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在傳統與現代性迻譯之間的媒介實踐:新加坡《叻報》的萌芽與開展(1881~1911)

并列篇名

Media Practice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The Burgeoning Development of "Lat Pau" Singapore (1881 ~ 1911)

DOI

10.6123/JCRP.2015.014

作者

黃國富(Kock-Hoo Wong)

关键词

文化買辦 ; 印刷資本主義 ; 現代性迻譯 ; 媒體實踐 ; 新加坡叻報 ; cultural comprador ; print capitalism ; translation of modernity ; media practices ; "Lat Pau" Singapore

期刊名称

傳播研究與實踐

卷期/出版年月

5卷2期(2015 / 07 / 01)

页次

155 - 19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薛有禮在1881年創辦新加坡首份中文報刊《叻報》時,聘用「中國」南來文人葉季允主導報紙運作,將南洋從視為中華文明「疆域」的延伸,到現代民族國家─「中國」的意識日漸清晰。本文發現,對於西方現代性的推展,《叻報》以接近中國「傳統」的形式,將現代性元素透過中文進行傳播,使西方現代性在當地華人社會的迻譯更為可能。在強調社會現代化的工具理性過程中,民族主義的集體意識獲得強化,文化現代性的個體主體性建構受到壓抑。

英文摘要

"Lat Pau", the first Chinese newspaper in Singapore launched in 1881 by See Ewe Lay, a Peranakan Chinese comprador, who recruited Yeh Chi-Yun, a literati from China, to preside over the editorial operations. The newspaper presented Nanyang (Southern Oceans) as a nation-state extending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its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us serving to cultivate a gradually clear Chinese consciousness. Based on data analysis of Lat Pau (1881-1911) and See Ewe Lay's family background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s of such a media projection of Singapore via the functioning of print capitalism. It finds that western values of modernity were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more smoothly to the Chinese society in a way that echoed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In the process, the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in Chinese nationalism has been reinforced, while the cultivation of individual subjectivity for cultural modernity tended to be suppressed.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沈松僑(2002)。國權與民權:晚清的「國民」論述,1895-191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685-734。
    連結:
  2. 叻報(1892 年8 月20 日)。〈論古書之不可盡信〉,《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2/LP003227.pdf
  3. 叻報(1906 年4 月10 日)。〈說適〉,《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906/LP007249.PDF
  4. 叻報(1906 年9 月18 日)。〈本館約言〉,《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906/LP007382.PDF
  5. 叻報(1911 年12 月12 日)。〈本報出世三十周年紀念序續〉,《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911/LP008917.PDF
  6.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1892.02.10).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WEDNESDAY, FEBRUARY 10, 1892. Retrieved from http://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Page/singfreepressb18920210-1.1.2.aspx
  7. 叻報(1899 年12 月25 日)。〈論報〉,《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9/LP005421.PDF
  8. 叻報(1911 年12 月11 日)。〈報頭旁說明〉,《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911/LP008916.PDF
  9. 叻報(1894 年12 月28 日)。〈憤言〉,《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4/LP003947.pdf
  10. 叻報(1895 年1 月5 日)。〈中日高明細地圖發售〉,《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5/LP003953.pdf
  11. 叻報(1897 年6 月15 日)。〈熟習洋文乃能深通西學說〉,《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7/LP004673.PDF
  12. 叻報(1898 年3 月30 日)。〈論仿行西學之難〉,《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8/LP004904.pdf
  13. 叻報(1888 年12 月3 日)。〈論立法期於無弊〉,《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88/lp002112.pdf
  14. 叻報(1904 年1 月6 日)。〈甲辰年春牛圖招售〉,《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904/LP006581.PDF
  15. 叻報(1909 年1 月27 日)。〈新嘉坡新年進化記〉,《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909/LP008066.PDF
  16. 叻報(1895 年5 月15 日)。〈論割地畀倭〉,《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5/LP004054.pdf
  17. 叻報(1897 年7 月30 日)。〈論中國宜講求輿圖之學〉,《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7/LP004709.PDF
  18. 叻報(1906 年9 月25 日)。〈中國立憲論〉,《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906/LP007388.PDF
  19. 叻報(1887 年8 月20 日)。〈本坡葬規第二次會議情形〉,《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87/lp001725.pdf
