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裨史之闕─《西京雜記》中的記憶斷片與歷史書寫

并列篇名

The Frontier of History: Fragments in the Xijing za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Early Medieval China

作者

胡頎(Chi Hu)

关键词

《西京雜記》 ; 斷片 ; 記憶 ; 歷史書寫 ; Xijing zaji ; fragments ; memories ; historiography

期刊名称

清華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2021 / 12 / 01)

页次

125 - 16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過去對《西京雜記》的討論主要以辨偽、制度考證與典故文獻源流等史料研究為主,本文試圖將這部充滿零碎資訊的雜記放回魏晉史學反思的脈絡,藉由序言提供的線索,省視葛洪如何透過「斷片」這種特殊形式彰顯歷史與記憶、傳統與過去間複雜而辨證的關係。《西京雜記》的序言透過假托劉歆的「漢書雜記」與班固《漢書》對比,引導讀者思索代表「過去」的兩種樣貌:尚未完結的當代記憶與蓋棺論定的後人視角。同時,序言也將無論在命名還是形式上都更靠向「漢書雜記」的《西京雜記》,定位為一部標誌著「雜記」與《漢書》本質差異的孑遺。透過敘事者充滿細節的記憶斷片,它保存了無法為史書敘事化約的多元視角與生命感知。同時,藉由不具時序、類別、因果關聯的紛雜斷片,它也擱置了對事件價值與意義的判斷。此一作法一方面展現了身處其中之人受限的視域,另一方面也提醒讀者歷史敘事與傳統是如何在選擇、剪裁、脈絡化與詮釋中逐步形成,進而反思被刪汰遺落的廣袤之野中還有什麼不同於正史的可能。序言所謂「以裨《漢書》之闕」固然可理解為補充歷史文本的闕遺,但在新時代對歷史與真實的省思中,這本不為《漢書》所選取的斷片集也填補了傳統歷史書寫本身的闕憾。

