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疾病文本的細讀與遠讀

并列篇名

Close and Distant Reading: Illness Texts in the Biji xiaoshuo of the Wei-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作者

劉苑如(Yuan-ju Liu);羅珮瑄(Pei-hsuan Lo);邱琬淳(Wan-chun Chiu);陳雅琳(Ya-lin Chen)

关键词

遠讀 ; 細讀 ; 感覺結構 ; 疾病敘述 ; 共現分析 ; 權威詞 ; distant reading ; close reading ; structures of feeling ; illness narratives ; co-occurrence analysis ; authority words

期刊名称

清華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2期(2019 / 12 / 01)

页次

49 - 11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數位人文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參與文學研究,其電子文本的儲存型態與數位技術的運算分析,往往能帶給傳統文學研究嶄新的視野。本文結合數位遠讀與文本細讀,藉由權威詞檔的群組共現,選擇「疾病敘述與動物想像」及「疾病敘述與醫藥關懷」兩個研究主題。前者從詞頻出發,探討動物如何脫離上古神話圖騰、政治象徵的平面形象,進入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的疾病敘述,或為病痛喻象的想像來源,或為醫療體系的一環,或為疾病事件中的角色。其中既有物、我共生,家族一體的自覺,又隱含對頻繁跨界現象的不安;後者透過權威詞的共現與互動,觀察醫藥在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裡的疾病敘述,於病患身心所發生的作用與轉變、乃至此間所開展的人際互動。在疾疫連綿不絕的中古時期,疾病與死亡緊密相依,宗教色彩與生死關懷乃為此間最重要的核心。以權威詞所建構的問題意識出發,將疾病視為一種生命的特殊情境,運用數位人文研究平台上的詞頻統計、共現分析等工具,分析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中疾病事件和感覺結構,統計數據與視覺化圖表容易披露現象或趨勢,有些符合常識,有些則引人好奇,然落差所產生的縫隙,正是數位人文學探索的起點。

