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此三桂之續也:論「日本乞師」在清代小說之呈現

并列篇名

Like Wu Sangui Opening the Gates to the Shanhai Pass: The Depiction of the Request for Military Assistance from Japan in Qing Dynasty Novels

作者

曾世豪(Shih-Hao Tseng)

关键词

日本乞師 ; 《水滸後傳》 ; 《女仙外史》 ; 《說唐演義全傳》 ; 倭寇 ; request for military assistance from Japan ; the Shuihu houzhuan 水滸後傳 ; Nüxian waishi 女仙外史 ; Shuo Tang yanyi quanzhuan 說唐演義全傳 ; Japanese marauders

期刊名称

清華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18 / 06 / 01)

页次

225 - 26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明、清鼎革,不僅是中國大陸之事,其餘波也曾傳至東瀛。過去學界針對南明「日本乞師」之研究,多側重於史料上的釐清,然而,此次秦廷之哭以失敗告終,令遺民扼腕不已,加之明之滅亡,實可追溯至嘉靖、萬曆兩次倭患,遂有小說家將之綰合的呈現。這些作品包括《水滸後傳》、《女仙外史》和《說唐演義全傳》,文本中模糊化賊兵(清廷視角)/義軍(反清視角)之分際,把乞師者轉為反派角色,也把原來屬於支援者的日本貶回殘暴不仁的倭寇。這種敘事策略既呼應了時人對其曾隳突東南沿海及朝鮮半島的記憶,也將「北虜」與「南倭」冶為一爐,讓「秦廷之哭」轉化成「清廷之哭」。最後,小說家透過飛雪/飛劍輕易擊敗野心勃勃的侵略者,維護心目中所追憶的華夷秩序。在想像筆法的作用之下,日本乞師的歷史在虛構文本當中,誠然演繹出截然迥異之姿態。