  20. 叻報(1891 年10 月26 日)。〈論機器〉,《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1/LP002980.pdf
  21. 叻報(1898 年2 月15 日)。〈論湘省振興西學之速〉,《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8/LP004867.pdf
  22. 叻報(1887 年9 月1 日)。〈本館佈啟〉,《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87/lp001735.pdf
  23. 叻報(1888 年12 月4 日)。〈二續論立法期於無弊〉,《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88/lp002113.pdf
  24. 叻報(1894 年8 月10 日)。〈論日本非中國之敵〉,《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4/LP003819.pdf
  25. 叻報(1898 年5 月25 日)。〈論譯書〉,《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8/LP004950.pdf
  26. 叻報(1888 年12 月7 日)。〈論中美立約不能以空言挽回〉,《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88/lp002116.pdf
  27. 叻報(1890 年1 月13 日)。〈本館聲明〉,《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0/LP002445.pdf
  28. 叻報(1890 年9 月5 日)。〈延請採訪人告白〉,《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0/LP002637.pdf
  29. 叻報(1893 年6 月10 日)。〈論西國富強之源〉,《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3/LP003469.pdf
  30. 叻報(1888 年12 月19 日)。〈富強宜求其源說〉,《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88/lp002126.pdf
  31. 叻報(1888 年12 月20 日)。〈西學略述後序〉,《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88/lp002127.pdf
  32. 叻報(1895 年10 月15 日)。〈臺灣戰圖寄售〉,《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5/LP004182.pdf
  33. 叻報(1906 年5 月5 日)。〈說權利〉,《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906/LP007270.PDF
  34. 叻報(1887 年8 月22 日)。〈原例說〉,《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87/lp001726.pdf
  35. 叻報(1892 年8 月15 日)。〈荷國總領事告白〉,《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2/LP003222.pdf
  36. 叻報(1895 年5 月13 日)。〈中國各省宜增練勁旅以固疆圖說〉,《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5/LP004052.pdf
  37. 叻報(1898 年1 月12 日)。〈論宜毀寺觀以擴充西學書院〉,《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8/LP004849.pdf
  38. 叻報(1888 年8 月20 日)。〈書本報鐵路利溥事後〉,《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88/lp002023.pdf
  39. 叻報(1888 年12 月5 日)。〈三續論立法期於無弊〉,《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88/lp002114.pdf
  40. 叻報(1888 年7 月31 日)。〈中國創設火輪車路論上〉,《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88/lp002006.pdf
  41. 叻報(1911 年12 月11 日)。〈本報出世三十周年紀念序〉,《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911/LP008916.PDF
  42. 叻報(1887 年12 月27 日)。〈聞中葡約成事擬說〉,《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87/lp001835.pdf
  43. 叻報(1887 年8 月20 日)。〈援古証今說〉,《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87/lp001725.pdf
  44. 叻報(1888 年2 月4 日)。〈總論叻地本年大局〉,《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88/lp001869.pdf
  45. 叻報(1891 年10 月29 日)。〈中西律法利弊論〉,《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1/LP002983.pdf
  46. 叻報(1892 年2 月29 日)。〈洋學宜講求說〉,《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2/LP003079.pdf
  47. 叻報(1893 年9 月5 日)。〈招請採訪〉,《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3/LP003542.pdf
  48. 叻報(1887 年8 月19 日)。〈輪船開行〉,《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87/lp001724.pdf
  49. 叻報(1887 年8 月24 日)。〈紀本坡議局第三次會議葬地事〉,《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87/lp001728.pdf
  50. 叻報(1894 年8 月4 日)。〈中日開戰確電〉,《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894/LP003814.pdf
  51. 叻報(1903 年2 月25 日)。〈自由辨〉,《叻報》。取自http://www.lib.nus.edu.sg/LEBAO/1903/LP006321.PDF
  52. Anderson, B.(1998).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 Nationalism,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orld.New York, NY:Verso.
  53. Chen, M. H.(1967).The early Chinese newspapers of Singapore 1881-1912.Singapore: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54. d'Entreves, M. P.(Ed.),Benhabib, S.(Ed.)(1997).Habermas and the unfinished project of modernity: Critical essays on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
  55. Giddens, A.(1990).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Cambridge, MA:Polity.
  56. Kanayson, A.(1964).The newspaper of Singapore, 1824 ~ 1914.Journal of South Seas Society,18,31-95.
