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表加強否定語氣副詞「並」、「又」的語篇銜接功能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Textual Cohesive Functions of Bing and You under the Context of Emphasizing the Negative Meaning

DOI

10.29748/TJCSL.201212.0004

作者

靳瑋(Wei Chin)

关键词

RST修辭結構理論 ; 信息結構 ; 語境預設 ; 情理值 ;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 Information structure ; Presupposition ; Reason level

期刊名称

臺灣華語教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期.總第5期(2012 / 12 / 01)

页次

55 - 7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使用修辭結構理論考察漢語平衡語料庫中的「並」、「又」,對否定句中的「並」、「又」進行超句分析,考察後發現否定句中的「並」多出現於轉折修辭結構中,帶出前景信息,信息值高,否定句中的「又」多體現修辭結構中的背景關係,帶出後景信息,信息值低。接著,我們以認知語言學中的理想化認知模型考察「並」、「又」帶出信息的情理值,考察發現「並」帶出的信息情理值低,多是未知信息;「又」帶出的信息、情理值高,多為已知信息。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first uses the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RST) to study the negative sentences with you or bing which are taken from the Sinica Corpus. Bing type of negative sentences usually occurs in the rhetorical structure of transition, which brings out forwarded information of much value. You type of negative sentences usually occurs in the rhetorical structure of background, which brings ou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less value. Next, an analysis of reason level in negative sentences with you and b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ICM) shows that bing takes low reason level and carries new information while you takes high reason level and carries given inform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参考文献
  1.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 http://db1x.sinica.edu.tw/kiwi/mkiwi/。http://db1x.sinica.edu.tw/kiwi/mkiwi/
  2. Biq, Yung-O.(1988).From objectivity to subjectivity: the text-building function of you in Chinese.Studies in Language,12(1),99-12.
  3. Lakoff, George(1987).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 Mann, William,Thompson, Sandra(1987).,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5. 王寅(2010)。認知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6. 史鍚堯(1990)。副詞「又」的語義及其網路系統。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4),8-12。
  7. 呂淑湘(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8. 沈家煊(1999)。不對稱和標記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9. 屈承熹(2006)。漢語篇章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10. 林碧華(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11. 邵敬敏、饒春紅(1985)。說「又」─兼論副詞研究的方法。語言教學與研究,1985(2),4-16。
  12. 姜望琪(2003)。當代語用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3. 徐赳赳(2010)。現代漢語篇章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14. 馬真(2001)。表加強否定語氣的副詞「並」和「又」─兼談詞語使用的語義背景。世界漢語教學,2001(3),12-18。
  15. 馬真(2004)。現代漢語虛詞研究方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16. 國家漢語水平考試委員會辦公室考試中心(2001)。漢語水平辭彙與漢字等級大綱。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7. 崔希亮(2001)。語言理解與認知。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18. 張仲敏、陳瑩漣、韓英華、錢進明(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台北:正中書局。
  19. 張旺熹(2009)。漢語句法結構隱性量探微。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 張旺熹(2005)。連字句的序位框架及其對條件成分的映現。漢語學習,2005(2),3-14。
  21. 張敏(1998)。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2. 彭小川(1999)。副詞「並」、「又」用於否定形式的語義、語用差異。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8(2),54-61。
  23. 楊朔(1953)。三千里江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4. 楊彬(2008)。「並」、「又」與否定詞連用的多角度分析。修辭學習,2008(2),61-65。
  25. 劉月華(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