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韻圖的修辭-從命名隱喻看韻圖的設計理念及其歷時變異

并列篇名

The Rhetoric of Rime Table: The Design Idea and Its Diachronic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ming Metaphor

DOI

10.6210/JNTNULL.2013.58(2).06

作者

王松木(Song-Mu Wang)

关键词

音韻思想史 ; 修辭 ; 設計理念 ; 隱喻 ; 韻圖 ; history of phonological thought ; rhetoric ; design idea ; metaphor ; rime table

期刊名称

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

卷期/出版年月

58卷2期(2013 / 09 / 01)

页次

135 - 17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藉由韻圖命名隱喻探究韻圖的修辭理據,擬參照認知語言學的「認知模型」(cognitive model)理論,以韻圖的命名隱喻為切入點,藉以觀察韻圖的形制差異及其設計理念。全文內容分為兩大部分:首先,以三種不知撰人的宋代韻圖-《韻鏡》、《四聲等子》及《切韻指掌圖》為對象,這些韻圖在流傳過程中,因不斷經由使用者遞相增補、層層積累,其原圖舊式或許已逐漸模糊,但仍可料想韻圖名稱應是相對穩固,若能根據其命名隱喻,一方面分析喻體的認知模型,另一方面檢視韻圖中特殊的分類、排序、術語或標號,或可從兩者的映射關係中,窺探韻圖編撰者的設計理念及其創意;其次,觀察明、清等韻學之蓬勃發展,不僅韻圖形態多種多樣,且往往被賦予超越實用層面的功能與意涵,本文擬對比宋、元韻圖與明、清韻圖之名稱差異,觀察兩者在命名隱喻上的顯著變化,並試著從音韻思想史的觀點解釋其中原因。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hetorical evidence by exploring the naming metaphor of the rime table and, based on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of the cognitive model, observes the formal differences and the design idea of the rime tab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ming metaphor. The content can be divided into 2 parts: first, the 3 anonymous books of the rime table written during the Song Dynasty-”Yunjing”,” Sishen Dengzi”, and ”Qieyun Zhizhang Tu”-are discussed. Because of the additions of users throughout several generations,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the table remains unclear. However, we can discern the design idea and the creativity of the editors of the table based on their naming metaphor,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ognitive model of the vehicle and by surveying the particular categorization, sequencing, terminology, or punctuation. Second, ob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phonolog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hows that the rime table was dynamically developed, and was endowed with a function and signification that transcended the practical dimension. Hence,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contrasts the naming metaphor of the rime tables between the Song-Yuang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 In addition, we explain the cau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phonological though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清】文雄:《磨光韻鏡》(國立臺灣大學館藏本,日本延享元年刻本,1744),冊下。
  4. (1995)。罕見韻書叢編。香港:長城文化出版公司。
  5. Sullivan, Louis H. “The Tall Office Building Artistically Considered,” Lippincott's Magazine, 57 (1896): 403-409.
  6. (1989)。等韻五種。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7. (1989)。等韻五種。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8.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9.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1989)。等韻五種。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11. (1988)。方以智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清】周春:《小學餘論》(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嘉慶9年刊本,1804),卷下。
  14.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市: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 宋不詳(1986)。宋本切韻指掌圖。北京市:中華書局。
  16. 宋不詳(1989)。宋本歷代地理指掌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宋沈括(1978)。夢溪筆談。臺北市:中國文學名著編印基金會。
  18. 宋張世南(1985)。游宦紀聞。北京市:中華書局。
  19. 清趙翼(1965)。陔餘叢考。臺北市:世界書局。
  20. 于亭(2009)。玄應〈一切經音義〉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1. 中國音韻學研究會(1994)。音韻學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
  22. 巴薩拉、周光發譯(2000)。技術發展簡史。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23. 王松木(2003)。等韻研究的認知取向―以都四德《黃鍾通韻》為例。漢學研究,21(2),337-365。
  24. 王瑾(2005)。互文性。桂林市:廣西師大出版社。
  25. 史存直(1997)。漢語音韻學論文集,上海市:
  26. 平田昌司(1984)。《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與《切韻指掌圖》―試論語言神秘思想對宋代等韻學的影響。東方學報,56,179-215。
  27. 朱曉農(2008)。方法:語言學的靈魂。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28. 李并成(1999)。「鏡」類文獻識略。敦煌研究,1999(1),52-62。
  29. 李紅(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30. 李無未(2011)。日本漢語音韻學史。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31. 沈從文(2011)。古人的鬍子。北京市:新星出版社。
  32. 金周生(2009)。說「等」「等子」「四聲等子」。第十一屆國際暨第二十七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33. 唐作藩(2001)。漢語史學習與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34. 耿振生(1992)。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35. 耿振生(2000)。明代學術思想變遷與明代音韻學的發展。聲韻論叢,9,85-98。
  36. 高明(1971)。高明小學論叢。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7. 郭正忠(1993)。三至十四世紀中國的權衡度量。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8. 陳新雄(2005)。聲韻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39. 曾甘霖(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40. 萊科夫、梁玉玲譯(1994)。女人、火與危險事物。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41. 黃耀堃(2001)。宋本《切韻指掌圖》的「檢例」與《四聲等子》比較研究。黃耀堃語言學論文集,南京市:
  42. 楊軍(2005)。《韻鏡》所標「開合」及相關問題再研究。古漢語研究,2005(2),44-49。
  43. 董同龢(1974)。《切韻指掌圖》中幾個問題。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臺北市:
  44. 赫斯科特、丁珏譯(2009)。設計,無處不在。南京市:譯林出版社。
  45. 趙蔭棠(1957)。等韻源流。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46. 遞亞榮(201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47. 劉華江(2011)。《韻鏡》列字所據韻書再探。古漢語研究,2011(3),25-32。
  48. 劉華江(2010)。也談《韻鏡》的「開合」。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010(1),32-35。
  49. 劉華江(201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50. 德拉埃斯馬、喬修峰譯(2009)。記憶的隱喻—心靈觀念史。廣州市:花城出版社。
  51. 潘文國(1997)。韻圖考。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52. 熱奈特、史忠義譯(2001)。熱奈特論文集,天津市:
  53. 魯國堯(2003)。《盧宗邁切韻法》述論。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南京市:
  54. 魯國堯(2003)。沈括《夢溪筆談》所載切韻法繹析。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南京市:
  55. 賴江基(1991)。《韻鏡》是宋人拼讀反切的工具書。暨南學報,1991(2),104-112。
  56. 鞠玉梅(2011)。社會認知修辭學:理論與實踐。北京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57. 羅常培(1982)。漢語音韻學導論。臺北市:里仁書局。
  58. 羅常培(2004)。《通志‧七音略》研究。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市:
  59. 羅常培(2004)。釋重輕。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市:
被引用次数
  1. 孔薇涵(2023)。從認知語言學視角探討等韻圖教學問題──以「轉」及相近概念的詞為例。高雄師大國文學報,38,51-82。
  2. 李柏翰(2022)。日本江户前期《韻鏡》的特殊改編-以《音韻指掌圖》作為考察。漢學研究,40(3),293-335。
  3. 李柏翰(2023)。《韻鏡發輝》的音韻現象及其歷史意義──《磨光韻鏡》重訂《韻鏡》的延續。漢學研究,41(2),17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