  57. Kuhn, P. A.(2008).Chinese among others: 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Singapore:NUS.
  58. Tai, Y.(2010).Hong Kong,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59. Trocki, C. A.(2006).Singapore: Wealth, power and the culture of control.London, UK:Routledge.
  60. Turnbull, C. M.(1972).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826-67: Indian presidency to crown colony.London, UK:University of London.
  61. Wagner, R. G.(Ed.)(2007).Joining the global public: Word, image, and city in early Chinese newspapers, 1870-1910.New York,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62. Zhou, Y. M.(2006).Historicizing online politics: Telegraphy, the interne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63. 王玉茹譯、趙勁松譯、張瑋譯、濱下武志(2009)。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和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64. 王汎森編(2007)。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
  65. 王琴譯、劉潤堂譯、Yeh, W. H.(2010)。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
  66. 王賡武(1994)。中國與海外華人。香港:商務。
  67. 朱惠足(2009)。「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臺北:麥田。
  68. 何舒敏(1978)。新加坡最早的華文日報:叻報(1881-1932)。新加坡:南海編譯所。
  69. 何道寬譯、Ong, W. J.(2008)。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語詞的技術化。北京:北京大學。
  70. 吳叡人譯、Anderson, B.(2010)。想像的共同體。臺北:時報。
  71. 呂紹理(1998)。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
  72. 宋偉杰譯、Liu, L. H.(2008)。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三聯。
  73. 李仁淵(2005)。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分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臺北:稻鄉。
  74. 李元瑾(2001)。東西文化的撞擊與新華知識分子的三種回應。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75. 李榮昌譯、沈祖煒譯、杜恂誠譯、Hao, Y. P.(1988)。十九世紀的中國買辦:中西間橋樑。上海:上海科學院。
  76. 汪暉(2010)。帝國的衝突,或帝國主義時代的衝突?。讀書,2010(1),25-33。
  77. 汪暉編、陳燕谷編(1998)。文化與公共性。北京:三聯。
  78. 林孝勝(1995)。新加坡華社與華商。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
  79. 柯木林(2007)。石叻史記。新加坡:青年書局。
  80. 胡偉希編(1991)。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北京:人民大學。
  81. 夏鑄九編、王志弘編(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82. 栗明鮮譯、Yen, C. H.(1991)。新馬華人社會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
  83. 張君玫(2012)。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欲望。臺北:群學。
  84. 張奕善譯、Wang, G. W.(1969)。南洋華人簡史。臺北:水牛。
  85. 莊國土(1989)。中國封建政府的華僑政策。廈門:廈門大學。
  86. 莊欽永(2007)。新甲華人史史料考釋。新加坡:新加坡青年書局。
  87. 莊欽永(1986)。新加坡華人史論叢。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學會。
  88. 陳光興(2007)。去帝國。臺北:行人。
  89. 陳育崧(1958)。南洋第一報人。新加坡:世界書局。
  90. 陳培豐(2013)。想像與界限:台灣語言文體的混生。臺北:群學。
  91. 麥留芳(1985)。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92. 黃金麟(2001)。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
  93. 黃金麟編、汪宏倫編、黃崇憲編(2010)。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臺北:群學。
  94. 黃順星(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95. 黃賢強(2008)。跨域史學:近代中國與南洋華人研究的新視野。廈門:廈門大學。
  96. 甯應斌、何春蕤(2012)。民困愁城:憂鬱症、情緒管理、現代性的黑暗面。臺北:台社。
  97. 楊進發(2007)。新馬華族領導人的探索。新加坡:青年書局。
  98. 葉書德譯、Song, O. S.(1993)。新加坡華人百年史。新加坡:新加坡中華總商會。
  99. 葉啟政(2001)。傳統與現代的鬥爭遊戲。臺北:巨流。
  100. 葛兆光(2011)。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臺北:聯經。
  101. 葛兆光(2014)。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02. 雷頤譯、羅檢秋譯、Cohen, P. A.(2003)。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南京:江蘇人民。
  103. 熊月之(1994)。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
  104. 劉建基譯、Williams, R.(2004)。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臺北:巨流。
  105. 鄭明萱譯、McLuhan, M.(2006)。認識媒體:人的延伸。臺北:貓頭鷹。
  106. 錢永祥(2001)。縱慾與虛無之上:現代情境裡的政治倫理。臺北:聯經。
  107. 錢鋼、胡勁草(2003)。大清留美幼童記。香港:中華。
  108. 蘇碩斌(2006)。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的讀者想像—印刷資本主義作為空間想像機制的理論初探。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
  109. 蘇精(2010)。基督教與新加坡華人1819-1846。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被引用次数
  1. (2020)。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新馬華人對地名的詮釋與標準化-以新加坡《叻報》為主要研究材料(1887-1932)。歷史人類學學刊,18(2),6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