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宋春舫的五四文壇地位及其對戲劇翻譯文學的影響

并列篇名

Soong Tsung-faung's Position in the May Fourth Literary Field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Translation of Dramatic Texts

作者

鍾欣志(Joscha Chung)

关键词

宋春舫 ; 沈雁冰(茅盾) ; 臘皮虛(臘必虛) ; 五四翻譯文學 ; 中國現代戲劇 ; Soong Tsung-faung (Song Chunfang) ; Shen Yanbing (Mao Dun) ; Eugène Labiche ; May Fourth translation literature ; modern Chinese drama

期刊名称

清華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22 / 06 / 01)

页次

269 - 32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借助布赫迪厄的「文學場」概念,以及過去學界藉此概念研究中國現代文學所取得的若干成果,嘗試探究宋春舫這位譯者兼學者在五四文壇的實質影響。1916年自歐洲返國後,宋春舫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從文壇邊緣迅速移往核心位置。他自留學期間開始撰寫的遊記與返國後發表的戲劇專業文章共同為他積累文名。遷居北京後,宋春舫開始引起胡適等《新青年》編輯成員的注意,最終受聘至北京大學任教。本文分別查考他在北大校園內外透過教學和著述形成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在五四之後長期受到文學史忽略的原因。透過北京大學的正課和社團活動,宋春舫的學識對陳良猷、趙祖欣、陳綿、余上沅等人在校及畢業後的戲劇翻譯和創作留下清楚的印記;他在五四時期提出的〈近世名戲百種目〉和其他建議,則透過《新青年》、《東方雜誌》、《時報》等刊物成為當時多位譯者在翻譯作品選擇上的重要依循。

英文摘要

In light of Pierre Bourdieu's concept of the "literary field," as well as recent studies that have applied it to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analyses Soong Tsung-faung's (Song Chunfang) influence during the May Fourth era as a scholar, an educator and a translator of dramatic literature. After 1916, when Soong returned from years of travel and study in Europe, it took him less than three years to migrate from the margins to a core position within the Chinese literary field. The symbolic capital he accumulated through his early travel writings and theatre essays attracted the notice of the editors of La Jeunesse (The New Youth) at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y of Peking. After he was recruited into the university, both his teaching on campus and his publications had a clear impact on the contemporary practice of 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drama into Chinese. When he resigned from Peking University and moved elsewhere, however, he became much less influential and eventually came to occupy an insignific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oong’s teachings at the university and his relationship with students such as Chen Lianyou, Zhao Shaoho, Chen