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2010年代臺灣學生事務的社會脈動與相關研究分析

并列篇名

Impacts and Related Studies of the 2010s Social Trends on Taiwan's Students Affairs

DOI

10.6506/SAGC.202003_58(4).0003

作者

蔡昕璋(Hsin-Chang Tsai)

关键词

學生事務 ; 專業永續發展 ; 研究趨勢 ; 臺灣教育 ; student affairs ; sustainabl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research trends ; Taiwanese education

期刊名称

學生事務與輔導

卷期/出版年月

58卷4期(2020 / 03 / 01)

页次

13 - 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透過歷史回溯以及內容分析法,探討2010年代重大的社會脈動對學生事務的衝擊與影響,並且分析歸納2010年代學生事務的專業研究概況。盼望藉由上述結果,對臺灣的學生事務研究現況提出反思及建議,並且邁向真正的專業永續發展。

英文摘要

With historical retrospection, this paper conducts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2010s major social events on student affairs. Moreover, having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2010s professional studies on student affairs, the researcher reflects up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student affairs research in Taiwan as well as offers suggestions. It is hoped that this field of study can work towards sustainabl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王翠蘭,葉玲瓏,謝元晟,蕭凱元(2017)。輿情分析在學務管理上的運用:以名導演未申請赴輔大宣傳賣票事件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5(4),20-34。
    連結:
  2. 危芷芬(2018)。性別平等教育的展望與挑戰。國教新知,65(1),35-47。
    連結:
  3. 何英奇(2015)。大學生網路性成癮之評估及相關因素的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53(4),46-61。
    連結:
  4. 吳建隆(2018)。科技大學持續就讀與流失學生校園經驗差異之研究─以北區某科技大學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6(4),50-72。
    連結:
  5. 吳建隆(2016)。影響科技大學學生流失因素之初探研究─以北區某科技大學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5(1),43-61。
    連結:
  6. 吳振邦(2019)。從後現代電影研究觀點看服務學習成果影片的形式與內容。學生事務與輔導,58(1),53-70。
    連結:
  7. 呂嘉穎(2018)。以法社會學觀點論「公民不服從」。法令月刊,69(6),98-117。
    連結:
  8. 李立旻(201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專責導師制度實施期望與成效之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55(3),30-47。
    連結:
  9. 李立旻(2017)。高等教育學生權利意識發展層次影響因素之初探。學生事務與輔導,56(1),11-30。
    連結:
  10. 李立旻(2015)。以「修復式正義」觀點探討大學學生獎懲規範。學生事務與輔導,54(2),14-33。
    連結:
  11. 李立旻(2019)。以增能賦權觀點探討影響公私立大學學生權利意識之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58(3),37-53。
    連結:
  12. 李彥慧,柯志堂(2014)。實踐學生自治理念及促進校園參與之行動研究─以某校社團搬遷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3(1),35-53。
    連結:
  13. 李珮瑜(2015)。由網際空間倫理觀論網路公民課程之推動。學生事務與輔導,54(2),34-49。
    連結:
  14. 李琪明(2013)。《道德教育期刊》創刊40年之研究趨勢及其對我國教育啟示。教育研究集刊,59(1),35-72。
    連結:
  15. 周宛青(2017)。陸生在臺生活經驗質性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56(2),50-70。
    連結:
  16. 林蕙文(2017)。大專院校校園安全管理與學生校園安全氣氛知覺研究─以新北市技術學院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5(4),35-51。
    連結:
  17. 姜怡君(2015)。校園經驗、學校認同與續讀意願相關性之探究:以臺灣雙北地區私立大學大一學生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4(3),35-54。
    連結:
  18. 柯志堂(2019)。從學生權益談友善校園學生申訴制度的建立。學生事務與輔導,58(3),26-36。
    連結:
  19. 洪綾君,謝雨豆(2019)。太陽花學運中社群網站關鍵議題探索。電子商務研究,17(2),85-111。
    連結:
  20. 洪錦珠(2013)。服務學習對班級凝聚力的影響:以華夏技術學院之服務學習融入課程為例。學生社團學刊,1,49-62。
    連結:
  21. 梁朝雲(2019)。想解決什麼社會問題?社團負責人之社會企業創業意圖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58(3),8-25。
    連結:
  22. 梁朝雲,朱朝煌,林至善,柯志堂(2018)。從社團參與種類研析社團負責人之社會企業創業意圖。學生事務與輔導,57(3),19-37。
    連結:
  23. 梁朝雲,柯志堂,陳昭雄(2018)。未來的社會企業家?。學生事務與輔導,57(1),12-30。
    連結:
  24. 許育典,林姁璇(2019)。大學自治下校規法律性質的探討:從在學關係談起。學生事務與輔導,58(2),27-42。
    連結:
  25. 許育典,林姁璇(2013)。大學自治下對學生基本權保障的探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1(2),37-67。
    連結:
  26. 許瓊月,吳瓊洳(2019)。國中生網路成癮行為之研究:以雲林縣國中生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8(2),43-61。
    連結:
