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日籍學習者習得「V得C」之研究:以TOCFL語料庫為例
|
并列篇名
|
The Acquisition of "V de C" by the Japanese Learners of Mandarin Chinese: Data from TOCFL Learner Corpus
|
DOI
|
10.29748/TJCSL.201912_(19).0002
|
作者
|
蔡幸君(Hsing-Chun Tsai)
|
关键词
|
「得」字補語句 ; 日籍學習者 ; 學習者語料庫 ; 偏誤分析 ; 教材分析 ; "de" complement sentence ; Japanese learners ; learner corpus ; error analysis ; textbooks analysis
|
期刊名称
|
臺灣華語教學研究
|
卷期/出版年月
|
19期(2019 / 12 / 01)
|
页次
|
21
-
45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研究基於TOCFL學習者語料庫調查日籍學習者使用「V得C」句式的情形及偏誤情形,發現日籍學習者有偏好及窄化使用的情形,推測除了可能是因為教材多用固定形式的語法進行解說之外,日籍學習者也會常用與母語日語相近的句式。偏誤調查方面,與其他學習者相同,誤用「得」字為最多的偏誤類型,其次則為遺漏「得」字。在補語語義指向調查部分,撇除固定用法的句式後發現,當語義指向為施事者時偏誤率較低,推測因此句式對應到日語較一致,可用表示時間先後順序或是表示因果關係的「て形tekei」來表示。然而此類主要偏誤泛化使用的原因是因為「て形tekei」可表示時間先後順序或是表示因果關係,並且為複句,漢語「V得C」則主要只表示因果關係,為單句。有鑑於此,本文調查了臺灣主要的教材,發現除了大量的固定用法影響了學習者使用之外,其針對「V得C」的解釋的確也不清楚。
|
英文摘要
|
Analyzing the data from the TOCFL learner corpus,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Japanese students prefer to use some fixed-format expressions when using "V de C" complement sentence. This preference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ir textbooks that include many fixed grammar structures.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textbooks supported this explanation. The Japanese students also prefer to use the patterns that are similar to their mother language. Similar to other learners, the Japanese students’ main errors are misusage of "de" and the omission of "de". In terms of the semantic role orientation, the error rate is low whe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omplement is agent, excluding the fixed form of the "de" complement sentences. But, the error pattern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て 形tekei" construction in Japanese, which is similar but not identical to the Chinese "V de C" construction. However, the textbooks failed to point out and explain this critical difference.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
参考文献
|
-
趙楊(2010)。漢語結果補語語義結構習得研究。華語文教學研究,7,27-55。
連結:
-
Li, Charles N.,Thompson, Sandra A.(1981).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Taipei:The Crane Publishing.
-
王還(1979)。漢語結果補語的一些特點。語言教學與研究,2,4-13。
-
田爽婷(2011)。福建師範大學。
-
呂文華(2008).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
呂叔湘(2016).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
周小兵,朱其智,鄧小寧(2007).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
周小兵,鄧小寧(2009)。兩種「得」字補語句習得考察。漢語學習,2,65-71。
-
孟錦玲(2014)。黑龍江大學。
-
林佳銳(2015)。遼寧師範大學。
-
孫德金(2002)。外國留學生漢語「得」字補語句習得情況考察。語言教學與研究,6,42-50。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6,TOCFL 學習者語料庫,網址:http://tocfl.itc.ntnu.edu.tw:8080/,引用日期:2019 年 7 月 21 日。http://tocfl.itc.ntnu.edu.tw:8080/
-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平考試部(1996).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張金琳(2017)。渤海大學。
-
張莉萍(2000)。試論中文的句法分級—從「得字補語」談起。語言測試與語言教學國際研討會
-
張莉萍(2012)。TOCFL 語料庫的建置與應用。第二屆漢語中介語語料庫建設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
-
陳浩然(編)(2017).語料庫與華語教學.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
楊文娟(2010)。淺談帶「得」字的程度補語和狀態補語。萍鄉高等專科學校,27(4),71-75。
-
趙家新(2004)。「得」字句的句法分析。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5,135-139。
-
趙潔怡(2017)。上海外國語大學。
-
齊滬揚,張汶靜(2011)。漢語「V 得 C」結構重新分類及演變過程的共時推理。中原漢語學報,7,1-22。
-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15).實用現代漢語語法.臺北:師範書苑.
-
劉倩(2012)。復旦大學。
-
鄭湖靜,陳昌來(2012)。現代漢語得字句的再分類。語文研究,1,14-19。
-
鄧守信(編)(2015).當代中文課程(一).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鄧守信(編)(2017).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一).新北:正中書局.
-
鄧守信(編)(2015).當代中文課程(二).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謝佳玲(2017).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三).新北:正中書局.
-
謝佳玲(2017).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二).新北:正中書局.
-
謝佳玲(2017).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四).新北:正中書局.
-
藤原雅憲(2018)。日本語教育 よくわかる文法。東京:アルク=Aruku。
-
濵口英樹(2016)。“得”字補語句について。関西大学外国語教育フォーラム,15,1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