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避諱現象考訂河上公老子注成書年限

并列篇名

Dating the Completion of He Shanggong's 河上公 Annotation of the Laozi 老子注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the Taboo Phenomenon

作者

凌超煌(Chao-Huang Ling)

关键词

河上公 ; 老子注 ; 道德經 ; 漢代老學 ; He Shanggong ; Annotation of the Laozi老子 ; Daode jing ; Laozi learning in the Han dynasty漢朝

期刊名称

清華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1期(2014 / 06 / 01)

页次

159 - 21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檢視河上公《老子注》之現存版本,發現歷代原書所迴避之帝諱,包括西漢高帝劉邦、惠帝劉盈、文帝劉恒、景帝劉啟、昭帝劉弗、東漢桓帝劉志、隋文帝之祖、宋太祖趙匡胤、宋仁宗趙禎以及宋孝宗趙昚,其中以對惠帝劉盈之避諱與回改現象最為關鍵。本文運用避諱學、校勘學、史學等知識,考訂出河上公《老子注》之成書年限在西漢元帝永光五年至竟寧元年之間(39-33 B.C.)。

英文摘要

An investigation of extant editions of He Shanggong's 河上公 Annotation of the Laozi 老子reveals the use of the taboo against mentioning the personal names of the following emperors: Han Gaozu 漢高祖, Han Huidi 漢惠帝, Han Wendi 漢文帝, Han Jingdi 漢景帝, Han Zhaodi 漢昭帝, Han Huandi 漢桓帝, Sui Wendi's 隋文帝grandfather, Song Taizu 宋太祖, Song Renzong 宋仁宗 and Song Xiaozong 宋孝宗. The phenomena of taboo characters and diction modification are particularly obvious with regards to Han Huidi. This essay employs the methods of taboo character analysis, textual criticism and historiography to date He Shanggong's Annotation of the Laozi to the reign of Han Yuandi (39-33 B.C.), concluding that it was completed between the fifth year of the Yongguang 永光 reign period and the first year of the Jingning 竟寧 reign perio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6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 (196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 (1978)。中國子學名著集成。新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4. (1966)。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5. (1970)。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6. (1970)。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7. (1962)。正統道藏。新北市:藝文印書館。
  8. (1962)。正統道藏。新北市:藝文印書館。
  9. (1962)。正統道藏。新北市:藝文印書館。
  10. (1962)。正統道藏。新北市:藝文印書館。
  11. (1962)。正統道藏。新北市:藝文印書館。
  12. (2009)。陳垣全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13.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8. (1965)。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19. (1965)。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20. (1965)。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21. (1965)。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22. (1965)。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23. (1965)。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24. (1965)。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25. (1965)。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26. (1965)。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27. (1965)。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28. (1965)。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29. (1965)。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30. (1965)。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31. (1965)。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32. (1982)。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補編。臺北:成文出版社。
  33. (1982)。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補編。臺北:成文出版社。
  34. (1982)。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補編。臺北:成文出版社。
  35.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注(1978)。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
  36. 唐魏徵、唐長孫無忌(1979)。新校本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37. 晉王弼注、清紀昀校訂(1990)。老子道德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8. 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1977)。新校本三國志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39. 梁昭明太子、唐李善注(1971)。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
  40. 清周廣業(1986)。經史避名彙考。臺北:明文書局。
  41. 清瞿鏞(1967)。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臺北:廣文書局。
  42. 漢司馬遷、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1980)。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
  43.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80)。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
  44.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1991)。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書局。
  45. 丁四新(2010)。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46. 王允亮(2005)。西漢廟制之爭考論。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5),6-9。
  47. 王卡點校(2011)。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
  48. 王柏中(2003)。漢代廟制問題探討。史學月刊,2003(6),21-26。
  49. 王新華(2007)。避諱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50. 王寶利(2007)。老子河上公章句成書時限再考。廣西社會科學,2007(1),134-136。
  51. 王寶利(2006)。從避諱現象談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成書時代。蘭州學刊,2006(8),47-48。
  52. 任繼愈編(1998)。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53. 朱謙之(2011)。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54. 昌彼得、潘美月(1986)。中國目錄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55. 范志新(2006)。避諱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6. 徐復觀(1979)。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7. 馬敘倫(1965)。老子校詁。香港:太平書局。
  58. 高明(2012)。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59.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1980)。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60. 郭善兵(2004)。西漢元帝永光年間皇帝宗廟禮制改革考論。烟臺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4),54-57+65。
  61. 陳廣忠(2001)。中國道家新論。合肥:黃山書社。
  62. 黃永武(1981)。敦煌寶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63.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1986)。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
  64. 熊鐵基(2005)。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65. 蔣錫昌(1980)。老子校詁。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66. 鄭成海(1971)。老子河上公注斠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