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李德芬、周才忠、林美珍、陳嘉鳳(2004)。青少女懷孕對其生理、心理社會之衝擊。台灣性學學刊,10(2),93-110。
連結:
-
黃軍義(2013)。強暴迷思的認同與延伸。應用心理研究,58,67-101。
連結:
-
Bloom, D.(2006).Moving beyond naturalism: Using a discussion of Miss Julie to educate students about date rape-And more.Feminist Teacher,16,238-251.
-
Burt, M. R.(1980).Cultural myths and supports for rap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8,217-230.
-
Moran, J. P.(2003).Sex educ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right.Reviews in American History,31,283-289.
-
Singh, S.,Orwat, J.,Grossman, S.(2011).A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application to date rape education.Psychology, Health and Medicine,16,727-735.
-
田原榛(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
-
吳玉釵(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
-
吳秀惠、柯澍馨(1997)。親子溝通、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性態度之研究。台灣性學學刊,3(1),29-41。
-
林珮珊(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
-
林慧貞、吳秀峰(2007)。大學生對約會強暴看法之研究─以一所私立大學為例。通識研究集刊,12,111-134。
-
范世玲(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
黃淑玲編、游美惠編(2007)。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台北市:巨流。
-
楊幸真編(2010)。青少年的性:西方研究與在地觀點。台北市:巨流。
-
瑪達拉‧達努巴克(2011)。正視青少年親密關係的需求─協助孩子在關係中自我成長。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5,13-18。
-
羅文輝、吳筱玫、向倩儀、劉蕙苓(2008)。網路色情對青少年性態度與性行為的影響。傳播與社會學刊,5,35-70。
-
羅燦煐(1999)。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台灣青少年對約會性強暴之寬容性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1),57-91。
-
羅燦煐(2005)。政策面vs.執行面: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防治之政策分析、現況檢視及實務芻議。國家政策季刊,4(1),101-140。
-
蘇芊玲(2001)。教什麼?怎麼教?─通識課程「性別文化研究」的內涵與教學。通識教育季刊,8(2),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