Mian and Yu Shangyuan, can be identified from their works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ir graduation. A good deal of his list of the "World's 100 Best Plays" as well as other publicly expressed opinions that were published in renowned periodicals, were followed by leading translators of the tim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李孝悌(1993)。民初的戲劇改良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下,281-307。
    連結:
  2. 張誦聖(2017)。戰時台灣文壇:「世界文學體系」的一個案例研究。台灣文學學報,31,1-32。
    連結:
  3. 鍾欣志(2019)。宋春舫戲劇譯介工作的多樣性與當代性(1919-1937)。政大中文學報,32,87-128。
    連結:
  4. 鍾欣志(2022)。宋春舫的多語書寫與民國初年交會區的知識互換。戲劇研究,29,37-70。
    連結:
  5. 羅仕龍(2019)。宋春舫的旅行書寫及世界想像:以《海外劫灰記》與《蒙德卡羅》為例。成大中文學報,67,185-226。
    連結:
  6. 羅仕龍(2018)。「佳構劇」概念在現代中國的接受及其跨文化實踐──以李健吾《雲彩霞》為例。臺大中文學報,62,153-202。
    連結:
  7. 羅仕龍(2016)。舊社會,新文本:臘必虛喜劇在現代中國的翻譯與傳播。清華中文學報,16,207-256。
    連結:
  8. 羅仕龍(2019)。從歐洲無政府主義的政治暗殺到上海租界的諜報與愛戀:李健吾《喜相逢》的跨文化改譯策略及其實踐。戲劇研究,24,33-68。
    連結:
  9. 〈上海潑克報啟事〉,《申報》第 1 版,1918 年 12 月 8 日。
  10. 〈宋春舫行將來滬〉,《時事新報》第 3 張第 2 版,1920 年 1 月 9 日。
  11. 〈泰東書局文學用書〉,《時事新報》第 1 張第 2 版,1928 年 2 月 17日。
  12. 〈註册部布告〉,《北京大學日刊》第 1 版,1924 年 12 月 16 日。
  13. 〈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會啓事〉,《北京大學日刊》第 1 版,1921 年 10月 26 日。
  14. 〈文學研究會叢書目錄〉,《小說月報》第 12 卷第 8 號,1921 年 8 月,「附錄」,頁 4-6。
  15. 〈宋春舫致文學研究會書〉,《時報》第 10 版,1921 年 7 月 19 日。
  16. 〈二十五周年紀念會各種戲劇說明書〉,《北京大學日刊》第 2 版,1923 年 12 月 15 日。
  17. 〈北京大學近訊〉,《大公報》第 5 版,1929 年 9 月 21 日。
  18. 〈本院會員職員及董事一覽〉,《北平小劇院院刊》第 6 期,1932 年11 月 15 日,頁 45-46。
  19. 〈宋春舫致上海律師公會書〉,《申報》第 18 版,1928 年 7 月 9 日。
  20. “Editors.” St. John’s Eco 21/1 (Feb. 1910): 1.
  21. 〈文本科法文門每週功課表〉,《北京大學日刊》第 5 版,1918 年 11月 18 日。
  22. 〈北京將有鳴報出現〉,《時事新報》第 1 張第 2 版至第 2 張第 1 版,1919 年 11 月 1 日。
  23. 〈北京維納絲報出版〉,《申報》第 15 版,1924 年 8 月 23 日。
  24. 〈歐行遊記〉,《時報》第 7 版,1912 年 8 月 14 日。
  25. 〈文本科英文門每週功課表〉,《北京大學日刊》第 5 版,1918 年 11月 13 日。
  26. 〈法文學會戲劇組啓事〉,《北京大學日刊》第 3 版,1922 年 11 月 24日。
  27. 〈行政院第十三次國務會議〉,《申報》第 6 版,1931 年 2 月 18 日。
  28. 〈册部布告〉,《北京大學日刊》第 1 版,1924 年 12 月 16 日。
  29. 〈宋春舫啓事〉,《順天時報》第 1 版,1924 年 8 月 16 日。
  30. 〈大學院中央研究院籌備會及專門委員會成立記〉,《申報》第 10 版,1927 年 11 月 23 日。
  31. 〈法文戲劇說明書〉,《北京大學日刊》第 10 版,1922 年 12 月 17 日。
  32. 〈戲劇研究會開會紀略補登〉,《北京大學日刊》第 1-2 版,1920 年 1月 14 日。
  33. “New Chinese Paper Launched at Peking.” China Press [Beijing] 1 November 1919, p. 3.
