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先秦至西漢博士論考—兼論博士與儒的關係

并列篇名

On the Office of Doctor from the Pre-Qin to the Western Han

DOI

10.6466/THJCL.200812.0063

作者

郭永吉(Yung-Ji Guo)

关键词

先秦 ; 西漢 ; 博士 ; 儒 ; Pre-Qin ; the Western Han ; Doctor

期刊名称

清華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期(2008 / 12 / 01)

页次

63 - 11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先秦至西漢初期為「博士」一職濫觴時期;漢武帝置五經博士,博士遂為習五經之儒生所壟斷;漢宣帝集諸儒舉行的石渠閣會議後,方正式確立官學系統中專經博士的制度。其間博士的發展情況以及博士與儒的關係,前賢所論雖夥,然尚存有諸多疑義。本文預計分三部分針對此一課題進行探索,首先討論博士的起源及發展;其次論述博士學術成分的演變,依據博士的學術背景,可分為三個時期:諸子博士、五經博士與一經博士;最後探討西漢時期博士對儒家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官僚系統與政治層面。

英文摘要

The office of Doctor began between the Pre-Qin and the early Western Han. Then Emperor Wu of the Han established the Five Classics doctors, and the positions were monopolized by the Confucian scholars. Finally, Emperor Xuan of the Han, after the ”Shiqu Ge” debate, established the system which required a doctor focusing on just one classic. Scholars have elaborated how the system was developed as well as its relation to Confucians. However, some problems are still waited to be solved. This article tries to illuminate these problem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First it discusses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Second, it elaborates the contents of learning required by the doctor office. Finally, it explains how the system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ad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especially concerning the bureaucratic system and the political effec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6)。皇清續經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2. 馮友蘭,〈原儒墨〉,《清華學報》第10卷第2期,1935年
  3. (1986)。皇清續經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4. 勞榦,〈漢代察舉制度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7本,1948年
  5. 勞榦,〈兩漢刺史制度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1本,1944年
  6.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甘肅省博物館編(1964)。武威漢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7. 孔穎達(1982)。春秋左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8. 孔穎達(1982)。尚書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9. 孔穎達(1982)。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10. 孔穎達(1982)。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11. 王先謙(1955)。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12. 王先謙(1991)。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
  13. 王先謙(1955)。後漢書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14. 王利器(1983)。鹽鐵論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5. 王國維(1996)。觀堂集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6. 石光瑛(2001)。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17. 向宗魯(2000)。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18. 向新陽、劉克任(1991)。西京雜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朱維錚編(1983)。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
  20. 朱曉海(1986)。今本易傳與先秦儒學關係的再審。東方文化,26(2)
  21. 何寧(1998)。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22. 余英時(1993)。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3. 吳恂(1983)。漢書注商。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呂思勉(1962)。秦漢史。香港:太平書局。
  25. 李昉(1997)。太平御覽。台北:商務印書館。
  26. 李善注(1989)。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
  27. 李學勤(1999)。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8. 杜佑(1995)。通典。湖南:岳麓書社。
  29. 沈約(1955)。宋書。台北:藝文印書館。
  30. 汪榮寶(1996)。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
  31. 汪繼培(1967)。潛夫論箋。台北:商務印書館。
  32. 周壽昌(1977)。漢書注校補。台北:鼎文書局。
  33. 長孫無忌(1955)。隋書。台北:藝文印書館。
  34. 芮和蒸(1961)。西漢時代之部刺史。國立政治大學學報,3
  35. 柳詒徵(1991)。柳詒徵史學論文集,上海:
  36. 段玉裁(1991)。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7. 孫以楷(1984)。稷下學宮考述。文史,1984(23)
  38. 孫詒讓(1986)。定本墨子閒詁。台北:世界書局。
  39. 孫奭(1982)。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40. 徐彥(1982)。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41. 徐堅(2003)。初學記。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42. 徐湘霖(2000)。中論校注。成都:巴蜀書社。
  43. 翁元圻(1970)。翁注困學紀聞。台北:中華書局。
  44. 馬端臨(2003)。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
  45. 郭永吉(2006)。兩漢經學師法家法考。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與學術史,保定:
  46. 郭慶藩(1991)。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7. 陳奇猷(1985)。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
  48. 陳壽祺(1986)。五經異義疏證。台北:藝文印書館。
  49. 程元敏(1994)。歐陽容夏侯勝未曾身為尚書博士考。國立編譯館館刊,23(2)
  50. 黃暉(1983)。論衡校釋。台北:商務印書館。
  51. 黃彰健(1982)。經今古文學問題新論。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52. 楊希枚(1971)。再論古代某些數字和古籍編纂的神秘性。大陸雜誌,42(5)
  53. 楊寬(1986)。戰國史。台北:谷風出版社。
  54. 董說(1998)。七國考。北京:中華書局。
  55. 賈公彥(1982)。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56. 僧佑(1986)。弘明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57. 歐陽詢(1999)。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8. 盧弼(1955)。三國志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59. 蕭子顯(1955)。南齊書。台北:藝文印書館。
  60. 錢穆(1990)。先秦諸子繫年。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61. 錢穆(1989)。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62. 錢穆(1954)。駁胡適之說儒。東方文化,1(1)
  63. 龍于純(1956)。詩經札記。大陸雜誌,12(7)
  64. 繆文遠(1992)。戰國策新校注。成都:巴蜀書社。
  65. 瀧川龜太郎(1986)。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
  66. 嚴耕望(1951)。秦漢郎吏制度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