英文摘要

The effect of the Ming-Qing Cataclysm was not only confined to the Chinese mainland, as its aftermath was also felt in Japan.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Request for Military Assistance from Japan" have focused on clarifying historical source materials related to this event. However, the failure of the loyalists' plan made them quite depressed, and the demise of the Ming dynasty could in fact be traced back to the anti-Yamato wars during the Jiajing 嘉靖 and Wanli 萬曆 periods. Several novelists combined these two issues in novels such as the Shuihu houzhuan 水滸 後傳, the Nüxian waishi 女仙外史 and the Shuo Tang yanyi quanzhuan 說唐演義全傳. Contradicting historical fact, the authors portrayed the individuals asking for aid as villains, and moreover deprecated the Japanese as brutal marauders. This narrative approach not only echoed the memories that the people of time had of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South China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it further combined the barbarians of the north (beilu 北虜) with the Yamato of the south (nanwo 南倭). In the end, the Chinese army used snow and swords to defeat the invaders and maintain the Huayi 華夷 orde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曾世豪(2014)。華、夷再變:論《女仙外史》中的秩序觀想像。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8,195-222。
    連結:
  2. 曾世豪(2016)。戲擬與感舊:論《水滸後傳》對《水滸傳》之再現模式。東華漢學,23,135-168。
    連結:
  3. 劉瓊云(2011)。人、天、魔—《女仙外史》中的歷史缺憾與「她」界想像。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8,43-94。
    連結:
  4. 明余颺(2000)。莆變紀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5. 明張永祺、欒星輯校(2002)。甲申史籍三種校本。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6. 明張煌言、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2)。張蒼水詩文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7. 明羅貫中(1994)。三國演義。臺北:桂冠圖書。
  8. 清江日昇(1983)。臺灣外紀。臺北:文化圖書。
  9. 清呂熊、劉遠遊標點、黃蓓薇標點(1991)。女仙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清凌雪(1960)。南天痕。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1. 清張廷玉(197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12. 清陳忱(1992)。水滸後傳。臺北:桂冠圖書。
  13. 清鴛湖漁叟校訂(1992)。說唐演義。臺北:桂冠圖書。
  14. 清鴛湖漁叟校訂、《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1990)。說唐演義全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ロナルド・トビ(1989)。「明末清初日本乞師」に関する立花文書。日本歴史,498,94-100。
  16. 上田信、高瑩瑩譯(2014)。海與帝國:明清時代。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7. 川口長孺、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95)。臺灣鄭氏紀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8. 〔日〕不著撰人,《續善隣國寶記》,收入[日]近藤瓶城編,《改定史籍集覽》,東京:近藤出版部,1924 年,冊21。
  19. 木宮泰彥、胡錫年譯(1980)。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20. 王勇(2005)。中国史のなかの日本像。東京:財?法人農山漁村文化協?。
  21. 王振星(2009)。走向大海:水滸故事文學敘事的審美考察。濟寧學院學報,2009(1),36-40。
  22. 末松保和編纂(1962)。仁祖實錄。東京:?習院東洋文化研究所。
  23. 末松保和編纂(1960)。宣祖實錄。東京:?習院東洋文化研究所。
  24. 田中健夫、楊翰球譯、隋玉林校(1987)。倭寇—海上歷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5. [日]石原道博,《日本乞師の研究》,東京:冨山房,1945 年。
  26. 石原道博(1953)。朝鮮側よりみた明末の日本乞師について。朝鮮学報,奈良:
  27. 吳大昕(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投,暨南大學歷史學系。
  28. 巫仁恕(2003)。「妖婦」乎?「女仙」乎?:論唐賽兒在明清時期的形象轉變。無聲之聲,臺北:
  29. 李小文(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廈門,廈門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學所。
  30. 周頌倫(2014)。華夷變態三形態。華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1-6。
  31. 林春勝編、林信篤編、浦廉一解說(1981)。華夷變態。東京:東方書店。
  32. 胡曉真(2017)。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3. 唐海宏(2014)。《水滸後傳》的兩大版本系統及其差異分析。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14(4),118-122。
  34. 孫述宇(1981)。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35. 徐興慶(2005)。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臺北:
  36. 徐興慶編注(1992)。朱舜水集補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7. 浦安迪、沈亨壽譯(2006)。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
  38. 高桂惠(2006)。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
  39. 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1985)。蔡元放批點水滸後傳。臺北:天一出版社。
  40. 張玉祥(1989)。織豊政権と東アジア。東京:六興出版。
  41. 張哲俊(2005)。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日本形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2. 陳大道(1990)。明末清初「時事小說」的特色。小說戲曲研究,臺北:
  43. 陳學霖(2010)。明朝「國號」的緣起及「火德」問題。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0,71-103。
  44. 彭知輝(1999)。論《說唐全傳》的底本。明清小說研究,1999(3),181-187。
  45. 程國賦、楊劍兵(2011)。呂熊及其《女仙外史》新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136-142。
  46. 黃志繁(2006)。「賊」「民」之間:12-18 世紀贛南地域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7. 趙世瑜(1983)。《女仙外史》初探。漢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2),102-116。
  48. 趙園(2009)。想像與敘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9. 劉曉東(2010)。南明士人「日本乞師」敘事中的「倭寇」記憶。歷史研究,2010(5),157-165。
  50. 增田涉、由其民譯、周啟乾譯(2010)。西學東漸與中國事情。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51. 鄭潔西(2012)。16 世紀末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戰爭與整個亞洲世界的聯動—以萬曆二十年明朝「借兵暹羅」征討日本議案為例。海洋史研究,3,124-140。
  52. 魯迅(2009)。中國小說史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3. 閻瑞雪(2014)。黃宗羲日本乞師事考:兼論南明士大夫對中日關係的看法。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115-119。
  54. 駱水玉(2001)。《水滸後傳》—舊明遺民陳忱的海外乾坤。漢學研究,19(1),219-248。
  55. 薩蘇,〈《說唐》裡的外語〉,《西西河》網站,網址:https://www.cchere.com/article/2552848,檢索日期:2017 年4 月5 日
  56. 顏美娟(1996)。一部值得注意的小說—《戚南塘平倭全傳》。'93 中國古代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57. 魏斐德、陳蘇鎮譯、薄小瑩譯(1998)。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58. [日]辻善之助,〈德川家光の支那侵略の雄圖と國姓爺〉,《增訂海外交通史話》,東京:內外書籍,1936 年,頁64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