  34. 〈大學院設立譯名統一委員會〉,《申報》第 7 版,1928 年 3 月 19 日。
  35. 〈青島大學雜聞〉,《大公報》第 5 版,1929 年 11 月 22 日。
  36. 〈陳綿君致宋春舫先生函〉,《北京大學日刊》第 1-2 版,1922 年 5 月9 日。
  37. 〈文學研究會叢書目錄〉,《東方雜誌》第 18 卷第 11 號,1921 年 6 月10 日,頁 129-131。
  38. 〈兩年新生報名人數之比較〉,《北京大學日刊》第 2-3 版,1918 年 7月 23 日。
  39. 〈文學研究會叢書目錄〉,《民國日報‧覺悟》第 3-4 版,1921 年 5 月27 日。
  40. 〈文學研究會叢書編例〉,《東方雜誌》第 18 卷第 11 號,1921 年 6 月10 日,頁 129。
  41. 〈文學研究會叢書編例〉,《民國日報‧覺悟》第 3 版,1921 年 5 月26 日。
  42. 〈文學研究會叢書緣起〉,《民國日報‧覺悟》第 3-4 版,1921 年 5 月25 日。
  43. 〈本校招攷文科法文學門及文預科法文德文班新生之特別廣告〉,《北京大學日刊》第 1 版,1918 年 6 月 14 日。
  44. 〈地方通信:青島〉,《申報》第 10 版,1931 年 1 月 14 日。
  45. 〈宋春舫由歐歸國後之談話〉,《申報》第 10 版,1921 年 5 月 20 日。
  46. 〈中國大學院各委員〉,《申報》第 16 版,1927 年 11 月 7 日。
  47. 〈部令〉,《司法公報》第 15 號,1929 年 4 月,頁 17。
  48. 〈文本科本學年各門課程表〉,《北京大學日刊》第 2-4 版,1918 年 9月 26 日。
  49. 〈文學研究會叢書編例〉,《小說月報》第 12 卷第 8 號,1921 年 8 月,「附錄」,頁 4。
  50. 〈文學研究會叢書緣起〉,《東方雜誌》第 18 卷第 11 號,1921 年 6 月10 日,頁 127-128。
  51. 〈北京大學新知叢書《紅衣記》廣告〉,《時事新報》第 4 張第 2 版,1921 年 4 月 29 日。
  52. 〈文科布告〉,《北京大學日刊》第 2 版,1919 年 4 月 9 日。
  53. 〈文學研究會答宋春舫信〉,《時事新報‧文學旬刊》第 10 期,1921年 8 月 10 日,頁 4。
  54. 〈東吳法學院新聘教授〉,《申報》第 12 版,1928 年 9 月 22 日。
  55. 〈律師公會昨開執委會〉,《申報》第 14 版,1928 年 6 月 22 日。
  56. 〈宋春舫將再游歐洲〉,《新聞報》第 3 張第 2 版,1920 年 3 月 21 日。
  57. 〈青大籌備暑期學校〉,《申報》第 17 版,1930 年 4 月 12 日。
  58. 〈中國海洋研究所籌備會〉,《申報》第 8 版,1930 年 10 月 21 日。
  59. 〈北京大學出版部廣告〉,《北京大學日刊》第 1 版,1918 年 8 月 15日。
  60. 〈戲劇消息〉,《戲劇與文藝》第 1 卷第 6 期,1929 年 10 月,頁 115-118。
  61. 〈青島各團體宴沈鴻烈〉,《申報》第 9 版,1932 年 1 月 9 日。
  62. 〈戲劇研究會改組成立會紀事〉,《北京大學日刊》第 3 版,1921 年11 月 7 日。
  63. B. J. Björnson 著,冬芬(沈雁冰)譯,《新結婚的一對》(De Nygifte),《小說月報》第 12 卷第 1 號,1921 年 1 月。
  64. B. J. Björnson 著,冬芬(沈雁冰)譯,《新結婚的一對》(De Nygifte),《小說月報》第 12 卷第 3 號,1921 年 3 月。
  65. Bourdieu, Pierre,Emanuel, Susan(Trans.)(1992).The Rules of Art: 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Field.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66. Brezzi, Alessandra(2017).The First Translations of the Italian Literary AvantGarde Movement in the Chinese Pres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Transl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East Asia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Hong Kong:
  67. Eugene Brieux 著,一貫重譯,《法律鏡》(The Red Robe),《時事新報》第 4 張第 2 版,1920 年 3 月 17 日。
  68. Gálik, Marián(1963).The Names and Pseudonyms Used by Mao Tun.Archiv orientální,31,80-108.
  69. Lady Gregory 著,雁冰譯,《月方昇》(The Rising of themoon),《時事新報》第 5 張第 2-3 版,1919 年 10 月 10 日。
  70. Hockx, Michel(2012).The Literary Field and the Field of Power: The Case of Modern China.Paragraph,35(1),49-65.
  71. Hockx, Michel(2003).Questions of Style: Literary Societies and Literary Journals in Modern China, 1911-1937.Leiden:Brill.
  72. Hockx, Michel(1998).The Literary Association (Wenxue yanjiu hui, 1920-1947) and the Literary Field of Early Republican China.China Quarterly,153,49-81.
