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文學」觀念的現代化進程:以晚清報刊的運用實例為中心

并列篇名

The Modernization of Literary Concepts: A Study on the Usage of "Wenxue" in Late Qing Journals

作者

蔡祝青(Chu-Ching Tsai)

关键词

文學 ; 梁啟超 ; 王國維 ; 黃人 ; 劉師培 ; 章太炎 ; "Wenxue"文學(literature) ; Liang Qichao梁啟超 ; Wang Guowei王國維 ; Huang Ren黃人 ; Liu Shipei劉師培 ; Zhang Taiyan章太炎

期刊名称

清華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4期(2020 / 12 / 01)

页次

153 - 20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三十年間是「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不論是在思想知識的傳播媒介或是思想內容方面,皆有突破性的劇變。本文以「文學」二字作為關鍵詞,以晚清報刊的論域作為考察對象,透過檢視「文學」在晚清報刊中的語用實例,來考察近代文學觀念的歷時發展。文章將分兩段時期進行論述:據報刊資料顯示,1901年以前,「文學」相關論述主要由外國傳教士主導,至1902年以降,晚清知識份子則掌握了論域的發言權,關於「文學」觀念的探討,大約可分為三類:其一,借鑑明治日本與歐西學者的文學史觀察,反思中國文學史的發展,代表人物有梁啟超、王國維等人;其二,透過自編文學教科書,開始定義「文學」,梳理中國文學之發展,代表人物有黃人、林傳甲等人;其三,基於「發明國學,保存國粹」之宗旨,而欲使「文學」觀念重返中國傳統經史者,代表人物有劉師培、章太炎等人。透過晚清知識份子的論辯與思考,基本上已使「文學」觀念體現從傳統到現代的遞嬗,以待來者續做發揮。

