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舊社會,新文本:臘必虛喜劇在現代中國的翻譯與傳播

并列篇名

The Transl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Eugene Labiche's Comedies on the Modern Chinese Stage

作者

羅仕龍(Shih-Lung Lo)

关键词

臘必虛 ; 現代戲劇 ; 翻譯 ; 宋春舫 ; 迷眼的沙子 ; 貝先生的旅行 ; Eugene Labiche 臘必虛 ; Modern Theater ; Translation ; Song Chunfang 宋春舫 ; La Poudre aux yeux 迷眼的沙子 ; Le Voyage de monsieur Perrichon 貝先生的旅行

期刊名称

清華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6期(2016 / 12 / 01)

页次

207 - 25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二十世紀中國戲劇探索新的文本,通過系統引介的理念,從西方戲劇及其翻譯過程中汲取養分。本論文分析法國劇作家臘必虛(Eugène Labiche)的喜劇在現代中國的翻譯與傳播,特別是《迷眼的沙子》、《貝先生的旅行》兩劇。臘氏乃法國民眾最受歡迎的劇作家之一,在一般文學史或戲劇史上常被視為通俗之作。宋春舫大力鼓吹其優點,以期修正當時中國戲劇的主旋律,並希望藉此以現代戲劇重獲新生/聲。其友人趙少侯率先譯出《迷眼的沙子》一劇,諷刺城市新興中產階級的虛浮矯飾。其後重譯、改譯版本眾多,包括曹禺的《鍍金》。同樣,《貝先生的旅行》在現代戲劇史上亦有多次翻譯與重譯記錄,其中包括石華父以京劇標題改譯的《孔雀屏》。臘必虛的喜劇既獲學界文人背書,又有影劇從業人員具體實踐,使其在民國時期舞臺上廣為人知:趙少侯的翻譯直接呈現其當代西方戲劇面貌,宋春舫的學術引介試圖為中國戲劇另闢蹊徑,而各個改編版本則讓臘氏喜劇在話劇舞臺上演繹複調。宋春舫等人對臘必虛的引介與推崇,是否可供吾人進一步理解當時中國戲劇與社會的需要與追求?這些追求目標僅是當下所需,抑或具有戲劇藝術的恆久性?回顧並檢視臘必虛喜劇在中國戲劇史上的接受與傳譯過程,將有助於釐清上述問題。

