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斯泰納的生平及其人智學的思想淵源

并列篇名

Rudolf Steiner's Life and the Developmental Background of his Anthroposophy

DOI

10.7038/JETP.200712.0078

作者

蘇鈺楠

关键词

斯泰納 ; 人智學 ; 華德福學校 ; Rudolf Steiner ; Anthroposophy ; Waldorf School

期刊名称

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6期(2007 / 12 / 01)

页次

77 - 9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華德福學校的教育理念主要奠基於斯泰納的人智學思想,以培養個體在身體、心靈和精神三個不同層次的全面發展。在國內華德福教育逐步蓬勃發展之際,卻少有人探究斯泰納思想之本源為何,本文目的即企圖由其生平和思想淵源之引介來發掘斯泰納思想之源初。且發現其人智學思想深受康德的批判哲學、歌德的自然科學、席勒的審美教育理論、尼采的生命哲學、胡塞爾的現象學和基督與輪迴思想等影響,並交互影響到華德福學校中制度之設立。

英文摘要

The educational idea of Waldorf School is based on Anthroposophy from Rudolf Steiner which advances Body, Soul, Spirit for individual. When Waldorf School had proposed this educational idea in Taiwan for long time, we still lack understand of the original thought of Rudolf Steiner. This research was concerned in his life and the developmental background to find the foundation of his Anthroposophy was affected by Kant, Goethe, Schiller, Nietzsche, Husserl, Christ, transmigration and also influenced the system of Waldorf School.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Steiner, R.(2000).Friedrich Nietzsche. Ein Kämpfer gegen seine Zeit.Donach:Rudolf Steiner Verlag.
  2. Steiner, R.(2001).Lectures delivered in Basel.Barrington, MA:Anthroposophic Press.
  3. Steiner, R.(1928).The story of my life.London:Anthroposophical Publishing Co.
  4. Steiner, R.,C. Bamford, (Trans.)(1994).How to know higher worlds.Barrington, MA:Anthroposophic Press.
  5. Steiner, R.,C. E. Creeger, (Trans.)(1994).Theosophy.Barrington, MA:Anthroposophic Press.
  6. Steiner, R.,H. Fox, (Ed.)(1968).The roots of education.London:Rudolf Steiner Press.
  7. Steiner, R.,J. Darrell, (Ed.)(1968).The essentials of education.London:Rudolf Steiner Press.
  8. Steiner, R.,R. F. Lathe,N. P. Whittaker, (Trans)(1996).The foundations of human experience.Barrington, MA:Anthroposophic Press.
  9. Stockmeyer, E. A. K.(2001).Rudolf steiner's curriculum for waldorf schools.East Sussex, UK:Steiner Schools Fellowship.
  10. 王茜榮(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11. 余振民譯、R. Wilkinson著(1997)。教育的藝術-世界性的華德福教育。台北縣:光佑文化。
  12. 吳村山譯、石上玄一郎著(1997)。輪迴與轉生-死後世界的探究。台北市:東大。
  13. 吳靖國(2000)。教育理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14. 李永熾譯、工藤綏夫著(1982)。尼釆其人及其思想。台北市:水牛。
  15. 林逢祺(1998)。美感創造與教育藝術。教育研究集刊,40,51-72。
  16. 林煌州(2002)。印度思想文化與佛教。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17. 南庶熙(1971)。康德哲學大綱。台北市:正文。
  18. 宣誠譯、Hemleben著(1980)。華陀夫實驗學校之父-魯道夫·史坦納傳。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19. 施又齡(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20. 柯勝文譯、R. Steiner著(2002)。人智學啟迪下的兒童教育。台北縣:光佑文化。
  21. 洪漢鼎(1995)。費希特。台北市:東大。
  22. 高俊一(1982)。現象學宗師-胡塞爾。台北市:允晨。
  23. 梁福鎮(2004)。改革教育學-起源、內涵與問題的探究。台北市:五南。
  24. 陳戲明(2004)。英國愛默生學院進修心得。國教輔導,43(3),10-16。
  25. 馮作民(1984)。尼采的哲學。台北市:水牛。
  26. 馮朝霖(2004)。駱駝·獅子與孩童-尼釆精神三變說與批判教育學及另類教育學的起源。教育研究月刊,121,5-13。
  27. 黃曉星(2002)。邁向個性的教育-一位留英美學者解讀華德福教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8. 楊深坑(2002)。科學理論與教育學發展。台北市:心理。
  29. 鄔昆如(2003)。哲學入門。台北市:五南。
  30. 趙衛民(1994)。尼采的權力意志哲學。哲學雜誌,10,62-88。
  31. 劉崎譯、F. Nietzsche著(1985)。悲劇的誕生。台北市:志文。
  32. 蔡美麗(1990)。胡塞爾。台北市:東大。
  33. 鄧麗君、廖玉儀譯、F. Carlgren著(1996)。邁向自由的教育-全球華德福教育報告書。台北縣:光佑文化。
被引用次数
  1. 黃安俐、白慧娟(2017)。「跨越生涯荊棘高原」─一位國小教師的生命史。教育科學期刊,16(2),109-141。
  2. 蘇鈺楠(2007)。從心開始:斯泰納對心靈世界的觀點及其啓示。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2,77-101。
  3. 蘇鈺楠(2016)。R. Steiner 的教育階段論對華德福課程之蘊義及省思。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40,1-17。
  4. 謝瑩慧,卓佩茹(2023)。學校組織文化之個案研究:以實施華德福課程模式的幼兒園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7(1),1-26。
  5. (2016)。華德福教育對於臺灣幼兒教育制度之啟示。教育研究月刊,269,9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