  27. 郭麗安,陳宇平,王大維,劉安真,張歆祐(2017)。青少年性教育與情感教育內涵之探究:教師、學生與家長觀點之比較。學生事務與輔導,56(2),28-49。
    連結:
  28. 陳木金,尹潔茹(2012)。Facebook效應對中小學校長推動品牌領導之啟示。學校行政,80,107-119。
    連結:
  29. 陳光輝(2018)。政治學相關科系大學生參與太陽花學運的追蹤分析。臺灣民主季刊,15(2),51-99。
    連結:
  30. 陳明國,李立旻(2016)。以言論自由觀點探討大學學生社團輔導相關規範之適法性。學生事務與輔導,55(2),40-50。
    連結:
  31. 陳素秋,黃馨慧(2019)。十二年國教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實質內涵與其融入課程之實施。學校行政,123,20-35。
    連結:
  32. 陳雅玫(2016)。學生臉書使用與政治參與:以太陽花學運為例。中國行政評論,22(4),61-91。
    連結:
  33. 楊昌裕(2017)。從教官離退校園論高級中等學校學生事務理念的形塑。學生事務與輔導,55(4),7-15。
    連結:
  34. 楊昌裕,劉若蘭,黃玉(2009)。大學教育目標與學生事務專業發展引導原則研究─大學學務主管與其他主管及導師觀點之分析。公民訓育學報,20,63-95。
    連結:
  35. 劉若蘭,蔡昕璋,李育齊(2016)。一所公立大學經濟弱勢學生學習與校園經驗及輔導資源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55(3),9-29。
    連結:
  36. 劉時君,蘇蘅(2017)。政治抗議事件中媒體的創新使用與實踐:以太陽花運動為例。資訊社會研究,33,147-188。
    連結:
  37. 劉荐宏,林安邦,郭立恆(2019)。服務學習活動中的社會網絡分析:以2018 孔子行腳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8(2),9-26。
    連結:
  38. 潘才學(2015)。大學生參與性別教育經驗和性別意識關係之研究:以逢甲大學修習性別教育相關課程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4(3),18-34。
    連結:
  39. 潘昌祥(2012)。對新自由主義大學教師圖像的批判與反省。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9,49-68。
    連結:
  40. 潘慧玲,黃馨慧(2016)。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課程的回顧與展望。課程與教學季刊,19(2),1-26。
    連結:
  41. 蔡佳泓,陳陸輝(2015)。「中國因素」或是「公民不服從」?從定群追蹤樣本探討太陽花學運之民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4),573-603。
    連結:
  42. 蔡孟翰(2019)。學生權利。學生事務與輔導,58(2),5-8。
    連結:
  43. 蔡昕璋(2018)。我在精神病院的日子:一位服務學習參與者的敘說研究。服務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39-64。
    連結:
  44. 蔡昕璋(2018)。技專校院學生校園參與經驗、美感素養與公民行動特質之因果關係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57(1),31-47。
    連結:
  45. 蔡昕璋(2019)。課外活動輔導人員美感素養、工作滿意度與公民行動特質之關係研究。學生社團學刊,7,73-96。
    連結:
  46. 蔡昕璋(2019)。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青銀共學實踐方案「回家的記憶─微型音樂劇」的敘說探究。服務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2,1-34。
    連結:
  47. 簡信男,李立旻(2017)。大專校院校安人力的現況與發展初探。學生事務與輔導,56(3),12-24。
    連結:
  48. 魏裕昌(2016)。大學獎助學金制度與學校在校工作權益爭議之剖析。學生事務與輔導,54(4),23-36。
    連結:
  49. Astin, A. W.(1993).What matters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50. Chickering, A. W.,Reisser, L.(1993).Education and identity.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51. deMarrais, K. B.,LeCompte, M. D.,林郡雯(譯)(2007).教育的社會學分析:學校運作之道.臺北市:學富文化.
  52. Evans, N. J.,Forney, D. S.,Guido-Dibrito, F.(1998).Student development incollege: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53.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s, &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2004). Learning reconsidered: A campus-wide focus on the student experien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naspa.org/images/uploads/main/Learning_Reconsidered_Report.pdf
  54. Pascarella, E. T.,Terenzini, P. T.(2005).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A third decade of research.San Francisco, CA:Jossy-Bass.
  55. Smart, J. C.(Ed.)(1985).Higher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New York:Agathon Press.
  56. Terenzini, P. T.,Springer, L.,Yaeger, P. M.,Pascarella, E. T.,Nora, A.(1996).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experiences,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37(1),1-22.
  57. Tinto, V.(1993).Leaving college: Rethinking the causes and cures of student attrition.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8. 吳宗哲(2014)。巨量資料(Big Data)時代的學校應用案例─淺談學校評量與診斷分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31-34。