  73. Hockx, Michel(ed.)(1999).The Literary Field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ʻi Press.
  74. Hu Suh. “Intellectual China in 1919.”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4 (Dec. 1919): 345-355.
  75. E. M. Labiche 著,趙少侯譯,《迷眼的沙子》,上海:新月書店,1929 年。
  76. Lee, Leo Ou-fan(1983).Literary Trends I: The Quest for Modernity, 1895-1927.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12, Republican China 1912-1949, Part I,Cambridge:
  77. Rouché, Jacques. L'Art Théâtral Moderne. Paris: Édouard Cornély, 1910.
  78. Schnitzler, Arthur. Anatol and Other Plays. Translated by Grace Isabel Colbron. New York: Boni and Liveright, 1917.
  79. Schnitzler, Arthur. Anatol: A Sequence of Dialogues by Arthur Schnitzler: Paraphrased for the English Stage by Granville Barker. London: Sidgwick and Jackson, 1917.
  80. Arthur Schnitzler 著,冰譯,〈結婚日的早晨〉(Anatol’s Wedding Morning),《婦女雜誌》第 6 卷第 2 號,1920 年 2 月,「雜載」,頁 1-18。
  81. Arthur Schnitzler 著,冰譯,〈界石〉(Milestones),《時事新報》第 3 張第 4 版,1919 年 8 月 28 日。
  82. Soong Tsung-faung. “Comment réformer le Théâtre Chinois?.” La politique de Pékin: Numéro spécial de Javier 1920, January, 1920, pp. 35-36.
  83. Soong Tsung-Faung. “Contemporary Chinese Drama.” In M. T. Z. Tyau ed., China in 1918: Being the Special Anniversary Supplement of the Peking Leader.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1919, pp. 124-127.
  84. Soong Tsung-faung and A. E. Zucker. “The Future of the Drama in China.” Millard’s Review of the Far East 10/10 (Nov. 8, 1919): 423-425.
  85. A. Strindberg 著,雁冰重譯,《情敵》(The Stronger),《婦女雜誌》第 6 卷第 4 號,1920 年 4 月,「雜載」,頁 1-7。
  86. Sudermann 著,潘家洵譯,《福利慈欣》(Fritzchen),《新潮》第 2 卷第 5 號,1920 年 9 月,頁 1049-1066。
  87. Vitoux, Georges. Le théâtre de l'avenir: aménagement général, mise en scène, trucs, machinerie, etc. Paris: Schleicher frères, 1903.
  88. Weston, Timothy B.(1998).The Formation and Positioning of the New Culture Community, 1913-1917.Modern China,24(3),255-284.
  89. Weston, Timothy B.(2004).The Power of Position: Beijing University, Intellectuals,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1898-1929.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0. Oscar Wilde 著,陸思安、裘配嶽同譯,《薩洛姆》(Salome),《民國日報》第 4 張第 13 版,1920 年 3 月 27 日至 4 月 1 日。
  91. 小偵,〈宋熊律師𢌱宋春舫〉,《晶報》第 3 版,1928 年 6 月 30 日。
  92.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1983).胡適來往書信選.香港:中華書局.
  93. 予倩,〈予之改良戲劇觀〉,《時事新報》第 3 張第 4 版,1918 年 9 月27 日。
  94. 王奇生(2007)。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以《新青年》為視點。近代史研究,2007(1),21-40+56。
  95. 王學珍(編),郭建榮(編)(2000).北京大學史料‧第二卷‧1912~193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96. 王曉明(1998)。一份雜誌和一個「社團」──重評五四傳統。批判空間的開創: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上海:
  97. 布赫迪厄, Pierre,石武耕(譯),李沅洳(譯),陳羚芝(譯)(2016).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公司.
