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蘇軾詩在北宋末年的流傳及其意義—以東坡詩註及宋人詩話為中心的觀察

并列篇名

The Circulation of Su Shih's Poetry and Its Significance at the End of the Northern Sung Dynasty: On the Sung Dynasty Scholars' Annotations of Su's Poetry and Their Shih-hua Writings Regarding Su's Poetics

DOI

10.6466/THJCL.200709.0133

作者

李貞慧(Chen-Hui Lee)

关键词

蘇軾 ; 詩註 ; 詩話 ; Su Shih ; Annotations ; Shih-hua

期刊名称

清華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期(2007 / 09 / 01)

页次

133 - 16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北宋末年,由於元祐學術之禁,蘇軾詩一直處於受官方貶抑、禁毀的狀態。然而即使受到官方之極度壓抑,蘇軾詩仍流傳甚廣,而且留下了兩項珍貴的遺產。一是詮解、註釋蘇軾詩者甚多,南宋初期,甚至已有「百家註」之編纂,這是於其他宋代詩人所未曾見之現象;二是北宋末年或由北宋南渡人所作詩話中,有大量與蘇軾詩歌及詩學相關的討論與記載,雖然這些詩話,或基於政治立場,或出於美學觀點之歧異,因而正反意見並陳,但不難由中得見蘇軾詩歌及詩學在北宋末年的重大影響力。本文便以上述二者為對象,除觀察並描述北宋末年文人間熱衷蘇軾詩之狀況外,並嘗試析論其於宋代文化及詩學發展上,可能其有的重要意義。

英文摘要

Su Shih's literary works were devalued and prohibited during the last thirty or so years of the Northern Sung Dynasty owing to the governmental authority's prohibition of the Yuanyou Academic School. However, even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Su's poetry still prevailed widely, and wa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iterary models of the time.The appreciation of Su's poetry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has produced two cultural products: a variety of annotations on Su's poetry, and a large number of critical commentaries on Su's poetics (shih-hua) by people either under the Northern Sung or under the Southern Sung dynasties.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se two areas, and will not only explore the prevalence of Su's poetry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but also will analyze it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ung dynasty culture as well as that of its poetic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李貞慧(2005)。《百家註分類東坡詩》評價之再商榷─以王文誥註家分類說為中心的討論。臺大文史哲學報,63
    連結:
  2. 李貞慧(2006)。典範、對位、自我書寫:論蘇軾集中的《和陶擬古》九首。清華學報,36(2)
    連結:
  3.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4. (1979)。四部叢刊。臺北:商務印書館。
  5. (2002)。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6. (1965)。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7. (1975)。四部叢刊。臺北:藝文印書館。
  8. (1979)。四部叢刊。臺北:商務印書館。
  9.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10. 丁仲祜編(1983)。續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
  11. 方回(1964)。瀛奎律髓。臺北:藝文印書館。
  12. 王文誥(1985)。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總案。成都:巴蜀書社。
  13. 永瑢(1985)。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商務印書館。
  14. 朱弁(1973)。風月堂詩話。臺北:廣文出版社。
  15. 朱熹、郭齊點校、尹波點校(1996)。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6. 何文煥輯(1991)。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
  17. 李貞慧(200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大中文所。
  18. 李燾(1983)。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世界書局。
  19. 周光培編(1995)。宋代筆記小說。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
  20. 周煇、劉永翔校注(1994)。清波雜志。北京:中華書局。
  21. 林希逸(1971)。竹溪鬳齋十一藁續集。臺北:商務印書館。
  22. 胡仔(1978)。苕溪漁隱叢話。台北:長安出版社。
  23. 孫望編、常國武編(2001)。宋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4. 徐松輯、陳援庵編(1964)。宋會要輯稿。臺北:世界書局。
  25. 徐復觀(1998)。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
  26. 馬端臨(1958)。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
  27. 張健(1975)。宋金四家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28. 張毅(1995)。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
  29. 脫脫(1980)。宋史。臺北:鼎文書局。
  30. 莫礪鋒(1986)。江西詩派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31. 許總(1997)。宋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
  32. 郭紹虞(1985)。宋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
  33. 郭紹虞輯(1981)。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
  34. 陳邦贍(1973)。宋史紀事本末。臺北:三民書局。
  35. 陳振孫、徐小蠻點校、顧美華點校(1987)。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6. 陸游(1979)。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
  37. 曾棗莊(1993)。論西崑體。高雄:麗文出版社。
  38. 黃庭堅、任淵集注、劉尚榮校點(2003)。黃庭堅詩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39. 黃庭堅、劉琳校點、李勇先校點、王蓉貴校點(2001)。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40. 黃景進(1997)。換骨、中的、活法、飽參─江西詩派理論研究。宋代文學研究叢刊,3
  41. 黃景進(1996)。韓駒詩論─兼論換骨、中的、活法、飽參。宋代文學研究叢刊,2
  42. 葉瑛(1984)。文史通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43. 劉尚榮(1988)。蘇軾著作版本論叢。成都:巴蜀書社。
  44. 劉熙載(1988)。藝概。臺北:華正書局。
  45. 歐陽修、李逸安點校(2001)。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46. 鄭騫(1970)。宋刊施顧註蘇東坡詩提要。台北:藝文印書館。
  47. 謝思煒(2003)。唐宋詩學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48. 魏慶之(1980)。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
  49. 瀧川龜太郎(1983)。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漢京出版社。
  50. 蘇洵、曾棗莊箋註、金成禮箋註(1993)。嘉祐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1. 蘇軾、宋施元之註、清邵長蘅補註(1978)。施注蘇詩。臺北:廣文書局。
  52. 蘇軾、孔凡禮點校(1982)。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
  53. 蘇軾、孔凡禮點校(1982)。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54. 蘇轍、曾棗莊校點、馬德富校點(1987)。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5. 龔昱(1970)。樂庵語錄。臺北: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