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張綖杜詩學研究

并列篇名

Zhang Yan's Assessment of Du Fu's Poetry

作者

徐國能(Guo-Neng Xu)

关键词

張綖 ; 杜甫 ; 評點 ; 詩法 ; 杜詩通 ; 杜律本義 ; Zhang Yan 張綖 ; Du Fu ; criticism ; versification ; eight-line poems

期刊名称

清華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6期(2016 / 12 / 01)

页次

127 - 16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意在說明杜詩學的研究並非對單一批評作品的分析,而是各時代不同作品間的流動關係,文學批評亦存在互文性的可能。在杜詩學史上,看似孤立的作品,其觀念、方法與內容、形式等,往往與前行作品有著相當密切的互文關係。本論文探討明代儒者張綖的杜詩學,考證其三部著作間的關係,以及他對元代杜詩學的因承問題。並分析其杜詩詮釋的方法與特色,實乃承自張性《杜律演義》而來,其追求本義,卻反而因時代與個人侷限而失卻真旨,皆反映了他詮釋杜詩的不足之處。因此本文進而思考在杜詩學史上,論詩者雖有自覺,但仍一再陷於附會論詩的問題,是知杜詩中的倫常特性,並非以呆板的附會所能體現,而是存在於讀者意識中。

英文摘要

Historically, students of Du Fu's poetry have tended to treat each poem in isolation; however, as can be observed from critical studies of their ideas, method and form, Du Fu's poems are often closely related to one another.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Ming dynasty Confucian Zhang Yan's 張綖 studies of Du Fu's poetry in order to discern the relation between his three works on the subject as well as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Yuan dynasty studies on his views.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Zhang Yan'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s found in Du Fu's poetry. It is argued here that while Zhang Yan succeeded in advancing the study of Du Fu's poems, he also proposed some preposterous and inadequate theories. On the basis of this observation, the article proceeds to consider the dilemmas encountered by Du Fu's critics through the ages, and the del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ch dilemmas and classical poet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徐國能(2015)。張性《杜律演義》研究。東吳中文學報,29,61-95。
    連結:
  2.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3. 元范梈批點、鄭鼐編(1974)。杜工部詩范德機批選。臺北:大通書局。
  4. 元張性(1974)。杜律演義。臺北:大通書局。
  5. 元趙汸(1974)。杜律趙註。臺北:大通書局。
  6. 宋徐居仁編、黃鶴補注(1974)。集千家分類杜工部詩。臺北:大通書局。
  7. 宋黃庭堅(1979)。豫章黃先生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
  8. 明張綖、明張守中編(1974)。杜工部詩通附本義。臺北:大通書局。
  9. 清丁仲祜編(1983)。續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
  10. 清仇兆鰲(1980)。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
  11. 清何文煥(1983)。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
  12. 清紀昀編(1989)。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13. 清浦起龍(1969)。讀杜心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4. 清楊倫(1988)。杜詩鏡銓。臺北:天工書局。
  15. 清錢謙益(2009)。杜詩錢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1993)。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17. 王燕飛(2013)。明代張綖的杜詩研究。文藝評論,2013(10),42-46。
  18. 狄寶心編注(2011)。元好問詩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9. 周采泉(1986)。杜集書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徐國能(2013)。元代詩法作品中的杜詩觀。文與哲,22,305-353。
  21. 張伯偉編校(2002)。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2. 張忠綱編(2008)。杜集敘錄。濟南:齊魯書社。
  23. 理查德・E. 帕爾默、潘德榮譯(2014)。詮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24. 郭全芝(2007)。歐陽修《詩本義》的經學性質。經學研究集刊,3
  25. 郭輝(201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天津,南開大學。
  26. 陳文華(1987)。杜甫傳記唐宋資料考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7. 陳弱水(2016)。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8. 葉輝(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上海,復旦大學。
  29. 趙海菱(2007)。杜甫與儒家文化傳統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30. 劉姝潔(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31. 劉翊群(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
  32. 劉寧(2012)。唐宋詩學與詩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3. 錢鍾書(1988)。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