  98. 田本相(1993).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99. 白里安(Eugène Brieux)著,宋春訪譯,《梅毒》,《新中國》第1 卷第 3 號,1919 年 7 月,頁 209-214。
  100. 白里安(Eugène Brieux)著,宋春訪譯,《梅毒》,《新中國》第 1 卷第 4 號,1919 年 8 月,頁 183-195。
  101. 白里安(Eugène Brieux)著,宋春訪譯,《梅毒》,《新中國》第 1 卷第 5 號,1919 年 9 月,頁 161-180。
  102. 白里安(Eugène Brieux)著,宋春訪譯,《梅毒》,《新中國》第 1 卷第 6 號,1919 年 10 月,頁 153-165。
  103. 余上沅,〈余上沅致宋春舫書〉,《清華週刊‧文藝增刊》第 10 期,1925年,月份不詳,頁 24-25。
  104. 余上沅,〈卡內基的戲劇專科〉,《晨報附刊》第 4 版,1923 年 12 月 3日。
  105. 余上沅,〈我們為什麼公演「茶花女」〉,《北平小劇院院刊》第 6 期,1932 年 11 月 15 日,頁 5-9。
  106. 宋春舫,〈青島特別市觀象臺海洋科成立記〉,《申報》第 12 版,1929年 11 月 28 日。
  107. 宋春舫,〈歐遊漫錄〉,《時報》第 7 版,1912 年 8 月 8 日。
  108. 宋春舫,〈近世名戲百種目〉,《新青年》第 5 卷第 4 號,1918 年 10 月15 日,頁 361-365。
  109. 宋春舫,《宋春舫戲曲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年。
  110. 宋春舫,〈遊羅城堡記〉,《約翰聲》第 27 卷第 9 期,1916 年 12 月,中文頁 20-21。
  111. 宋春舫,〈論戲劇雜誌〉,《新聞報》第 4 張第 13 版,1937 年 3 月 22-23 日、4 月 9、11 日。
  112. 宋春舫,〈梅花落中之跳舞譚〉,《申報》第 15 版,1917 年 1 月 5 日。
  113. 宋春舫,〈歐遊漫錄〉,《民權素》第 1 集,1914 年 4 月 25 日,頁 15-17。
  114. 宋春舫,〈遊羅城堡記〉,《申報》第 13 版,1917 年 1 月 15 日。
  115. 宋春舫,〈象徵主義 Le Symbolisme〉,《清華學報》第貳卷第 1 期,1925 年 6 月,頁 469-476。
  116. 宋春舫,〈法國名劇「紅衫」序〉,《北京大學日刊》第 3 版,1920 年1 月 13 日。
  117. 宋春舫,〈法國現代戲曲的派別〉,《猛進》第 14 期,1925 年 6 月 5日,版 5-6。
  118. 宋春舫,《宋春舫論劇第一集》,上海:中華書局,1923 年。
  119. 宋春舫,〈小戲院的意義由來及現狀〉,《東方雜誌》第 17 卷第 8 號,1920 年 4 月 25 日,頁 69-73。
  120. 宋春舫,《凱撒大帝登臺》,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年。
  121. 宋春舫,《宋春舫論劇二集》,上海:生活書店,1936 年。
  122. 宋春舫,〈戈登格雷的傀儡劇塲〉,《新青年》第 7 卷第 2 號,1920 年1 月 1 日,頁 135-139。
  123. 宋春舫,〈法文學系實行合班制度之計畫〉,《北京大學日刊》第 2 版,1920 年 2 月 18 日。
  124. 宋春舫,〈極乃武(Genève)遊記〉,《約翰聲》第 28 卷第 4 期,1917年 5 月,中文頁 1-3。
  125. 宋春舫,〈吾人當如何研究法國戲劇〉,《時報》第 15 版,1922 年 3 月9 日。
  126. 宋春舫,〈法文系戲劇門研究書目錄〉,《北京大學日刊》第 2 版,1922年 5 月 17 日。
  127. 宋春舫,〈文學上之「世界觀念」〉,《清華學報》第 3 卷第 2 期,1918年 1 月,頁 99-106。
  128. 宋春舫,〈國運與文學〉,《清華週刊‧臨時增刊》第 4 次,1918 年夏季,「論著」,頁 8-9。
  129. 宋春舫,〈1923-1924 法文系戲劇功課應用書籍目錄〉,《北京大學日刊》第 4 版,1923 年 5 月 24 日。
  130. 宋春舫,〈序〉,見[法]白里安(Eugène Brieux)著,陳良猷譯,〈紅衫記〉,《新中國》第 2 卷第 2 號,1920 年 2 月,頁 173-174。
  131. 宋春舫,〈海洋學與未來之中國海洋研究所〉,《時事新報》第 1 張第4 版,1928 年 9 月 8 日。
  132. 宋春舫,〈新歐劇本三十九種〉,《時報》第 15 版,1921 年 8 月 17 日。
  133. 宋春舫,〈象徵主義〉,《大公報》(天津版)第 6 版,1925 年 9 月 11-16 日。
  134. 宋春舫,羅仕龍(譯)(2019)。宋春舫與其遊記《海外劫灰記》。細讀,2019(2),77-124。
  135. 宋春舫著,羅羅譯,〈世界名劇談〉,《東方雜誌》第 16 卷第 1 號,1919年 1 月 15 日,頁 101-106。