英文摘要

Digital humanities is a research method where the preservation pattern of the digital text and the operation analysis of digital technology often allow for a completely new perspective on traditional literary studies. Based on the co-occurrence of authority words, this article combines both "digitally distant" and "textually close" reading to investigate two major topics: "illness narratives and the imagination of animals" and "illness narratives and the concern for a cure". On the basis of word frequency, it examines the images of animals as they became detached from ancient mythological totems and political symbolism, focusing on the illness narratives found in Wei-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魏晉南北朝 short stories where animals are either a metaphor for the imagined source of the illness, are a part of the treatment, or play a role in the illness event. In these narratives, we observe a symbiosis between object and self, as well as a self-consciousness regarding familial unity. They also frequently imply a restlessness about the frequent transgression between different worlds. Regarding the second topic, we use the co-occurrenc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authority words to investigate illness narratives related to medicine, the transformative effects illness has on the body and the mind of the sick person,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atient and others during the illness. In the endless epidemics of the medieval period, illness and death were interdependent, which led to a focus on religion and a concern about life and death.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subject matter constructed from authority words and considers illness to be a special life situation. It uses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platforms, word frequency statistics, analyses of word co-occurrence, etc., to analyze the illness event and its structures of feeling in stories from the Wei-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data and the visualized graphs created on the basis of this analysis clearly reveal certain phenomena or tendencies, some of which correspond to common sense, others of which provoke curiosity. The gap in meaning thus created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Milburn, Olivia(2011).Confucius and His Dog: Perspectives on Animal Ownership in Early Chinese 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Texts.Chinese Studies,29,289-315.
    連結:
  2. 黃東陽(2007)。晉裴啟〈語林〉之佚文考辨──兼論其品鑒人物的思考模式。東吳中文學報,13,31-49。
    連結:
  3. 劉苑如(2006)。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9,1-45。
    連結:
  4. 劉苑如(1996)。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點所作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8,365-400。
    連結:
  5.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hanji.sinica.edu.tw/,瀏覽日期:2019 年10 月 14 日。http://hanji.sinica.edu.tw/
  6. 東亞文學與文化地圖,http://www.sds.com.tw/web/sinica/eastern-asia/main.html?page=p9,瀏覽日期:2019 年 10 月 14 日。
  7. (西漢)王充,黃暉(校釋)(1990).論衡校釋.北京:中華局.
  8. (西漢)劉安,劉文典(校釋)(1989).淮南子.北京:中華書局.
  9.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99).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
  10. (晉)干寶,(宋)陶潛,李劍國(輯校)(2007).新輯搜神記‧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
  11. (晉)干寶,胡懷琛(標點)(1957).新校搜神記.上海:商務印書館.
  12. (晉)王嘉,齊治平(校注)(1981).拾遺記.北京:中華書局.
  13. (晉)葛洪,王明(校釋)(1981).抱朴子內篇校釋.臺北:里仁書局.
  14. (晉)葛洪,胡守為(校釋)(2010).神仙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15.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1986).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清)阮元(校刻)(200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7. (清)嚴可均(199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18. (劉宋)劉義慶,余嘉錫(箋疏)(1984).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19. Chen, Jack W.,Borvsky, Zoe,Kawano, Yoh,Chen, Ryan(2014).The Shishuo Xinyu as Data Visualization.Early Medieval China,20,23-59.
  20. Harari, JosuéV(1979).Textual Strategies: Perspectives in Post-Structuralist Criticis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1. Moretti, Franco(2013).Distant Reading.London:Verso.
  22. Moretti, Franco(2005).Graphs, Maps, Trees: Abstract Models for a Literary History.London:Verso.
  23. Sontag, Susan(1989).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New York: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4. Williams, Raymond,Orrom, Michael(1954).Preface to Film.London:Film Drama.
  25. 大日方大乘(1965).佛教醫學の研究.東京:風間書房.
  26. 小南一郎(1995)。『世説新語』の美學─魏晉の才の情をめぐっ て。中国中世史研究続編,京都:
  27. 小南一郎,藤奈津紀(譯)(2014)。《世說新語》的美學──以魏晉的才與情為中心。桃之宴:京都桃會與漢學新詮,臺北:
  28.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zh,瀏覽日期:2019 年 10 月14 日。
  29. 王一川(2005).興辭詩學片語.濟南:友誼出版社.
  30. 付爽(2015)。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佛教醫僧研究概述。亞太傳統醫藥,2015(24),6-8。
  31. 吉元昭治,楊宇(譯)(1992).道教與不老長壽醫學.四川:成都出版社.
  32. 吉元昭治,楊宇(譯)(1988)。中國傳統醫學與道教。宗教學研究,1988(3),76-79。
  33. 朱耀偉(編譯)(1992).當代西方文學批評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
  34. 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側重法術的和宗教的方面》,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年。
