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青少年個人家庭背景、主觀肥胖認知、運動及飲食行為對身體質量指數之影響研究

并列篇名

Exploring the Impacts of Family Background, Self-obesity Cognition, Exercise and Eating Behaviors on Adolescent Body Mass Index (BMI)

作者

洪佳儀(Jia-Yi Hung);黃翊婷(Yi-Ting Huang);吳汶玲(Wen-Ling Wu);吳韋奕(Wei-Yi Wu);唐銳哲(Ruei-Je Tang);陳正倫(Jchen-Lun Chen)

关键词

青少年 ; 家庭背景因素 ; 主觀肥胖認知 ; 飲食行為 ; 身體質量指數 ; adolescents ; family background ; self-obesity cognition ; eating behavior ; body mass index (BMI)

期刊名称

德明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8卷2期(2014 / 12 / 01)

页次

47 - 6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12-18歲青少年身體質量指數與其他因素之相關性。本研究以台北、台中、台南、高雄、花蓮、台東六個地點為取樣地區,發放半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共發出74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數為628份,有效回收率為84.9%。本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和「個人病史」會對青少年身體質量指數造成顯著差異,另外,「飲食行為」、「零用錢多寡」與「父母體型」會對青少年身體質量指數有顯著正向影響,而「主觀肥胖認知」則對「飲食行為」有顯著負向影響。希望根據本研究之結果,藉由政府政策、學校宣導及家庭教育,提升青少年對健康促進的正確觀念。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BMI) and other factors amongst adolescents aged 12-18. A semi-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was developed to collect data in six sampling areas (Taipei, Taichung, Tainan, Kaohsiung, Hualien, Taitung). Overall, a total of 74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628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resulting in a return rate of 84.9%. Our finding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rticipant's BMI on "gender", "age", and "personal medical history". In addition, eating and exercise behaviors, weekly allowance, and parents' physical shape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s on adolescent BMI. However, self-obesity cognition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participant's BMI. Based on our findings,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can promote the correct health concept through government policies, school and family education, thereby enabling our young generation to have a healthy body and min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基礎與應用科學 > 資訊科學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洪維振(2003)。肥胖學童身體組成與體適能相關之研究。北體學報,11,217-223。
    連結:
  2. 葉麗芳、陳政友、郭李堂(2009)。台北市某完全中學學生飲用含糖飲料與肥胖之研究。學校衛生,55,87-105。
    連結:
  3. 鄒孟婷、鄒孟文(2003)。健康知識、教育程度與肥胖之關係。台灣衛誌,22(4),295-307。
    連結:
  4. 趙麗雲(2008)。台灣兒童及青少年體重過重與肥胖問題之綜評。中華體育季刊,1(22),35-46。
    連結:
  5. 羅元鴻(2008)。新陳代謝症候群及其延伸疾病與運動介入之相關探討。長榮運動休閒學刊,2,58-67。
    連結:
  6. 衛生福利部(2014)。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及處理原則。
  7. 黃天如(2011)。鄉村居民比都會胖肥胖地圖揭密。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00302+112011022300048,00.html
  8. 林宇旋(2006)。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結果簡報。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人口與健康調查研究中心。
  9. 衛生福利部(2014)。投資青少年,奠定國人良好健康基礎。
  10. 祝年豐(2004)。小兒肥胖症,肥胖核心課程系列-小兒肥胖症。1-16。
  11. De Vaus, D.(2002).Analyzing social science data.London:Sage.
  12. Donner, A.(1982).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procedures commonly used in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dealing with missing values.The American Statistician,36(4),378-381.
  13. Hair, J. F., Jr.,Anderson, R. E.,Tatham, R. L.,Black, W. C.(1998).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New Jersey:Prentice Hall.
  14. Lobstein, T.,Baur, L.,Uauy, R.,IASO 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2004).Obesity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A crisis in public health.Obes Rev,5(Suppl 1),4-85.
  15. 吳德敏,祝年豐,柯景塘,賴貞如(2007).Dietary Patterns in Relation to Weight Status among School Children in Taiwan.北市醫學雜誌,4(2),147-159.
  16. 李燕鳴、李蘭、吳裴瑤(1995)。八十學年度台北市國中新生之體型與父母體型的關係研究。中華衛誌,14(2),150-158。
  17. 李宜靜(2003)。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
  18. 林世瑜(2010)。重視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恩主公醫訊,167,4-6。
  19. 林瑞雄(1999)。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研究計畫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研究計畫,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
  20. 侯堂盛、林晉榮(2006)。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對生活品質影響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5,10-18。
  21. 姚克明編(2001)。第二期文獻回顧研析計畫。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22. 洪清霖、黃伯超(1980)。台灣地區學齡青少年營養狀態與肥胖體型增加率關係之研究。臺灣營養學會雜誌,4(2),83-96。
  23. 洪誌忱(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4. 莊淳鈞、陳安琪、陳偉德(2009)。對照體適能最新曲線表小胖胖全出列。中國醫訊,69,5-6。
  25. 陳世爵、李孟智、孫國丁、賴金蓮、沈坤泰(2009)。台灣中部青少年的肥胖度與運動型態、生活模式及性激素的相關性。澄清醫護管理雜誌,5(3),21-27。
  26. 陳宗玄(2010)。台灣家庭外食消費支出影響因素之研究─世代分析之應用。朝楊學報,15,45-68。
  27. 陳俐蓉、古博文、王宗進(2009)。青少年肥胖、體型認知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8,14-24。
  28. 陳偉德、蔡承諺、陳安琪、吳淑芬、林宗文、林曉娟(2004)。台灣地區兒童及青少年生長曲線圖:依健康體適能訂定之標準。中台灣醫學科學雜誌,2,85-92。
  29. 黃建松(2013)。臺南市立後甲國民中學102 年度自行研究報告書臺南市立後甲國民中學102 年度自行研究報告書,未出版
  30. 黃惠如(2011)。澱粉回來了!要瘦,就要吃澱粉。康健雜誌,148
  31. 鄒孟婷、鄒孟文(2008)。父母親對子女肥胖之影響。家醫研究,3-4(6),112-123。
  32. 賴韻如、洪孜幸、黃國晉(2008)。「促進台灣國民營養飲食與健康生活型態:回顧與展望」專刊系列報導─臺灣人體未現況及相關健康促進策略。臺灣營養學會雜誌,33(4),116-123。
被引用次数
  1. 楊馥菱(2016)。先天性心臟病學童之能量平衡相關行為、健康體位及相關因素探討。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6。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