  59. 李彥慧,邱慶駿,柯志堂(2010)。為何學生不抗拒?從學校私採學生指紋談起。學生事務:理論與實務,4 9(3),16-41。
  60. 李琪明,方志華,陳延興,劉秀嫚(2014)。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之研究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之研究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
  61. 社團法人臺灣服務學習學會(2015)。服務學習當作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相關議題之建議。連結社會:臺灣服務學習電子報,4,4-6。2020年1月28日,擷取自https://taiwansla.org/TSLA/file/append/20180523 163905/201805231639050.pdf
  62. 邱桂堅(2014)。班級臉書網路社群行為初探─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止善,17,147-161。
  63. 邱筱琪(2014)。臺灣高等教育服務─學習課程發展脈絡之研究。朝陽學報,19,1-16。
  64. 姜添輝(2015)。臺灣高等教育政策依循新自由主義的現象與缺失。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5(2),131-165。
  65.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教育大辭書。2020年1月28日,擷取自http://terms.naer.edu.tw/publishword/6/
  66.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第七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電子書。2020年1月28日,擷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86,c1311-1.php
  67. 張雪梅(2014)。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委託之研究報告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委託之研究報告,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68. 張雪梅(2013)。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委託之研究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委託之研究,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
  69. 梁暐陳(2018)。淺談軍訓教官退出校園政策之影響與學務創新人力替代現況。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6),119-125。
  70. 陳美玲(2015)。低頭族的教學策略。遠東通識學報,9(2),91-106。
  71. 曾大千,陳炫任(2017)。從在學關係論大學學生校內勞動行為之法律定位。市北教育學刊,58,21-41。
  72. 黃弘州(2014)。E-portfolio於高等教育學生事務工作之重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76-80。
  73. 黃玉(1995)。大學學生事務工作發展之省思與借鏡。公民訓育學報,4,333-357。
  74. 黃玉(2004)。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託之專案研究報告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託之專案研究報告,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75. 黃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臺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9,161-200。
  76. 黃玉,徐明,楊昌裕,劉杏元,劉若蘭,林至善,邱筱琪(2008).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洪葉.
  77. 黃玉幸(2014)。教官在中學校園管教學生「點」、「線」、「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9),20-23。
  78. 黃騰(2014)。當教育成為共犯:新自由主義與全球風險。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3),138-141。
  79. 楊正誠(2019)。大學社會責任發展的國內外趨勢。評鑑雙月刊,79,32-36。
  80. 葉建宏(2015)。大專校院在校工讀學生與兼任助理視為勞工衍生之問題與影響。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 2),101-103。
  81. 董馨梅(2015)。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之研究。市北教育學刊,52,63-84。
  82. 裴翊佑(2019)。高中生輔組長面對教官退出校園的困境及因應之道。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9),86-91。
  83. 劉美慧,游美惠,李淑菁(2016).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高等教育.
  84. 劉維群,陳明國(2018)。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委託之研究報告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委託之研究報告,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85. 蔡昕璋(2013)。Me世代青少年學生的次文化:由DISS文化流行現象的影響探討。學生事務理論與實務,52(1),51-72。
  86. 蔡昕璋(2014)。高等教育「國際學生事務實施準則與自我評量」之現況分析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1),25-33。
  87. 蔡昕璋(2014)。從「靠北〇大」盛行兼論青少年流行次文化與虛擬社群倫理素養的再造。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25-30。
被引用次数
  1. 蔡昕璋(2020)。我到底在做什麼?一位學生事務專業工作者的敘說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59(3),13-27。
  2. 蔡昕璋(2021)。臺灣學生事務研究之文獻計量分析:以《學生事務與輔導》論文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9(4),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