  136. 李金(編),羅文軍(編注),樊宇婷(編注)(2017).漢譯文學序跋集‧第二卷‧1911~192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37. 李津生(策劃),劉英民(策劃)(1998).鄭振鐸全集‧第二卷‧詩歌散文.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
  138. 易卜生(Henrik Ibsen)著,潘家洵譯,《羣鬼》,《新潮》第1 卷第 5 號,1919 年 5 月,頁 823-878。
  139. 邱志紅(2012)。「我的外國朋友胡適之」──北大英文系早期外教與胡適交遊考(1917-1926)。胡適研究通訊,18,14-28。
  140. 阿英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索引》,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 年。
  141. 姚贇㛃(2017)。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142. 春舫,〈世界新劇譚〉,《萬航週報》第 1 卷第 3 期,1916 年 12 月23 日,頁 19。
  143. 春舫,〈世界新劇評〉,《申報》第 14 版,1919 年 3 月 11-12 日。
  144. 春舫,〈世界新劇譚〉,《萬航週報》第 1 期,1916 年 12 月 10 日,頁 23-24。
  145. 春舫,〈世界新劇談〉,《申報》第 14 版,1919 年 3 月 13 日。
  146. 春舫,〈游羅城堡記〉,《萬航週報》第 1 卷第 3 期,1916 年 12 月 23日,頁 18-19。
  147. 洪深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戲劇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 年。
  148. 胡哲謀,〈戲劇研究會的緣起與希望〉,《北京大學日刊》第 3 版,1920年 1 月 20 日。
  149. 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新青年》第 4 卷第 4 號,1918 年 4 月15 日,頁 289-306。
  150. 茅盾=沈雁冰(1981).我走過的道路.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51. 倍那文德(Jacinto Benavente)著,冬芬(沈雁冰)譯,〈太子的旅行〉(The Prince who Learned Everything out of Books),《小說月報》第 14 卷第 2 號,1923 年 2 月。
  152. 倍那文德(Jacinto Benavente)著,沈雁冰、張聞天譯,《倍那文德戲曲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 年。
  153. 孫慧敏(2013)。筆記傳統與現代媒體:包天笑在《晶報》的撰述活動。萬象小報:近代中國城市的文化、社會與政治,臺北:
  154. 徐珺(2003)。上海,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戲曲學專業。
  155. 殷翔(2013)。現代作家筆名現象探究。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6-20。
  156. 泰鶴露(Rabindranath Tagore)著,韻梅譯,一鶴校訂,《郵政局》,《時事新報》第 3 張第 1 版,1918 年 12 月 6 日。
  157. 耿雲志(編)(1994).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合肥:黃山書社.
  158. 耿雲志(編)(1994).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合肥:黃山書社.
  159. 馬二,〈致豂子書〉,《時事新報》第 3 張第 4 版,1918 年 10 月 31 日。
  160. 馬學斌(2018)。中國近代銀行家陳光甫與《海光月刊》。國際金融,2018(7),32-37。
  161. 高士倭綏(John Galsworthy)著,陳大悲譯,《銀盒》(The Silver Box),《戲劇》第 1 卷第 3 期,1921 年 7月。
  162. 高士倭綏(John Galsworthy)著,陳大悲譯,《銀盒》(The SilverBox),《戲劇》第 1 卷第 1 期,1921 年 5 月,頁 44-65。
  163. 高士倭綏(John Galsworthy)著,陳大悲譯,《銀盒》(The Silver Box),《戲劇》第 1 卷第 5 期,1921 年 9月。
  164. 張子燮(1986)。香港《立報》的片斷回憶。廣東文史資料,廣州:
  165. 張中良(2005).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臺北:秀威資訊.