英文摘要

The last thirty years of the Qing, which spanned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as been referred to as the transformational era of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whether it was the media that was used to disseminate thought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ought itself, there were revolutionary changes. This article uses "Wenxue" 文學 (literature) as a keyword, the domain of late Qing journals as the subject of study, and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terary concepts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the practical use of "Wenxue" in late Qing journals. The article divides this thirty year period into two parts on the basis of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journals: prior to 1901, "Wenxue" related discourse was primarily dominated by missionaries; however, from 1902 onwards, it is clear that Chinese intellectuals took control of it. In addition, the discourse on "Wenxu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categories. The first, which referenced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Meiji Japan and Europe to refl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is represented by Liang Qichao 梁啟超 and Wang Guowei 王國維. In the second, "Wenxue" was defined through self-edited textbooks compiled by individuals such as Huang Ren 黃人 and Lin Chuanjia 林傳甲. The third category revolved around the ideal of "inventing national learning, preserving national essence," and it was championed by scholars such as Liu Shipei 劉師培 and Zhang Taiyan 章太炎who sought a traditional ground for "Wenxue" in the Chinese classics and histories. Through these late Qing intellectual debates, a solid foundation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oncepts related to "Wenxue" and the writing of literary history, a foundation that continued to be developed by future generation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李奭學(2016)。八方風雨會「文學」。東亞觀念史集刊,10,151-177。
    連結:
  2. 高津孝(2011)。京都帝國大學的中國文學研究。政大中文學報,16,89-111。
    連結:
  3. 黃克武(2003)。梁啟超與中國現代史學之追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1,181-213。
    連結:
  4. 蔡祝青(2012)。文學觀念流通的現代化進程:以近代英華/華英辭典編纂“literature”為中心。東亞觀念史集刊,3,273-333。
    連結:
  5. 〈本報告白〉,《新民叢報》第 1 號,1902 年 2 月 8 日,頁 1-3。
  6. 〈論支那文學與羣治之關係〉,《湖北學生界》第 5 期,1903 年 5 月,頁 75-78。
  7. 全國報刊索引, http://www.cnbksy.cn/shlib_tsdc/product/detail.do?productCatId。http://www.cnbksy.cn/shlib_tsdc/product/detail.do?productCatId=6
  8. 〈論小說與羣治之關係〉,《新小說》第 1 年第 1 號,1902 年 11 月 14日,頁 1-8。
  9. 〈文學小史〉,《選報》第 6 期,1901 年 12 月 31 日,頁 27-28。
  10. 〈論文學與科學不可偏廢〉,《大陸報》第 3 期,1903 年 1 月,頁 1-5。
  11. 〈大英文學武備論〉,《萬國公報》第 10 年第 504 卷,1878 年 9 月 7日,頁 43。
  12. Pfister, Lauren F.(2004).Striving for ‘The Whole Duty of Man’: James Legge and the Scottish Protestant Encounter with China; Assessing Confluences in Scottish Nonconformism, Chinese Missionary Scholarship, Victorian Sinology, and Chinese Protestantism.Frankfurt am Main:Peter Lang.
  13. 川合康三編(2002)。中國の文學史觀。東京:創文社。
  14. 王永健(2000).「蘇州奇人」黃摩西評傳.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15. 王風(2006)。劉師培文學觀的學術資源與論爭背景。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從晚清到「五四」,合肥:
  16. 王國維,〈文學小言〉,《教育世界》第 139 期,1906 年,頁 1-7。
  17. 王國維,〈屈子文學之精神〉,《教育世界》第 140 期,1906 年,頁 1-6。
  18. 王雲五(主持),黃節(編)(1974).景印國粹學報舊刊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 丘為君(2007)。轉型時代──理念的形成、意義,與時間定限。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
  20. [英]艾約瑟(Joseph Edkins),〈希臘為西國文學之祖〉,《六合叢談》第 1 號,1857 年 1 月 26 日,頁 4-6。
  21. [英]艾約瑟(Joseph Edkins),〈希臘為西國文學之祖〉,《萬國公報》第 7 年第 324 卷,1875年 2 月 20 日,頁 333。
  22. [英]艾約瑟(Joseph Edkins),〈希臘為西國文學之祖〉,《申報》第 840 號,第 4-5 版,1875年 1 月 20 日。
  23. 李奭學(2012).譯述:明末耶穌會翻譯文學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4. 林傳甲(1986).中國文學史.臺北:學海出版社.
