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朱子《易》學的動靜觀:從經學與理學的交涉談起

并列篇名

Zhu Xi's 朱子View of Movement and Stilln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 易Learning and Neo-Confucianism

作者

周欣婷(Hsin-Ting Chao)

关键词

朱熹 ; 《易》學 ; 理學 ; 動靜觀 ; Zhuxi朱子 ; "Yi"易 learning ; Neo-Confucianism ; movement and stillness

期刊名称

清華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13 / 12 / 01)

页次

379 - 43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朱子理學的建構與他對經學的詮釋密切相關,《易》學於其中自亦扮演重要的角色,「朱子《易》學與理學的關係」亦是學界探究朱子《易》學的關注核心之一。而筆者在爬梳朱子的相關著作時,發現朱子《易》學的動靜觀對其理學的思考與建構實有著重要性與特殊性,其涉及的層面頗為深廣,涵括朱子理學的本體論、心性論與工夫論。故筆者嘗試由「動靜」的視域切入,對朱子《易》學與理學的關聯進行更深細的發掘,也由此見微知著地去考察經學與理學交涉的課題。

英文摘要

Zhu Xi 朱子's conception of Neo-Confucian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Naturally, Zhu's ”Yi” 《易》 learni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o- Confucianism, a fact long recognized by scholars in the field who have made it the focus of numerous studies. In my analysis of Zhu's works, I discovered that the concepts of movement and stillness were critical to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 learning and Neo- Confucianism. Zhu considered the topic of movement and stillness to be a fundamental issue, and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whereby he established Neo-Confucianism through 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s. The extremely rich conception of movement and stillness found in Zhu's ”Yi” learning also influenced the Neo-Confucian conceptions of li 理and qi 氣, the mind and nature, as well as the practice of self-cultivation. This article conducts an in depth analysis of Zhu's views on movement and stillness in an effort to facilitate discussion on a number of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his though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佳銘(2010)。論朱子的神體義。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35-55。
    連結:
  2. 楊儒賓(2012)。悟與理學的動靜難題。國文學報,52,1-32。
    連結:
  3. 楊儒賓(2010)。主敬與主靜。臺灣宗教研究,9(1),1-27。
    連結:
  4. (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5. (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6. 宋朱熹(1999)。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
  7. 宋朱熹(2001)。四書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宋朱熹(1996)。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9. 宋朱熹、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10)。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宋朱熹、陳俊民校編(2000)。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
  11. 宋周敦頤(2009)。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
  12. 宋周敦頤、清董榕輯(1975)。周子全書。臺北:廣學社印書館。
  13. 宋張栻(1975)。南軒先生文集。臺北:廣文書局。
  14. 宋張載(1983)。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 宋程顥、宋程頤(1983)。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6. 宋黎靖德編(1999)。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17. 明曹端(2003)。曹端集。北京:中華書局。
  18. 古清美(2004)。從《近思錄》看北宋理學中幾個重要觀念與易卦的關係。慧菴論學集,臺北:
  19. 史少博(2006)。朱熹易學與理學關係探賾。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 朱伯崑(2001)。論《易經》中形式邏輯思維對中國傳統哲學的影響。燕園耕耘錄─朱伯崑學術論集,臺北:
  21. 牟宗三(2003)。心體與性體。臺北:聯經出版社。
  22. 束景南(2001)。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3. 束景南(2003)。朱子大傳。北京:商務印書館。
  24. 李明輝(2001)。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研究,19(2),1-32。
  25. 金尚燮(199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26. 唐君毅(1993)。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7. 唐琳(2010)。朱熹易學太極觀的哲學內涵。中國哲學史,2010(2),82-85+92。
  28. 張克賓(201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山東,山東大學。
  29. 陳來(2007)。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三聯書店。
  30. 陳來(2000)。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1. 陳榮灼(2005)。氣與力:「唯氣論」新詮。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
  32. 陳榮捷(2007)。朱子新探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3. 陳榮捷(1990)。朱熹。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34. 陳榮捷(2007)。朱學論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5.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6. 楊祖漢(1995)。李栗谷對朱子哲學的詮釋(2)。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2),56-60。
  37. 楊祖漢(1995)。李栗谷對朱子哲學的詮釋(1)。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67-71。
  38. 雷喜斌(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福建,師範大學。
  39. 錢穆(1989)。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2024)。「動靜」範疇之典範革新:從《周易》、《中庸》到濂溪〈太極圖說〉再到丹溪《格致餘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8(2),4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