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周瘦鵑與紫羅蘭-文本建構與民國時期愛情、婚姻與家庭

并列篇名

Zhou Shoujuan 周瘦鵑and Violet: Textual Formation and Love, Marriage and Family in the Republican Era

作者

陳建華(Jian-Hua Chen)

关键词

周瘦鵑 ; 紫羅蘭 ; 民國時期 ; 愛情 ; 婚姻 ; 家庭 ; Zhou Shoujuan ; Violet ; the Republican era ; love ; marriage ; family

期刊名称

清華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13 / 12 / 01)

页次

253 - 28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周瘦鵑自稱其作品多半與他初戀情人「紫羅蘭」有關,雖語屬誇張,卻是理解作者生平與文學的一把鑰匙。自民國初年至1940年代,紫羅蘭指符貫穿於他的小說和《紫羅蘭》雜誌中,既有真實自述,也有文學虛構,然而「紫羅蘭」的真名周吟萍要到他身後方才揭曉。本文對真實與虛構文本加以比勘辨析,可發見周的理想愛情與文學自我的追求與超越之旅,而紫羅蘭文本中其真實身份的缺席始終受到現實中婚姻法律、家庭倫理與社會習俗的制約,這不僅有助於理解民國文人的愛情、婚姻與家庭的觀念及實踐,而缺席中的真實紫羅蘭,儘管其綽約身姿由碎片拼湊,卻映現了一個民國女子不簡單的情感歷程。

