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大學通識教育中「生死學」課程教學現況之分析

并列篇名

The Courses of Life-and-Death Studies in General Education in Taiwan

DOI

10.3966/207466012014060601001

作者

蔡昕璋(Hsin-Chang Tsai)

关键词

生死學 ; 生死教育 ; 生命教育 ; 死亡教育 ; 通識教育 ; life-and-death studies ; life-and-death education ; life education ; thanatology ; general education

期刊名称

生命教育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6卷1期(2014 / 06 / 01)

页次

1 - 3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生死教育」相關議題在國內愈來愈受重視,目前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中心開設「生死學」或是與生死議題相關的課程。「生死學」源自於國外的「死亡教育」,在國內融入人文風俗及社會脈絡後,演進成為一門涵蓋學科相當廣泛的學問。廣義而言,談論生死議題應是「生命」、「生活」、「死亡」三大主題並重,但由於國內學者各有堅持,故在生死學課程中,應偏重哪主題,至今未有定論。本研究即透過文獻探討,蒐集全國大專院校97學年度至100學年度間,通識教育中心開設的「生死學」課程,共篩選94筆課程教學大綱內容進行分析,試圖解讀現階段大專院校通識「生死學」課程的授課重點及方式,並提出相關建議,以期本課程朝兼顧「通識教育」及「生死教育」的核心理念邁進。

