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解嚴前後台語政治小說ê書寫策略:以胡民祥、宋澤萊、陳雷ê作品做例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Writing Strategy of the Taiwanese politically-themed Novel: Examining the Works of Ôo Bîn-siông, Sòng Tìk-lâi and Tân Luî

DOI

10.6621/JTV.2010.0201.05

作者

陳金順(Kim-Sun Tan)

关键词

台語政治小說 ; 書寫策略 ; 胡民祥 ; 宋澤萊 ; 陳雷 ; political literature in Taiwanese ; writing strategy ; Ôo Bîn-siông ; Sòng Tìk-lâi ; Tân Luî

期刊名称

台語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卷1期(2010 / 03 / 01)

页次

98 - 11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戰後台灣文學ê發展過程裡,1980年代ē-tàng講是政治文學浮頭ê時代。特別是各種無全題材、手路ê政治小說,tī解嚴前後親像湍流ê溪仔水溢kah滿流直界。百外冬來,因爲外來統治者有意滅絕台灣人ê母語,致使tī台灣土地上成作後進文學ê台語文學,tī 1987年解嚴前後出現3篇重要ê政治小說:胡民祥ê〈華府牽猴〉、宋澤萊ê〈抗暴今打貓市〉佮陳雷ê〈美麗ê樟腦林〉。本論文主要ê重點就是beh探討tī解嚴前後ê時空下底,3位有代表性ê台文作家,in ê書寫策略有Sánn-mth無仝?透過各人無全ê書寫策略,tī推sak台語文學ê一致目標之下,20外冬後kā翻頭看,的確ē-tàng看出:儘管各人策略無全,台語文學創作成績ê累積,絕對是1項真tú真、嚴格考驗ê技藝競賽,上重要是作家ê親手實踐,(特殊符號略)是huah任何口號就ē-tàng達成ê目標。

英文摘要

In the 1980's political literature emerged as a radical genre in the post-war context of Taiwanese literary movement. In and around 1987, when Martial Law wase abolished, many literary works, concerning various subject matters and in a different styles, appeared. In this context, there were three important works of fiction illustrating Taiwanese (Tâi-gí) literature as a emergent genre: 'Brokers in Washington' by Ôo Bîn-siông; 'The Revolt in Tá(superscript n)-niau City' by Sòng Tìk-lâi; 'Beautiful Camphor Forest' by Tân Luî.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distinguishing these works from each other in terms of writing strategies. What do these three representative Taiwanese fiction writers have in common in their efforts to promote Tiwanese Literature' Which distinctive writing strategy did they wield to achieve their common aim in spite of their differences in artist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参考文献
  1. 財團法人彭敏明文教基金會鯨魚網站 2009.5.4(網址: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50588)。
  2. 陳金順 2005a〈帝王神話的實況轉播〉,《台灣日報》副刊,11.03-04。
  3. Márquez、 Gabriel Garcia,楊耐冬(譯)(1991).獨裁者的秋天.台北:志文.
  4. 吳錦發編(1989)。1988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
  5. 宋冬陽(1986)。傷痕書─致宋澤萊。台灣文藝,99,15。
  6. 宋澤萊(1987)。弱小民族。台北:前衛。
  7. 宋澤萊(1988)。台灣人的自我追尋。台北:前衛。
  8. 宋澤萊(1995)。廢墟台灣。台北:草根。
  9. 宋澤萊(1986)。誰怕宋澤萊?。台北:前衛。
  10. 宋澤萊主編(1998)。台語小說精選卷。台北:前衛。
  11. 宋澤萊採訪(1998)。訪胡民祥。台灣新文學,10,20。
  12. 宋澤萊編(1986)。1985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
  13. 李喬編、高天生編(1987)。1986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
  14. 李勤岸(1995)。李勤岸台語詩集。新營: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15. 李靜玫(2008)。《台灣文化》、《台灣新文化》、《新文化》雜誌研究(1986.6~1990.12):以新文化運動及台語文學、政治文學論述為探討主軸。台北:國立編譯館。
  16. 杜正勝(2005)。台灣心 台灣魂。高雄:河畔。
  17. 林央敏(1988)。大統領千秋。台北:前衛。
  18. 林央敏(1996)。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台北:草根。
  19. 林央敏(1996)。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前衛。
  20. 林雙不編(1989)。二二八台灣小說選。台北:自立晚報。
  21. 林雙不編(1988)。1987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
  22. 邱貴芬主編(2006)。臺灣政治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
  23. 施淑主編、高天生主編(1993)。黃凡集。台北:前衛。
  24. 胡民祥(2002)。胡民祥台語文學選。台南:真平。
  25. 胡長松(2005)。槍聲。台北:前衛。
  26. 唐文標編(1985)。1984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
  27. 高天生(1994)。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
  28. 高天生對談、呂昱對談、莊生整理(1984)。從創痛的吶喊到深忱的瞭望─對當前台灣政治小說的診察及期待。台灣文藝,89,77。
  29. 許琇禎(2001)。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
  30. 陳金順(2008)。台語小說的路觀牌─專訪陳雷。台文戰線,11,27。
  31. 陳金順(2005)。飛過太平洋e渡鳥。台文戰線,創刊號,57。
  32. 陳金順(2009)。一欉文學樹。高雄:台文戰線雜誌社。
  33. 陳建忠(2007)。走向激進之愛:宋澤萊小說研究。台中:晨星。
  34. 陳雷(2008)。鄉史補記。台南:開朗雜誌。
  35. 陳雷(1994)。永遠ê故鄉。台北:旺文社。
  36. 陳瑤玲(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37. 彭瑞金(1997)。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
  38. 彭瑞金編(1984)。1983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
  39. 楊允言主編、張學謙主編、呂美親主編(2008)。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新店:國史館。
  40. 楊耐冬(1984)。從「獨裁者的秋天」談政治小說。台灣文藝,89,89。
  41. 楊渡(1988)。強控制解體:解嚴前後台灣社會的變貌。台北:遠流。
  42. 葉石濤(1999)。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
  43. 葉石濤編(1983)。1982年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
  44. 蔡源煌(1989)。解嚴前後的人文觀察。台北:遠流。
  45. 鄭明娳主編(1994)。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
  46. 薛化元(2003)。戰後臺灣人權史。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