英文摘要

Although Zhou Shoujuan's 周瘦鵑 claim that most of his literary works expressed an endless longing for his first lover ”Violet” sounds exaggerated, it provides us with a key to understanding Zhou's life and literary world. Indeed, several decade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an state, allusions to Violet appeared regularly in his fiction and the magazine The Violet, in both autobiographical references and literary storie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exts that depict a complex of violets and Violet,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predicament Zhou experienced with regards to love, marriage, and family. The absence of Violet's real name in Zhou's narratives tells how his desire was restrained by law, social norms, and his own personality. In addition, the fragments about Violet can help us piece together the portrait of a woman who bravely pursued her independent Self through an emotional journe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周瘦鵑,《愛的供狀》,《紫羅蘭》第 16 期,1944 年 9 月,頁 3-8
  2. 瘦鵑,〈五十年後之重逢〉,《小說大觀》第 2 集,1915 年 6 月,頁 1-11。
  3. 瘦鵑,〈雲影〉,《小說大觀》第 4 集,1915 年 12 月,頁 1-16。
  4. 包天笑,〈胡鳳君女士〉,《婦女時報》第 20 期,1916 年 11 月。
  5. 周瘦鵑輯,〈懷蘭室叢話〉,《女子世界》第 2 期,1915 年 1 月,頁 1-3。
  6. 瘦鵑,〈幾句告別的話〉,《上海畫報》第 431 期,1929 年 1 月 12 日,第 2 版。
  7. 范伯群,〈從劫後餘生的「紫羅蘭」親筆信看……〉,《書城》,1910年 7 月號,頁 74-82。
  8. 周瘦鵑,《愛的供狀》,《紫羅蘭》第 17 期,1944 年 1 月,頁 4-15
  9. 周瘦鵑,〈筆墨生涯麟爪〉,香港《文匯報》,1963 年 16 日、17 日,第 6 版。
  10. 瘦鵑,〈中秋歌舞記〉,《上海畫報》第 398 期,1928 年 10 月 3 日,第 3 版。
  11. 包天笑,〈天笑生序〉,《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上海:中華書局,1917 年,頁 1。
  12. 瘦鵑,〈午夜鵑聲〉,《禮拜六》第 38 期,1915 年 2 月,頁 9-19。
  13. 周瘦鵑,《紅顏知己》,上海:中華書局,1917 年。
  14. 周瘦鵑,《瘦鵑短篇小說》,上海:中華書局,1918 年。
  15. 瘦鵑,〈情〉,《春聲》第 4 號,1916 年 4 月,頁 1-37。
  16. 瘦鵑譯,〈玫瑰有刺〉,《禮拜六》第 41 期,1915 年 2 月,頁 1-16。
  17. 周瘦鵑,〈心弦淒響〉,《紫羅蘭》第 2 卷第 3 期,1927 年 1 月,頁 1。
  18. 周瘦鵑,〈春遊瑣記〉,《紫蘭花片》第 19 集(1924 年 5 月),頁 31-54。
  19. 鄭周壽梅女士,〈一男子同時可愛二女子之答案〉,《半月》第 4 卷第 9 號,1925 年 4 月,頁 16。
  20. 周瘦鵑,《愛的供狀》,《紫羅蘭》第 14 期,1944 年 6 月,頁 3-13
  21. 周瘦鵑,〈禮拜六舊話〉,《禮拜六‧工商新聞》副刊,1928 年 8 月 25日。
  22. 羅家倫,〈是愛情還是苦痛〉,《新潮》第 1 卷第 3 號,1919 年,見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5 年,頁 42-51。
  23. 周瘦鵑,〈郎安在〉,《紫羅蘭言情叢刊》,上海:時還書局,1935 年,第 5 版,初集,頁 146。
  24. 周瘦鵑,《愛的供狀》,《紫羅蘭》第 15 期,1944 年 8 月,頁 4-11
  25. 周瘦鵑,〈我的家庭〉,《遊戲世界》第 17 期(1922 年 10 月),頁 11-14。
  26. 周瘦鵑,〈戀人手織的一雙手套〉,《半月》第 4 卷第 4 期,1925 年 1月,頁 1-8。
  27. 瘦鵑,〈噫!無處投遞之書〉,《禮拜六》第 63 期,1915 年 8 月,頁 16-20。
  28. 瘦鵑譯,〈心碎矣〉,《禮拜六》第 10 期,1914 年 8 月,頁 33-37。
  29. 瘦鵑,〈斷腸日記〉,《禮拜六》第 52 期,1915 年 5 月,頁 25-48。
  30. 瘦鵑,〈不閉之門〉,《禮拜六》第 59 期,1915 年 7 月,頁 14-28。
  31. 瘦鵑,〈落花怨〉,《婦女時報》第 1 號,1911 年 5 月,頁 65-73。
  32. 周瘦鵑,《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上海:中華書局,1917 年。
  33. 瘦鵑,〈魚〉,《禮拜六》第 61 期,1915 年 7 月,頁 10-24。
  34. 王智毅編(1993)。周瘦鵑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35. 王新宇(2006)。民國時期婚姻法近代化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36. 呂芳上(2003)。1920 年代中國知識份子有關情愛問題的抉擇和討論。無聲之聲,臺北:
  37. 沈寂(1996)。時代碣鑒:胡適的白話文、政論、婚戀。重慶:重慶出版社。
  38. 周敘琪(2005)。民國初年新舊衝突下的婚姻難題─以東南大學鄭振塤教授的離婚事件為分析實例。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上海:
  39. 周楠本(2010)。論魯迅婚姻所涉及的法律問題─駁「重婚」及「與人通姦」論。中國文學研究,2010(2),5-12。
  40. 周瘦鵑(1956)。花前續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41. 周質平(1998)。胡適與韋蓮司:深情五十年。臺北:聯經出版社。
  42. 范伯群編(2011)。周瘦鵑文集。上海:文匯出版社。
  43. 陳定山(1971)。春申舊聞。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44. 陳建華(2011)。「紫羅蘭」的魅影─周瘦鵑的自我再現與都市鏡像。中國文學學報,2,1-29。
  45. 喬麗華(2009)。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46. 蔡登山(2008)。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臺北:INK 印刻。
  47. 鄭逸梅(1990)。回憶六十年。大成,195,76-80。
  48. 鄭逸梅(1990)。周瘦鵑傷心記得詞。大成,202,6-19。
  49. 樽本照雄(2002)。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濟南:齊魯書社。
被引用次数
  1. 黃雪蕾(2017)。書評:Rea, Christopher G., Volland, Nicolai, "The Business of Culture: Cultural Entrepreneurs i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1900-6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7,123-129。
  2. (2018)。周瘦鵑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及其處境探析─以《禮拜六》為探討範圍。止善,25,3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