英文摘要

The modern Chinese theater attempted to nourish itself by systematically translating western play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comedies of the French playwright Eugene Labiche, especially his La Poudre aux yeux 迷眼的沙子 and Le Voyage de monsieur Perrichon 貝先生的旅行.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Song Chunfang 宋春舫 promoted with enthusiasm Labiche's works because they introduced to Chinese theater an alternative that differed from the "mainstream" Ibsen plays worshiped by his contemporaries. Song Chunfang appreciated the elements of popular theater observed in Labiche's works, taking them as models for the modern Chinese theater. La Poudre aux yeux, a parody of the hypocrisy of the urban middle class, was translat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Zhao Shaohou 趙少侯. Later, his successful translation inspired several retranslations, adaptations and rewritings, including Cao Yu's 曹禺The Gilt 鍍金. Similarly, Le Voyage de monsieur Perrichon was (re)translated several times and it contributed to the adaptation of Shi Huafu 石華父, whose choice of title, The Peacock Screen 孔雀屏, was inspired from Peking Opera. Although the fame of Labiche is often forgotten nowadays by researchers in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he was indeed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d well-known French playwrights in modern China. For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for commercial productions on stage, Labiche's comedies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in studie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eater. By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he translations, adaptations and rewritings of Labiche's plays that date from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researchers can retrace in more detail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theater and its quest for moderni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法]拉比士(即臘必虛)著,刁汝鈞譯,《小鳥》,《文藝先鋒》1946年8 卷4 期,頁48-57。
  2. [法]Lapich(即臘必虛)著,潘傳霖譯,《白理順先生的遊歷》,《文學旬刊》1923 年第4 期,頁2-3。
  3. [法]拉比塞(即臘必虛)著,柳木森譯,《旅行》,上海:中國圖書雜誌公司,1940 年。
  4.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XLVIII: A Student of the Drama," On A Chinese Screen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1922, pp. 188-192.
  5. [法]拉比士(即臘必虛)著,刁汝鈞譯,《小鳥》,《文藝先鋒》1946 年8 卷3 期,頁35-44。
  6. 明心,〈法國文藝家錄〉,《小說月報》「號外‧法國文學研究」,1924年第15 卷,頁39-40。
  7. 銘彝,〈迷眼的沙子(戲劇斷想之一)〉,《生存月刊》1933 年第4 卷第2 號,頁62-64。
  8. 趙景深,〈宋春舫論〉,《劇場藝術》 1940 年第2 卷第8-9 期,頁226。
  9. 徐霞村,《法國文學的故事》,上海:商務印書館,1943 年。
  10. 莘薤,〈演出鳥瞰:鍍金‧求婚〉,《舞台藝術》1941 年第2 期,頁32-33。
  11. (1988)。新青年。上海:上海書店。
  12. [法]Lapich(即臘必虛)著,潘傳霖譯,《白理順先生的遊歷》,《文學旬刊》1923 年第8 期,頁2。
  13. [法]Labiche Martin(即臘必虛)著,蔡增杰譯,《巴希匈的旅行》,《新北方》1931 年2 卷第4 期,頁1-20。
  14. [法]拉比士(即臘必虛)著,刁汝鈞譯,《小鳥》,《文藝先鋒》1946年8 卷2 期,頁50-64。
  15. [法]歐夫金(即臘必虛)著,刁汝鈞譯,《龜兔競走》,重慶:商務印書館,1945 年。
  16. [法]拉皮虛(即臘必虛)著,閻哲吾改譯,《迷眼的沙子》,《文藝先鋒》1947 年10 卷1 期,頁49-71。
  17. 徐霞村,《法國文學史》,北平:北新書局,1930 年。
  18. 林,〈劇校應美展會邀,演兩齣拿手戲:《自救》演來叫人哭笑不得,《鍍金》詼諧百出噱頭特多〉,《影與戲》1937 年第1 卷第20 期,頁310-311。
  19. [法]臘皮虛(即臘必虛)著,趙少侯譯,《迷眼的沙子》,上海:新月書店,1929 年。
  20. 佚名,〈鍍金:激流劇社首次公演,成績良好頗得好評〉,《時代生活》1946 年第2 卷第20 期,頁12。
  21. 冥也,〈漫評《鍍金》及《說謊集》的演出〉,《燕京新聞》第6 版,1941 年11 月1 日。
  22. 謝六逸譯,〈法蘭西近代文學〉,《小說月報》「號外.法國文學研究」1924 年第15 卷,頁19-40。
  23. 石揮,〈為協助師專上演《迷眼的沙子》:保定之行隨筆,天真純潔的學生們永遠是可愛的〉,《立言畫刊》1940 年90 期,頁28。
  24. 夏炎德,《法蘭西文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年。
  25. [法]拉比希(即臘必虛)著,刁汝鈞譯,《文法》,《文藝先鋒》1945年7 卷3 期,頁43-60。