  35. 希林, Chris,謝明珊(譯),廖珮如(譯)(2013).轉變中的身體:習慣、危機與創造性.新北:韋伯文化國際.
  36. 李建民(2011)。祟病與場所:傳統醫學對祟病的一種解釋。疾病的歷史,臺北:
  37. 李清,梅曉萍,吳鴻洲(指導)(2009)。吳鴻洲指導魏晉南北朝僧醫的醫學成就。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24-26。
  38. 李瑞宗(2000).植物地圖:臺灣低海拔植物生態.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
  39. 李豐楙(1994)。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287-318。
  40. 李豐楙(2010).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
  41. 李鵬飛(2005).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2. 杜正勝(2002)。古代物怪之研究──一種心態史和文化史的探索(1)。大陸雜誌,104(1),1-14。
  43. 林淑貞(2010).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臺北:里仁書局.
  44. 林富士(2008).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5. 林富士(2005)。釋「魅」:以先秦至東漢時期的文獻資料為主的考察。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
  46. 林富士(2018).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書局.
  47. 姜廣振(2005)。論裴啟《語林》的敘事藝術。勝利油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5(3),10-13。
  48. 胡司德, Roel,藍旭(譯)(2016).古代中國的動物與靈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49. 胡玉珍(2015)。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
  50. 范家偉(2015)。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醫學。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臺北:
  51. 徐國榮(2001).中古感傷文學原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2. 栗山茂久,陳信宏(譯)(2001).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臺北:究竟出版公司.
  53. 桑塔格, Susan,程巍(譯)(2003).疾病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54. 翁稷安(2016)。數位人文──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數位人文: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臺北:
  55. 高祥(2018)。魏晉南北朝僧醫考論。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2),131-135。
  56. 高楠順次郎(監修),渡邊海旭(監修)(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57. 高楠順次郎(監修),渡邊海旭(監修)(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58. 張珣(2016)。物與身體感理論:以香為例。身體感的轉向,臺北:
  59. 張珣(2008)。道教「祭解」儀式中的懺悔與「替身」:一個文化心理學的探討。本土心理與文化療癒──倫理化的可能探問,臺北:
  60. 莫宜佳, Monika,韋淩(譯)(2008).中國中短篇敘事文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61. 郭起華(1982)。從葛洪和陶弘景看道教對古代醫學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1982(1),37-42。
  62. 郭景萍(2008).情感社會學:理論・歷史・現實.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63. 陳文新(1995).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志一出版社.
  64. 陳明(2013).中古醫療與外來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5. 陳明(2002).印度梵文《醫典醫理》精華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6.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34 年第 3 期,頁 439-466。
  67. 陳雅雯(2013)。蛇的原型意象研究。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20,111-146。
  68. 凱博文, Arthur,陳新綠(譯)(1994).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69. 凱博文, Arthur,張珣(譯)(1999)。文化建構病痛經驗與行為:中國文化內的情感與症狀。思與言,37(1),255-256。
  70. 喬治・J. E. 格雷西亞, Jorge J.,汪信硯(譯),李志(譯)(2009).文本性理論:邏輯與認識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71. 曾元顯於《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所編輯的「詞頻(term frequency)」詞條(2012 年 10 月),收入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辭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878/,瀏覽日期:2018 年 12 月 24 日。
  72. 曾元顯於《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所編輯的「共字分析(co-word analysis)」詞條(2012 年 10 月),收入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辭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878/,瀏覽日期:2018 年 12 月 24 日。
  73. 華萊士・馬丁, Wallace伍曉明(譯)(1990).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4. 葉慶炳(1983).談小說妖.臺北:洪範書店.
  75. 葛兆光(2009).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76. 雷蒙德・威廉斯, Raymond,王爾勃(譯),周莉(譯)(2008).馬克思主義與文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77. 福永勝美(1990)。佛教醫學事典。東京:雄山閣。
  78. 維若尼卡・愛恩斯, Veronica,杜文燕(譯)(2005).神話的歷史.臺北:究竟出版公司.
  79. 蓋建民(2002)。道教與中國傳統醫學。中國宗教,2002(3),50-52。
  80. 劉苑如(2004).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81. 劉苑如(2007)。題名、輯佚與復原──《玄中記》的異世界構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1,29-74。
  82. 劉苑如(2014)。問疾:論魏晉南北朝小說疾病敘事中的公、私想像。「情感與「東亞的感性與公共性(II)──日常的結構化和歷史性動力下的新情感」國際學術會議,臺北:
  83. 劉樂賢(1994).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84. 數位人文研究平台,http://dh.ascdc.sinica.edu.tw/member/index.html,瀏覽日期:2019 年 10 月 14 日。
  85. 潘朝陽(1995)。「中心—四方」空間形式及其宇宙論結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995(23),83-108。
  86. 潘澤泉(2005)。理論範式和現代性議題:一個情感社會學的分析框架。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4),52-56。
  87. 魯迅(1951).古小說鉤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88. 謝明勳(2003).六朝小說本事考索.臺北:里仁書局.
  89. 羅玲雲(2007)。《郭子》與《語林》、《世說新語》。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14-118。
  90. 釋慧明(2016)。佛教醫學的定義與典籍。僧伽醫護會刊,89,6-9。
被引用次数
  1. 官柏勳,官柏勳(2022)。毒藥的利害:評Liu, Yan (2021). Healing with Poisons: Potent Medicines in Medieval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科技醫療與社會,35,245-254。
  2. 李貴生(2022)。數位人文與傳統文獻的相互作用:《呂氏春秋.十二紀》聚類分析與篇章結構新探。清華中文學報,27,179-234。
  3. 羅珮瑄,劉苑如,邱琬淳(2020)。歷代僧傳疾病敘述的數位研究-從僧人壽考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30(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