  25. [美]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譯,〈俄國文學考略〉,《中西教會報》第 6 卷第 63 期,1900 年3 月 1 日,頁 10-11。
  26. [美]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文學興國策序〉,《萬國公報》第88 卷,1896 年 5 月,頁 3-6。
  27. 金觀濤,劉青峰(2008).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28. 柳無忌(編),殷安如(編)(2002).南社人物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9. 夏曉虹(2006)。梁啟超的文類概念辨析。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從晚清到「五四」,合肥:
  30. 袁英光(編),劉寅生(編)(1996).王國維年譜長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31. 張灝(2004)。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時代的探索,臺北:
  32. 梁啟超,朱維錚(導讀)(1998).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陳平原(編)、米列娜(編), Milena(2007).近代中國的百科辭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4. 陳玉申(2003).晚清報業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35. 陳玉堂(編)(1986).中國文學史書目提要.合肥:黃山書社.
  36. 陳國球(2004)。「文學」立科與「中國文學史」──由京師大學堂章程到林傳甲《中國文學史》。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
  37. 陳國球(編)(1997).書寫文學的過去──文學史的思考.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38. 陸爾奎、方毅等編校,《辭源》,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 年。
  39. 章太炎,《國學講習會略說》,東京:秀光社,1906 年。
  40. 章氏學(章太炎),〈文學說例〉,《新民叢報》第 5 號,1902 年 4 月 8日,頁 75-80。
  41. 章氏學(章太炎),〈文學說例〉,《新民叢報》第 15 號,1902 年 9 月 2 日,頁49-60。
  42. 章氏學(章太炎),〈文學說例〉,《新民叢報》第 9 號,1902 年 6 月 6 日,頁 65-70。
  43. 章炳麟,朱維錚(編校)(1984).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4. 章絳(章太炎),〈文學論畧〉,《國粹學報》第 2 年第 11 號(第 23 期),1906年 12 月 5 日,頁 1-4。
  45. 章絳(章太炎),〈文學論略〉,《國粹學報》第 2 年第 9 號(第 21 期),1906 年 10 月 7 日,頁 4-7。
  46. 章絳(章太炎),〈文學論略〉,《國粹學報》第 2 年第 10 號(第 22 期),1906年 11 月 6 日,頁 1-5。
  47. [英]傅蘭雅(John Fryer),〈求著時新小說啓〉,《萬國公報》第 77卷,1895 年 6 月,頁 13。
  48. [英]傅蘭雅(John Fryer),〈時新小說出案〉,《萬國公報》第 86 卷,1896 年 3 月,頁30-31。
  49. 森有禮(編), Mori,林樂知(譯), Young John,任廷旭(譯)(2002).文學興國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50. 湯志鈞(編)(1977).章太炎政論選集.北京:中華書局.
  51. 湯志鈞(編)(2013).章太炎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52. 飲冰(梁啟超)等,〈小說叢話〉,《新小說》第 7 號,1903 年 9 月 6日,頁 165-176。
  53. 飲冰子(梁啟超),〈飲冰室詩話〉,《新民叢報》第 4 號,1902 年 3 月,頁 99-102。
  54. 黃人,〈文學史上節錄正科第一年文學講義〉,《東吳月報》第 11 期,1907 年 6 月,頁 1-8。
  55. 黃人,〈文學史上〉,《東吳大學堂學桴》第 2 年第 1 期,1907 年 11-12 月,頁 15-20。
  56. 黃人,〈國文學贅說〉,《東吳月報》第 6 期,1906 年 11 月,頁 1-7。
  57. 黃人,〈國文學贅說〉,《東吳月報》第 8 期,1907 年 1 月,頁 1-4。
  58. 黃人,〈文學史上節錄正科第一年文學講義〉,《東吳月報》第 12期,1907 年 7 月,頁 1-8。
  59. 黃摩西,《普通百科新大辭典》,上海:國學扶輪社,1911 年。
  60. 新小說報社,〈中國唯一之文學報《新小說》〉,《新民叢報》第 14 號,1902 年 8 月 18 日。
  61. 楚卿(狄葆賢),〈論文學上小說之位置〉,《新小說》第 7 號,1903 年9 月 6 日,頁 1-7。
  62. 萬仕國(編)(2003).劉師培年譜.揚州:廣陵書社.
  63. 葉瀚,〈文學初津〉,《蒙學報》第 5 期,1897 年 12 月 24 日,頁 37-40。
  64. 鈴木貞美,王成(譯)(2011).文學的概念.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65. 雷蒙‧威廉士, Raymond,劉建基(譯)(2003).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辭彙.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66. 劉光漢(劉師培),〈南北學派不同論:南北文學不同論〉,《國粹學報》第 1 年第 9 號,1905 年 10 月 18 日,頁 8-12。
  67. 劉光漢(劉師培),〈南北學派不同總論〉,《國粹學報》第 1 年第 2 號,1905 年 3 月 25 日,頁 8。
  68. 劉師培,〈論近世文學之變遷〉,《國粹學報》第 3 年第 1 號,1907 年3 月 4 日,頁 1-4。
  69. 劉師培(1969).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臺北:中華書局.
  70. 劉師培(1959).兩漢學術發微論‧漢宋學術異同論‧南北學派不同論.臺北:國民出版社.
  71. 劉師培,〈論美術與徵實之學不同〉,《國粹學報》第 3 年第 8 號,1907年 9 月 27 日,頁 5-6。
  72. 黎子鵬(編注)(2015).道德除害傳:清末基督徒時新小說選.新北:橄欖出版公司.
  73. 奮翮生(蔡鍔),〈軍國民篇〉,《新民叢報》第 3 號,1902 年 3 月 10 日,頁65-72。
  74. 奮翮生(蔡鍔),〈軍國民篇〉,《新民叢報》第 7 號,1902 年 5 月 8 日,頁 67-72。
  75. 奮翮生(蔡鍔),〈軍國民篇〉,《新民叢報》第 1 號,1902 年 2 月 8日,頁 79-88。
  76. 戴燕(2002).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7. 謝无量(1970).中國大文學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78. 韓南, Patrick,徐俠(譯)(2004).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9. [日]藤田豊八,《支那文學史稿先秦文學》,東京:東華堂,1897年。
  80. [日]笹川種郎,《支那文學史》,東京:博文館,1898 年。
  81. [日]笹川種郎原著,范迪吉總譯述,《普通百科全書》,上海:上海會文學社,190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