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語》生命觀對生命教育之啟示

并列篇名

The Philosophy of Life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Life Education

DOI

10.6424/JLE.200906.0027

作者

陳欣欣(Hsin-Hsin Chen);張淑美(Sue-May Chang)

关键词

論語 ; 儒家思想 ; 孔子 ; 生命觀 ; 生命教育 ; Analects of Confucius ; Confucianism ; Confucius ; the philosophy of life ; life education

期刊名称

生命教育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卷1期(2009 / 06 / 01)

页次

27 - 5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華人世界裡,《論語》內涵常引為人們修身處世的憑藉。有鑑於目前儒家思想於生命教育的論述較少,以及尋求眾所熟悉的生活化教材,本文欲籍由探討《論語》的生命觀思想,期於生命教育上能有所發揮。首先,從生命觀的三個取向:「生存與生命」、「生活與處世」及「終極關懷與天人合一」去分析《論語》生命觀的內涵;其次,再比較《論語》生命觀與生命教育三大議題領域間的關係;最後,析論《論語》生命觀於生命教育的啟示,分為:「生死議題的關懷」、「應世接物的智慧」,以及「人格心性的修養」。本文認為《論語》中許多蘊涵早已內化至我們的觀念中,對於生命教育強調落實於生活運用,值得從中探索本土生命教育的立論基礎與實踐法門。

英文摘要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considered the Chinese classic that can best represent Confucianism. The Chinese people cultivate their moral character and associate themselves with others according to the message of the book. There are very few Confucian studies on life educat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life education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the philosophy of life conveyed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ree themes are covered in this study: life and existence, life and socialization, and the ultimate concern and th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God and ma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three themes in life education are the concern for the life and death, the wisdom of association with other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ersonality and morality. It was found that the nature of this book is a reflection of daily life experiences. Many major ideas have been internalized and expressed in our behaviors and value systems. Therefore, we can foresee a big success in promoting life education in Taiwan if the philosophy of life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well propagated to the general public.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孫效智(2008)。生命教育的挑戰與願景。「2008生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臺北市:
    連結:
  2. 陳立言(2004)。生命教育在臺灣之發展現況。哲學與文化,31(9),21-45。
    連結:
  3. 教育部( 2008 ) 。普通高級中學「生命教育類」選修課課程綱要。2009 年2 月2 日, 取自 http://140.116.223.225/98course/07/22-life.pdf
  4. 牟宗三(1973)。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
  5. 何福田編(2006)。生命教育。臺北:心理。
  6. 余德慧(2007)。臺灣生命教育的社會文化介面及其論述的生產。臺灣文化與社會之回顧與展望
  7. 杜忠誥(2006)。「只教知識不教人」的當前教育方針之省思─從「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改為「選修」談起。鵝湖月刊,31(8),0-1。
  8. 林安梧(2001)。「儒家生死學」的一些省察─以「論語」為核心的展開。輔仁宗教研究,3,133-163。
  9. 邱鎮京(1992)。論語思想體系。臺北:文津。
  10.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臺北:臺灣學生。
  11. 馬叔禮(1983)。論儒家對人際關係的處理。儒家思想研究論集(一),臺北市:
  12. 高明(1983)。孔子倫理學說的基本精神。孔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
  13. 張三夕(1996)。死亡之思。臺北:洪葉文化。
  14. 張光甫(1999)。教育論叢。高雄:復文。
  15. 張志鵬(1965)。論語分類新解。新竹:省立新竹中學。
  16. 張淑美(2005)。加強推動生命教育才是自殺防治根本之道。學生輔導,96,132-140。
  17. 張淑美編(2006)。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高雄:復文。
  18. 張新仁、張淑美、魏慧美、丘愛鈴(2006)。大專校院推動生命教育現況及特色之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1,1-24。
  19. 教育部編(2005)。論語生活。臺北:教育部。
  20. 梁啟超(1974)。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臺北:華正。
  21. 陳德和(2006)。儒家思想的生命教育理論(上)─對諍於全人教育論、多元知能論和層次進步論。鵝湖月刊,31(7),24-33。
  22. 傅佩榮(1993)。儒家哲學新論。臺北:業強。
  23. 鈕則誠(2004)。生命教育概論:華人應用哲學取向。臺北:揚智。
  24. 楊伯峻(1988)。論語譯注。臺北:華正。
  25. 葉經柱(1977)。孔子的道德哲學。臺北:正中。
  26. 蔡仁厚(1984)。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
  27. 鄭曉江(2001)。中國死亡智慧。臺北:東大。
  28. 鄭曉江(2008)。從生命教育興起的背景看中國生命教育的特色。「兩岸生命教育學術與課程教學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高雄市:
  29. 鄭曉江(1999)。超越死亡。臺北:正中。
  30. 黎建球(1982)。人生哲學。臺北:三民。
  31. 錢穆(1989)。新亞遺鐸。臺北:東大。
  32. 錢穆(1999)。人生十論。臺北:東大。
  33. 錢穆(1998)。論語要略。臺北:聯經。
  34. 譚家哲(2006)。論語思想與中國研究。臺北:唐山。
被引用次数
  1. 楊婉儀(2014)。為他人─以生存為核心所開展的倫理意義。哲學與文化,41(5),153-168。
  2. 游士正(2019)。生命教育通俗因果觀教材有助大一新生設定生涯願景乎?。大學教學實務與研究學刊,3(1),101-128。
  3. (2023)。當代禪師癌後之生命實踐與生死智慧:以聖嚴與荒金天倫為探究。生死學研究,23,35-72。
  4. (2024)。設計本位學習導入經典教育提升醫學大學學生自我效能:以論語為例。通識教育學刊,33,6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