  26. 徐仲年,《法國文學ABC》,上海:ABC 叢書社,1933 年。
  27. [法]臘比希(即臘必虛)著,曹禺譯,《鍍金》,《戲劇時代》創刊號(1943 年11 月),頁16-26。
  28. 呂西安,〈半月影劇〉,《影劇雜誌》1949 年第3 期,無頁碼。
  29. 田禽,《中國戲劇運動》,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 年。
  30. 琜美,〈新春影壇漫步〉,《舞台與銀幕》1949 年第1 期,無頁碼。
  31. [法]雷賴煦(即臘必虛)著,張鴻飛譯,《晚餐》,出版地不明:一心出版社,出版年份不明。
  32. 吳達元編,《法國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46 年。
  33. 崔慕雪,〈劇評二題:關於《鍍金》〉,《知識與生活》1941 年第1 卷第10 期,頁230-231。
  34. 閻哲吾,《劇場生活》,上海:中華書局,1937 年。
  35. [法]E. M. Labiche(即臘必虛)著,洪流譯,《純潔的夜宴》,上海:正心書店,1940 年。
  36. 宋春舫,《宋春舫論劇》,上海:中華書局,1930 年,第1 集。
  37. 劉英士主編,《圖書評論》1933 年第2 卷第2 期,頁43-44。
  38. [法]E. Labiche(即臘必虛)著,王壽山譯,《玻利松先生的旅行記》,北平:未名社,1930 年。
  39. 袁昌英,《法國文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4 年。
  40. [法]Eugène Labiche(即臘必虛)著,石華父改譯,《孔雀屏》,上海:世界書局,1944 年。
  41. 宋春舫,《宋春舫論劇二集》,上海:文學出版社,1936 年。
  42. Robichez, Jacques(ed.)(1991).Eugène Labiche: Théâtre I.Paris:Robert Laffont.
  43. 王建豐(2014)。從《新月》譯著廣告看新月派翻譯思想。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4),81-84。
  44. 王建豐(2014)。新月書店對戲劇翻譯活動的贊助。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35(10),39-40。
  45. 田本相編、劉一軍編(1996)。曹禺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
  46. 石曼(1995)。重慶抗戰劇壇紀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47. 何輝斌(2014)。新中國外國戲劇翻譯與評論的量化研究。文化藝術研究,7(4),109-115。
  48. 宋春舫、羅仕龍譯(2015)。海外劫灰記。書城,108,121-127。
  49. 宋春舫、羅仕龍譯(2015)。海外劫灰記。書城,106,103-111。
  50. 宋春舫、羅仕龍譯(2015)。海外劫灰記。書城,107,120-117。
  51. 宋春舫、羅仕龍譯(2015)。海外劫灰記。書城,109,120-127。
  52. 李華川(2004)。晚清一個外交官的文化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3. 周慧梅(2013)。民眾教育館與中國社會變遷。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4. 孟昭毅編、李載道編(2005)。中國翻譯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5. 季羨林編(2003)。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56. 柯靈(1982)。上海淪陷期間戲劇文學管窺。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2(2),1-18。
  57. 柏格森、徐繼曾譯(1980)。笑—論滑稽的意義。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58. 范用編(2004)。愛看書的廣告。上海:三聯書店。
  59. 徐歡顏(2014)。莫里哀喜劇與20 世紀中國話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0. 祝均宙(2012)。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期刊源流特點探究。新北:華藝學術出版。
  61. 馬曉東(2014)。曾樸:文化轉型期的翻譯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2. 張健(1994)。中國現代喜劇觀念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63. 張健(1995)。三十年代中國喜劇文學論稿。合肥:河南大學出版社。
  64. 張曉萃(1987)。淺草社始末。新文學史料,1987(4),172-184。
  65. 曹樹鈞(2013)。論曹禺對中法文化的交流。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5(1),100-108。
  66. 曹樹鈞(1995)。走向世界的曹禺。成都:天地出版社。
  67. 彭耀春(1990)。戲劇,新月派組合的契機。杭州大學學報,20(4),84-89。
  68. 楊洪勛(2010)。文學家與海大園。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69. 詹道玉(2001)。戰後初期的新加坡華文戲劇(1945-1959)。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70. 趙建新(2012)。中國現代非主流戲劇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71. 趙景深(1985)。文壇回憶。重慶:重慶出版社。
  72. 蔡祝青(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新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
  73. 穆海亮(2013)。論上海劇藝社導演藝術的特點與侷限。戲劇藝術,2013(1),82-92。
  74. 韓一宇(2008)。清末民初漢譯法國文學研究(1897-191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羅仕龍(2018)。「佳構劇」概念在現代中國的接受及其跨文化實踐-以李健吾《雲彩霞》為例。臺大中文學報,62,153-202。
  2. 羅仕龍(2019)。從歐洲無政府主義的政治暗殺到上海租界的諜報與愛戀:李健吾《喜相逢》的跨文化改譯策略及其實踐。戲劇研究,24,33-68。
  3. 鍾欣志(2019)。宋春舫戲劇譯介工作的多樣性與當代性(1919-1937)。政大中文學報,32,87-128。
  4. 鍾欣志(2022)。宋春舫的多語書寫與民國初年交會區的知識互換。戲劇研究,29,37-69。
  5. 鍾欣志(2022)。宋春舫的五四文壇地位及其對戲劇翻譯文學的影響。清華中文學報,27,269-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