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四明知禮「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詮釋及其理論意涵

并列篇名

The Interpretation and Theoretical Meaning of Siming Zhili's "The Mind Becomes a Buddha" and "The Mind Is a Buddha"

DOI

10.6466/THJCL.201212.0039

作者

陳啟文(Cheu-Wen Chen)

关键词

知禮 ; 性具 ; 圓教 ; 天台佛教思想 ; 三觀 ; 三因佛性 ; 三千法 ; Zhili ; Inherent Entailment (Inherent Inclusion) ; Yuanjiao ; Tiantai Buddhist Thought ; ThreeContemplations ; three Buddha-nature causes ; Three Thousand Dharma

期刊名称

清華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期(2012 / 12 / 01)

页次

39 - 6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天臺知禮的淨土思想,過去較少人進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研究則著重在探討四明知禮的淨土思想及其背後所含藏之心性與客觀世界的關係結構,本研究也將由此呈顯其宗教實踐理論的合法性基礎。在論文中,主要將聚焦在知禮對「是心作佛」與「是心是佛」等二句經文的詮釋。本文也將呈現出知禮在天臺學與淨土宗的教義之下,如何以天臺學「一念三千」、「心具三千」、「色具三千」、「心色不二」、「內外不二」、「因果不二」、「性修不二」及「三諦圓融」、「三觀」等概念為基礎下所理解的「是心作佛」與「是心是佛」。

