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網路社會動員的繼往開來:反國光石化運動的社會科技基礎和行動策略演化

并列篇名

Processes of Web Society Movement: Foundation of Social Technologies and Evolution of Action Strategies in Opposing Kuokuang Petrochemical Park Project

DOI

10.6123/JCRP.2012.003

作者

陳順孝(Shun-Hsiao Chen)

关键词
期刊名称

傳播研究與實踐

卷期/出版年月

2卷1期(2012 / 01 / 01)

页次

19 - 3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批踢踢實業坊(2005)。〈What is BBS? What is ptt BBS?〉。上網日期:2012 年1 月 9 日,取自 http://www.ptt.cc/index.html
  2. 王貝林、曾德峰、項程鎮、林志青(2007 年 4 月 12 日)。〈蘇揆:16 日不拆樂生 力保 90%〉,《自由電子報》。上網日期:2012 年 1 月 14 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pr/12/today-life4.htm
  3. 朱淑娟(2011)。〈四大蚵報:否決國光石化!〉,《環境報導》。上網日期:2012 年 1 月 14 日,取自 http://shuchuan7.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9.html
  4. 張鐵志(2008)。〈MoveOn 十年,Web 2.0 的政治實踐〉,《Sounds and fury》。上網日期:2012年1月15日,取自 http://blog.roodo.com/SoundsandFury/archives/7248463.html
  5. 陳順孝(2005)。〈劈腿事件與劈腿媒體〉,《打造自己的媒體》。上網日期:2012 年 1 月 14 日,取自 http://www.iedit.tw/2005/03/blog-post_04.html
  6. 鄭國威(2006)。〈聯合報請向精神病患道歉(Portnoy 有事相求,拜託大家!)〉,《龜趣來嘻》。上網日期:2012 年 1 月 15 日,取自 http://www.bigsound.org/portnoy/weblog/001465.html
  7. Inertia(2006)。〈青年文化十年記:網路文化〉,《Mediawiki》。上網日期:2012 年 1 月 15 日,取自 http://wiki.heterotopias.org/index.php?title= 青年文化十年記:網路文化
  8. PipperL(2005)。〈砍掉不用重練最快:看吳清和報導作假事件〉,《終極邊疆》。上網日期:2012 年 1 月 14 日,取自 http://blog.serv.idv.tw/2005/11/09/354/
  9. 環境信託(2010)。〈全民來認股 守護濁水溪〉。上網日期:2012 年 1 月 14 日,取自 http://et.e-info.org.tw/node/119
  10. 謝文華、陳永吉、高嘉和(2011 年 1 月 11 日)。〈粉飾國光石化 政府置入行銷 伸進部落格〉,《自由電子報》。上網日期:2012 年 1 月 14 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an/11/today-p4.htm
  11. 陳順孝(2008)。〈野草莓運動的傳播分析(草稿)〉,《打造自己的媒體》。上網日期:2012年1月14日,取自http://www.iedit.tw/2008/12/blog-post_08.html
  12. Facebook 中文部落格(2011)。〈Facebook 註冊人數臺灣已破 1 千萬人〉。上網日期:2012年1月14日,取自http://facebook.22ace.com/2011/01/facebook-taiwan-user-20110123.html
  13. Mathes, R.,Pfetsch, B.(1991).The role of the alternative press in the agenda-building process: Spill-over effects and media opinion leadership.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6,33-62.
  14. Stengel, R.(2011).Person of the year introduction.Time Magazine,2011(December 14)
  15. Tapscott, D.、Williams, A. D.、王怡文譯(2007)。維基經濟學。臺北:商智文化。
  16. Wilson, J.(1973).Introduction to social movements.New York:Basic Books.
  17. 林鶴玲、鄭陸霖(2001)。臺灣社會運動的網路經驗─一個探索性的分析。臺灣社會學刊,25,111-156。
  18. 胡利均譯、Tilly, C.(2009)。社會運動,1768-2004。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 胡泳譯、沈滿琳譯、Shirky, C.(2009)。未來是濕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 翁秀琪編(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臺北:三民。
  21. 莊豐嘉(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22. 陳順孝(2010)。遠距協力 為災民發聲:88news 的實踐經驗及其反映的網路傳播能量。中華傳播學會 2010 年學術研討會,嘉義,臺灣:
  23. 黃哲斌(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24. 黃裕穎、林樂昕、周秀樺(2011)。反國光石化運動的青年串聯。邁向參與式民主的挑戰與實踐研討會,臺灣:臺北:
  25. 楊玉齡譯、Surowiecki, J.(2005)。群眾的智慧:如何讓個人、團隊、企業與社會變得更聰明。臺北:遠流。
  26. 盧沛樺(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被引用次数
  1. 黃妍甄(2021)。民眾與政府的距離-資訊科技對於政治疏離感的影響。中國地方自治,74(8),43-56。
  2. 李明穎(2014)。科學民主化下科技議題的風險治理:探討國光石化廠開發案的科技官僚風險溝通、公眾風險感知與公眾動員。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52(4),111-159。
  3. 劉嘉薇(2019)。從線上到線下?臉書與大學生太陽花學運參與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25(4),29-61。
  4. 蘇彥斌、林澤民(2015)。台灣快閃政治-新媒體、政黨與社會運動。臺灣民主季刊,12(2),12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