英文摘要

Research on the Xijing zaji 西京雜記 has centered on determining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text and analyzing its contents to study the rituals and institutions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vestigate this fragmentary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early medieval China. The preface to the text makes use of a comparison between Liu Xin's 劉歆 Hanshu zaji 漢書雜記 and Ban Gu's 班固 Hanshu 漢書 to encourage the reader to ponder two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ast: one belonging to the contemporary generation; the other to later generations.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representations lies not in the facts they chose to document, but in the way such facts are depicted (or not). As fragments not chosen by Ban Gu, the entries in the Xijing zaji show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vivid memories that cannot be reduced to a single narrative in official history. Going beyond sequences, categories and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s, this work provides a glimpse of the limitation of contemporary representation and reminds the reader of the process involved in "making" history and tradi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張蓓蓓(2015)。論汲冢竹書出世在中古學界造成的影響。臺大中文學報,50,1-40。
    連結:
  2. 黃啟書(2013)。《漢書•五行志》之創制及其相關問題。臺大中文學報,40,145-196。
    連結:
  3. 劉苑如(1996)。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所作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8,365-400。
    連結:
  4. 賴信宏(2013)。《漢武故事》成書時代新探。東華漢學,17,49-80。
    連結:
  5.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宋)王堯臣(編次),(清)錢東垣(編釋)(1968).崇文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宋)王應麟,(清)翁元圻(注),欒保羣(校點),田松青(校點),呂宗力(校點)(2008).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宋)晁載之(1985).續談助.北京:中華書局.
  9. (宋)陳振孫(1968).直齋書錄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宋)歐陽修,(宋)宋祁(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1.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注)(1973).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12. (南朝宋)劉義慶,(清)余嘉錫(箋疏),周祖謨(整理)(1989).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13.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4. (唐)房玄齡(1974).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15. (唐)段成式(1985).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
  16. (唐)劉知幾,(清)浦起龍(釋)(1980).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
  17. (唐)魏徵,(唐)令狐德棻(1973).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18. (晉)佚名,(清)張澍(輯),陳曉捷(注)(2006).三輔決錄‧三輔故事‧三輔舊事.西安:三秦出版社.
  19. (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1997).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20. [晉]葛洪,《西京雜記》,據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孔天胤刊本影印,藏於國家圖書館。
  21. (晉)葛洪,周天游(校注)(2006).西京雜記.西安:三秦出版社.
  2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1975).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23. (清)王照圓(2012).列女傳補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4. (清)永瑢,(清)紀昀(1979).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25. (清)余嘉錫(2007).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
  26. (清)阮元(校勘)(1982).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7. (清)阮元(校勘)(1982).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8. (清)孫星衍(輯),周天游(點校)(1990).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
  29. [清]孫詒讓,《札迻》,據清光緖二十年(1894)刊本影印,藏於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
  30. (漢)司馬遷,(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1959).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31. (漢)司馬遷,瀧川龜太郎(考證)(1998).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
  32. (漢)班固,(清)王先謙(補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2008).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漢)荀悅,(晉)袁宏,張烈(點校)(2002).兩漢紀:《漢記》、《後漢記》.北京:中華書局.
  34. (漢)劉向,向宗魯(校證)(2009).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35. [漢]劉歆,《西京雜記》,據明萬曆三十年(1602)陝西布政使司刊本影印,藏於國家圖書館。
  36. Genette, Gerard,Lewin, Jane E.(Trans.)(1997).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7. 小南一郎,孫昌武(譯)(1993).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
  38. 中村圭爾(2013).六朝政治社會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39. 內藤湖南,馬彪(譯)(2008).中國史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0. 王文進(2017).裴松之《三國志注》新論──三國史的解構與重建.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1. 王明(2014).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42. 王瑤(1986).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
  43. 古苔光(1976)。西京雜記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中外文學,4(11),102-118。
  44. 古苔光(1977)。西京雜記的研究。淡江學報,15,13-55。
  45. 古勝隆一(2006)。中國中古の學術。東京:研文出版社。
  46. 本雅明, Walter,漢娜‧阿倫特, H.(編),張旭東(譯),王斑(譯)(2012).啟迪:本雅明文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7. 甘懷真(2008).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48. 田餘慶(2012).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9. 田曉菲(2010).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北京:中華書局.
  50. 皮埃爾‧諾拉(編), Pierre,黃艷紅(譯)(2017).記憶之場:法國國民意識的文化社會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51. 宇文所安, Stephen,鄭學勤(譯)(2006).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2. 朱曉海(2004).漢賦史略新證.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
  53. 西野貞治(1952)。西京雑記の伝本について。人文研究,3(7),639-656。
  54. 何清谷(2005).三輔黃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55. 佐藤達郎(2015)。『続漢書』百官志と晋官品令。関西学院史学,42,1-19。
  56. 佐藤達郎(2003)。胡広『漢官解詁』の編纂──その経緯と構想。史林,86(4),567-584。
  57. 吳國欽(2003)。漢代角抵戲《東海黃公》與「粵祝」。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1-6 121。
  58. 李劍國(1984).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59. 邢義田(1987).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60. 周一良(1997).魏晉南北朝史學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1. 阿萊達‧阿斯曼, Aleida,潘璐(譯)(2016).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與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2. 保羅‧利科, Paul,李彥岑(譯),陳穎(譯)(2017).記憶,歷史,遺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63. 洪國樑(1990)。竹書紀年對兩晉南北朝學者之影響。中國學報,30,17-24。
  64. 洪業(1963)。再說西京雜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4,389-404。
  65. 胡寶國(2003).漢唐間史學的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
  66. 孫正軍(2016)。魏晉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史料批判研究。文史哲,2016(1),21-37。
  67. 徐沖(2012).中古時代的歷史書寫與皇帝權力起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8. 徐沖(2013)。《續漢書‧百官志》與漢晉間的官制撰述──以「郡太守」條的辨證為中心。中華文史論叢,2013(4),201 394-238。
  69. 徐沖(2018)。《獻帝起居注》與獻帝朝廷的歷史意義。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40-49。
  70. 康達維, David R.,蘇瑞隆(譯)(2013).康達為自選集:漢代宮廷文學與文化之探微.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71. 張元濟(輯)(2001).續古逸叢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72. 張心澂.偽書通考.香港:友聯出版社.
  73. 勞榦(1962)。論西京雜記之作者及成書時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3,19-34。
  74. 程章燦(1994)。《西京雜記》的作者。中國文化,1994(9),93-96。
  75. 童嶺(2017).六朝隋唐漢籍舊鈔本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76. 黃楨(2014)。中古天子五輅的想像與真實──兼論《晉書‧輿服志》車制部分的史料構成。文史,2014(4),55-73。
  77. 逯耀東(2000).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78. 塞杜,瓦爾德, Graham(編),林心如(譯)(2008).塞杜文選(一)──他種時間/城市/民族.苗栗縣:桂冠圖書公司.
  79. 雷家驥(2018).中國古代史學觀念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80. 廖奔(編),劉彥君(編)(2000).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81. 劉苑如(2002).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82. 劉增貴(1993)。漢隋之間的車駕制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2),371-453。
  83. 鄭毓瑜(2005).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
  84. 鄧駿捷(2012).劉向校書考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85. 魯迅(2005).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86. 錢穆(1989).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87. 閻曉君(2000)。兩漢「故事」論考。中國史研究,2000(1),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