  166. 張崇玫,〈致北京大學教授錢玄同先生書〉,《時事新報》第 3 張第 1版,1918 年 12 月 2 日。
  167. 張澤賢(2018).文學研究會與現代文學叢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168. 曹南山(2012)。論斯特林堡戲劇在中國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接受困境。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2(4),33-42。
  169. 聊(張厚載),〈三日報告〉,《晶報》第 2 版,1924 年 8 月 15 日。
  170. 聊止齋(張厚載),〈對於《新青年》之批評〉,《時事新報》第 3 張第1 版,1918 年 11 月 27 日。
  171. 莫爾奈(Franz Molnar)著,冬芬(沈雁冰)譯,《盛筵》,《小說月報》第 13 卷第 7 號,1922 年 7 月。
  172. 陳初(輯)(1978).京師譯學館校友錄.臺北:文海出版社.
  173. 曾虛白原編,蒲梢修訂,《漢譯東西洋文學作品編目》,上海:真善美書店,1929 年。
  174. 湯恒(1987)。宋春舫論。戲劇藝術,1987(2),43-61。
  175. 楊佳嫻(2013).懸崖上的花園: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1942-194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76. 楊揚(1996).轉折時期的文學思想——茅盾早期文藝思想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77. 葛雷古夫人(Isabella Augusta, Lady Gregory)著,雁冰譯,《市虎》,《東方雜誌》第 17 卷第 17 號,1920 年 9 月 10 日,頁93-105。
  178. 賈默西屋(S. Camasio)、[義]渥聚勒(N. Oxilia)著,宋春舫譯,《青春不再》,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年。
  179. 鈴木直子(2010)。「五四」時期的學生戲劇──以天津南開新劇團、北京大學新劇團、清華學校為例。戲劇藝術,2010(3),27-35。
  180. 雍,〈文藝小消息〉,《申報》第 8 版,1924 年 8 月 23 日。
  181. 趙建新(2016)。陳綿論。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6(1),37-46。
  182. 潘光哲(編)(2018).胡適全集:胡適中文書信集 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83.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東方雜誌》第 31 卷第 1 號,1934年 1 月 1 日,頁 5-13。
  184. 鄭振鐸,〈「阿那託爾」序言〉,《時事新報‧文學旬刊》第 45 期,1922年 8 月 1 日,頁 4。
  185. 羅章龍(1984).椿園載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
  186. 臘皮虛(Eugène Labiche)著,宋春舫、趙祖欣仝譯,〈兩個都是胆小的人〉,《時報》,「新屋落成紀念增刊」第 10 張,1921 年10 月 10 日。
  187. 臘皮虛(Eugène Labiche)著,潘傳霖譯草,《白理順先生的遊歷》,《民國日報‧文藝旬刊》第 4 期第 3-4 版,1923 年 8 月 5 日。
  188. 臘皮虛(Eugène Labiche)著,潘傳霖譯草,《白理順先生的遊厯》,《民國日報‧文藝旬刊》第 8 期第 3版,1923 年 9 月 16 日。
  189. 關詩珮(2017).譯者與學者:香港與大英帝國中文知識建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0. 關德樂(Quinteros)著,宋春舫譯,〈和熙的早晨〉,《益世報》(天津版)第 14 版,1937 年 3 月 7 日。
  191. 蘇特曼(Hermann Sudermann)著,宋春舫譯,《推霞》,《新潮》第 1 卷第 2 號,1919 年 2 月,頁 287-304。
  192. 蘇德曼(Hermann Sudermann)著,羅章龍譯,《孚梨茨》(Fritzchen),《時事新報》第 4 張第 2 版,1920 年 10 月 15 日。
被引用次数
  1. 鍾欣志(2022)。宋春舫的多語書寫與民國初年交會區的知識互換。戲劇研究,29,37-69。
  2. (2024)。汪優游的劇場實踐及其戲劇觀。戲劇研究,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