英文摘要

The issues of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ar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aiwan. There are more than one-third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s give Life-and-Death Studies Issues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aiwan. "Life-and-Death Studies" is derived from "Thanatology"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death). After integrating cultural customs and social contexts, it become a fairly broad knowledge specialized subject. Broadly speaking, the three core concepts-"Life", "Existence" and "Death"- are the same important of Life-and Death issues, but there are discords has arisen over this viewpoint in Taiwan scholars, so the main core of life-and-death studies is uncertain now.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94 syllabuses of Life-and-Death Studies courses in the Academic Year 97 to 100 in Taiwan, and tried to assay the teaching focuses and methods. The researcher give some advises, and hope the curriculum ideas can give consideration to both General Education and Life-and-Death Education.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江宜樺(2005)。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現況。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4,37-64。
    連結:
  2. 吳美宜、黃松元(2007)。大學通識生死學課程規劃、目標與內容之研究。學校衛生,50,59-86。
    連結:
  3. 李佩怡(2004)。生死教育的釐清、反思、與應用。諮商與輔導,227,2-9。
    連結:
  4. 林季羚、楊淑晴(2009)。生死態度之教學成效的後設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2(3),107-128。
    連結:
  5. 林綺雲(2005)。死亡教育與輔導:批判的觀點。生死學研究,1,131-154。
    連結:
  6. 孫效智(2009)。臺灣生命教育的挑戰與願景。課程與教學,12(3),1-26。
    連結:
  7. 徐永誠(2012)。洛克對通識教育的批判與建議。實踐博雅學報,17,63-83。
    連結:
  8. 陳介英(2008)。通識教育與臺灣的大學教育。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6(2),1-33。
    連結:
  9. 陳錫琦(2004)。大學生對生死學的學習需求之調查研究。學校衛生,45,17-41。
    連結:
  10. 陳錫琦(2008)。科技大學生死學的教與學─以學生學習需求為觀點。師大學報:教育類,53(1),55-78。
    連結:
  11. 蘇雅慧(2006)。死亡教育的意義與內容:人對死亡的思考。通識教育學報,10,71-98。
    連結:
  12. 龔玉齡、陳昭玲、黃鈺嘉(2011)。現代大學生生死觀之初探─以南臺灣某科技大學為例。嘉南學報,37,685-693。
    連結:
  13. 玄奘大學生命禮儀學位學程系(2009)。學程宗旨。2013年8月15日,取自 http://lc.hcu.edu.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8
  14. 臺灣通識網(2008)。通識課程基本資料庫。2013年7月18日,取自 http://get.aca.ntu.edu.tw/getcdb/nandle/123456789/browse?type=title&submit_browse=Title
  15. 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2010)。通識教育理念與目標。2013年8月10日,取自 http://cge.blog.ntu.edu.tw/curriculum/libedu_objectives/
  16. 島薗進 (2012)。グローバルCOE「死生学の展開と組織化」の課題と目標。2013年8月15日,http://www.l.u-tokyo.ac.jp/shiseigaku/
  17. 國立空中大學附設空中專科進修學校(2013)。2013年8月15日,取自 http://jc.nou.edu.tw/
  18.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命關懷事業科(2012)。理念與特色。2013年 8月15日,取自 http://jlife.jente.edu.tw/index.php/2012-09-15-15-53-05/2012-09-15-12-42-38
  19.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2013)。課程地圖。2013年8月15日,取自 http://lads2.nhu.edu.tw/intr030/super_pages.php?10=intr031
  20. Feifel, H.(1959).The meaning of death.New York:McGraw-Hill.
  21. Kübler-Ross, E.(1969).On death and dying.New York:Macmillan.
  22. Neuendorf, K. A.(2002).The content analysis guidebook.Thousand Oak, CA:Sage.
  23. William, M. L.(2012).Class reviewed hearman feifel: The meaning of death.Mortality: Promoting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Death and Dying,17(1),64-78.
  24. アルフォンス・デーケン編、メヂカルフレンド社編(1986)。死を教える 死への準備教育。東京:????????社。
  25. 一ノ瀬正樹(2011)。死生学のゆくえ。死生学 DALS ニューズレター,31,2。
  26. 王玉玫(2005)。論生死學在通識教育中的地位。國立臺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4,159-167。
  27. 王珍妮譯、アル才ス・デーケン(2002)。生と死の教育。臺北:心理。
  28. 成和平(2001)。生死科學─破解生死奧秘的入門書。臺北:臺灣商務。
  29. 竹內整一(2009)。日本人の死生観について。「東亞生死學」臺日學術討論會論文輯,臺北:
  30. 余民寧(201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三民。
  31. 余德慧、石佳儀(2003)。生死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
  32. 吳美宜(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33. 呂應鐘(2001)。生死學導論。臺北:新文京。
  34. 林治平(2001)。找人─全人理念與生命教育。中原大學宗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5. 林綺雲編(2011)。實用生死學。臺中:華格那企業。
  36. 林綺雲編(2000)。生死學。臺北:洪葉。
  37. 紀潔芳(2006)。兒童繪本在生死教育教學中之運用。生命教育,臺北:
  38. 紀潔芳、鄭璿宜、曾懷萩、張育寧(2013)。臺灣地區大專校院生命教育相關課程開授與教學之探討。「以生命教育促進全人健康」2013 生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39. 夏健文(2004)。陶淵明生命情調之現代通識意涵。光武國文學報,1,19-41。
  40. 孫效智(2013)。生命教育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生命教育與十二年國教」第九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41. 尉遲淦(1998)。生死學與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季刊,5(3),45-54。
  42. 尉遲淦編(2003)。生死學概論。臺北:五南。
  43. 張盈堃(2001)。建構生死學教室。花蓮師院學報,13,129-147。
  44. 張國聖(2002)。科技時代下的通識教育使命。通識教育集刊,1,1-16。
  45. 張淑美(2005)。「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高雄:復文。
  46. 清水哲郎(2009)。臨床死生学とは何か?。《医療.介護從従事者のための死生学》基礎コース.セミナー─資料と記録。東京大学グロ バルCOE「死生字学の展開と組織化」
  47. 陳能治(2002)。以「整全與通觀的教育」作為發展通識教育的理念。通識教育,9(2),111-142。
  48. 陳錫琦(2005)。從學生的學習需求探討大學生死學的教與學。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5,45-70。
  49. 陶在樸(1999)。理論生死學。臺北:五南。
  50.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正中。
  51. 曾煥棠(2003)。生死學之實務探討。臺北:師大書苑。
  52. 曾煥棠(2005)。認識生死學─生死有涯。臺北:揚智。
  53. 曾煥棠(2001)。生死教育對護理專業的重要性。生命教育論叢,臺北:
  54. 曾煥棠(2000)。生死學在護理學院教學的概況檢討。通識教育季刊,7(2 & 3),77-100。
  55. 辜崇瑜(2010)。生死學中學生死。臺北:法鼓。
  56. 鈕則誠(2000)。後科學的哲學做為「科際整合之學」可能開展方向:生死學。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4,41-43。
  57. 鈕則誠(1999)。生死學、生命倫理與生死教育。安寧療護雜誌,14,33-39。
  58. 鈕則誠編(2005)。生死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59. 黃坤錦(2004)。我國大學通識教育三階段論。通識教育,11(4),87-95。
  60. 黃俊傑(2011)。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高雄: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61. 黃雅文譯、despelder, L. A.、Strickland, A. L.(2006)。生命教育─生死學取向。臺北:五南。
  62. 劉作楫(2007)。生死學概論。臺北:新文京。
  63. 劉金源(2006)。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現況、問題與對策。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1),1-30。
  64. 劉振維(2004)。通識教育本質芻議。朝陽學報,9,367-392。
  65. 慧開法師(2002)。生命的省思─從生死的探索到現代生死學建構課題。臺灣醫學人文期刊,3(1 & 2),82-102。
  66. 蔡明昌(2002)。生命教育、生死教育、與死亡教育:發展背景與課程比對之探討。教育研究通訊,10(3),1-14。
  67. 蔡明昌、吳瓊洳(2009)。轉換學習理論對成人生死教育的啟示。教師之友,50(2),2-17。
  68. 鄭博真、王靖婷(2008)。大學通識課程之創新教學與評量: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3),97-124。
  69. 鄭曉江(2006)。生死學。臺北:揚智。
  70. 謝明村(2000)。大學通識教育之理論與實踐。通識教育年刊,2,1-10。
  71. 鍾昌宏(1999)。生死教育的重要性。安寧療護雜誌,14,29-32。
  72. 顏素霞(2004)。轉變中知識理念與大學通識課程設計之探究。通識教育,11(3 & 4),1-18。
被引用次数
  1. 蔡昕璋(2014)。跨越人生課題的生活智慧:國立體育大學的生死教育。學生事務與輔導,53(2),72-77。
  2. 蔡昕璋(2018)。彩繪繽紛的生命:「三生教育」創意教學之學生學習成效。學生事務與輔導,56(4),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