1994)。企業發展與台灣經驗:一個歷史學的研究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331-351。
連結:
-
佛光大辭典。
-
Carr, David(1986).Time, Narrative and History.Bloomington, I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Eakin, Paul J.(2004).Introduction: Mapping the Ethics of Life Writing.The Ethics of Life Writing,Ithaca, IN:
-
Hofstede, Geert,Bond, Michael H.(1988).The Confucius Connection: From Cultural Roots to Economic Growth.Organizational Dynamics,16(4),5-21.
-
Kahn, Herman(1979).World Development: 1979 and Beyond.London, UK:Croom Helm.
-
MacIntyre, Alasdair.After Virtue: A Study in Moral Theory.Notre Dame, NY:Notre Dame University Press.
-
Olney, J.(ed. trans.)(1980).Autobiography: Essays Theoretical and Critical.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Parker, David(2004).Life Writing as Narrative of the Good.The Ethics of Life Writing,Ithaca, IN:
-
Ricoeur, Paul(1984).Time and Narrative.Chicago, I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Roberts, Kathleen G.(2004).Texturing the Narrative Paradigm: Folklore and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Quarterly,52(2),129-142.
-
Shotter, John(ed.),Gergen, Kenneh J.(ed.)(1989).Texts of Identity.London, UK:Sage.
-
Taylor, Charles(1989).Sources of Self: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Identity.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丁興祥、邱惟真(2005)。當代臺灣傑出企業家的創業發展研究:一種傳記資料分析。教育資料集刊,30,299-322。
-
中華徵信所(1980)。台灣地區集團企業研究。臺北市:中華徵信所。
-
太虛(2005)。太虛大師全書。新竹縣:印順文教基金會。
-
吳修齊(1993)。八十回憶。臺北市:龍文出版社。
-
吳修齊(1993)。八十回憶。臺北市:龍文出版社。
-
宋光宇(1995)。重利與顯親:有關「台灣經驗」各家理論的檢討與新觀點的提出。宗教與社會,臺北市:
-
李柏利奇、杜佛‧馬沙奇、齊柏、吳芝儀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和詮釋。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李炳南(1953)。佛教與中國之命脈。菩提樹,3,2-3。
-
彼得柏格、任元杰譯(1984)。世俗性―東方與西方。中國論壇,222,14-18。
-
東海大學哲學系編譯(1984)。中國人的心靈 : 中國哲學與文化要義。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
芮逸夫(1995)。中國儒家思想的現代化。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臺北市:
-
威廉狄爾泰、逸飛譯(2001)。歷史中的意義。北京市:中國城市出版社。
-
威廉詹姆斯、尚新建譯(2012)。宗教經驗種種。北京市:華夏出版社。
-
查爾斯泰勒、韓震譯(2001)。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南京市:譯林出版社。
-
胡紹嘉(2008)。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
張茂桂(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市:業強出版社。
-
張維安(1995)。文化與經濟。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
陳來(2011)。孔夫子與現代世界。北京市:北京大學國立出版社。
-
陳嘉尚(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
-
黃光國(1988)。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
黃宗潔(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黃俊傑(2010)。儒家傳統與二十一世紀臺灣的展望。社會科學論壇,23,70-80。
-
楊國樞、鄭伯壎(1987)。傳統價值觀、個人現代性及組織行為:後儒家假說的一項微觀驗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4,1-49。
-
董芳苑(2008)。台灣宗教大觀。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
鄭伯壎(1995)。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本土心理學研究,3,142-219。
-
謝國興(1992)。吳修齊先生訪問記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謝國興(1999)。台南幫―一個台灣本土企業集團的興起。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
瞿宛文(2010)。台灣戰後工業化是殖民時期的延續嗎?兼論戰後第一代企業家的起源。台灣史研究,17,39-84。
-
饒美蛟(1993)。東南亞與港臺華商之經濟勢力經營及其對經濟發展之影響。華商經貿,323,17-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