英文摘要

There has been little in-depth research on Tiantai monk Zhili's Pure-Land thought. In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 emphasizes on this aspect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al structure between mind-nature and objective world under Pure-Land ideology. This paper presents a legitimate foundation of this specific theory in religious practice.This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Zhil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Pure-Land concepts, namely, ”the mind becomes a Buddha” and ”the mind is a Buddha.” The paper shows how Zhili adopts the doctrines of Tiantai Buddhism, ”to see the universe as a thought,” ”the mind includes everything,” ”the phenomenal (rūpa) include all things,” ”mind and matter are non-dual,” ”inside and outside are non-dual,” ”cause and effect are non-dual,” ”essence and practice are non-dual,” ”three truths (satya) are identical,” and ”three contemplations” to arrive at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mind becomes a Buddha” and ”the mind is a Buddh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鄧克銘(1998)。智者天臺教觀中之心的涵義。佛學研究中心學報,3,187-215。
    連結:
  2. CBETA 電子佛典〔宋〕知禮述,《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T37,n1751。
  3. CBETA 電子佛典〔明〕沙門袾宏述,《阿彌陀經疏鈔》,X22,n0424。
  4. CBETA 電子佛典〔隋〕天臺智者大師說,《觀無量壽佛經疏》,T37,n1750。
  5. CBETA 電子佛典〔隋〕灌頂結集,智者大師說,湛然述記,道霈纂要《玅法蓮華經文句纂要》,卷2,X29,n0599。
  6. CBETA 電子佛典〔唐〕湛然述,《法華玄義釋籤》,T33,n1717。
  7. CBETA 電子佛典〔明〕沙門袾宏述,古德法師演義,慈帆智願定本,《阿彌陀經疏鈔演義》,X22,n0427。
  8. CBETA 電子佛典〔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T12,n0360。
  9. CBETA 電子佛典〔宋〕知禮述,《十不二門指要鈔》,卷2,T46,n1928。
  10. CBETA 電子佛典〔宋〕知禮述,《觀音玄記》,T34,n1727。
  11. CBETA 電子佛典〔宋〕西域三藏〔彊弓〕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T12,n0365。
  12. CBETA 電子佛典〔宋〕釋元照述,《觀無量壽佛經義疏》,T37,n1754。
  13. CBETA 電子佛典〔隋〕智顗說,灌頂記,《摩訶止觀》,卷5,T46,n1911。
  14. CBETA 電子佛典〔印度〕馬鳴菩薩造,〔梁〕西印度三藏法師真諦譯,《大乖起信論》,T32,n1666。
  15. CBETA 電子佛典〔明〕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阿彌陀經要解》,T37,n1762。
  16. CBETA 電子佛典〔唐〕沙門善導集記,《觀無量壽佛經疏》,T37,n1753。
  17. 中山正晃(1966)。四明知礼と浄土教。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5,99-103。
  18. 中村元、香光書鄉編譯組譯(2003)。從比較觀點看佛教。嘉義:香光書鄉。
  19. 木村泰賢、巴壺天譯、李世傑譯(2009)。人生的解脫與佛教思想。臺北:志文。
  20. 王志遠(2001)。知禮佛教哲學思想及其時代特徵。法藏文庫,高雄:
  21. 正義法師表解(2003)。淨土五經彙釋表解。臺南:和裕出版社。
  22. 任博克、吳忠偉譯(2006)。善與惡─天臺佛教思想中的遍中整體論、交互主體性與價值吊詭。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印順(1992)。淨土與禪。新竹:正聞出版社。
  24. 印順(2006)。淨土學論集。新竹:正聞出版社。
  25. 安藤俊雄、釋依觀譯(2004)。天臺大師之研究─特以著作的考證研究為中心。臺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26. 安藤俊雄、釋依觀譯(2004)。天臺思想史。臺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27. 池田魯參(1986)。四明知禮の生涯と著述。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00,195-247。
  28. 牟宗三(1999)。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29. 林鳴宇(2000)。四明知禮の『釋難扶宗記』の諸問題。日本印度学仏教学研究,97,48-50。
  30. 林鎮國(2004)。空性與現代性。臺北:立緒文化。
  31. 肯尼斯‧K‧田中、馮煥珍譯、宋婕譯(2008)。中國淨土思想的黎明─淨影慧遠的《觀經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2. 阿部正雄、王雷泉譯、張汝倫譯(1992)。禪與西方思想。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33. 保羅‧L‧史萬森、羅文譯、羅同賓譯(2009)。天臺哲學的基礎─二諦論在中國佛教中的成熟。上海:古籍出版社。
  34. 望月信亨、釋印海譯(1991)。中國淨土教理史。臺北:正聞出版社。
  35. 望月信亨、釋印海譯(2003)。中國淨土教理史。臺北:嚴寬祜基金會。
  36. 望月信亨、釋印海譯(2004)。淨土教概論。臺北:嚴寬祜基金會。
  37. 望月信亨、釋印海譯(2004)。淨土教起源及其開展。臺北:嚴寬祜基金會。
  38. 陳揚炯(2000)。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39. 陳劍煌(2004)。淨土或問。臺北:東大圖書。
  40. 傅偉動(1998)。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
  41. 渡辺明照(1999)。天台性悪論の悪と性悪について─四明知禮『十不二門指要鈔』から教えられるもの。山家學会紀要,2,107-116。
  42. 新田雅章、涂玉盞譯(2003)。天臺哲學入門。臺北:東大圖書。
  43. 鈴木大拙、江支地譯(1989)。娑婆與極樂。臺北:法爾出版社。
  44. 鈴木大拙、余萬居譯(1998)。念佛人。臺北:天華出版公司。
  45. 鈴木大拙、林煌洲譯(1991)。無限的慈悲。臺北:法爾出版社。
  46. 鎌田茂雄、轉瑜譯(1997)。天臺思想入門。臺北:佛光書局。
  47. 藤田宏達、釋印海譯(2004)。淨土教思想論。臺北:嚴寬祜基金會。
  48. 藤原凌雪、釋印海譯(2004)。念佛思想之研究。臺北:嚴寬祜基金會。
  49. 關口真大(1995)。天臺止觀の研究。京都:岩波書店。
被引用次数
  1. (2016)。內在善根作為往生彌陀淨土的解脫根據。揭諦: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學報,30,10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