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灣在地化社區營造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分析

并列篇名

The Analysis of Local Community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aiwan

DOI

10.6639/JCCIR.201503_5(1).0003

作者

柯一青(Yi-Ching Ko)

关键词

全球化 ; 社區 ; 社區總體營造 ; 在地化文化產業 ; 文化創業產業 ; Globalization ; Community ; Community Building ;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期刊名称

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卷1期(2015 / 03 / 01)

页次

19 - 2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臺灣社會在經過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改變後,人們開始追求精神交流及心靈充實,過去以經濟發展為重的生活方式已漸讓人感到失落,反而懷念起往日以鄰里、宗親、同庄或同姓所聯繫的社區(Community)型態,繼而造就臺灣社區總體營造(Community Building)運動興起的契機,也喚起創造新地方文化產業的力量。然而,已經失去的凝聚力與地方文化要再找回實在不易,如何創造或創新在地化文化產業(Local Cultural Industry)的實踐已成為十分重要的事。社區地方文化產業若未有其特殊性與創意,社區則易被外來商業行為而破壞,甚至造成原有住民的離開,變成充斥外來投資客的商圈。故在地化文化創意產業並非仿效即可,居民在社區在地化文化圈裡的角色,也該更積極建立起自己社區文化特色,雖同樣是以聚集產業引入經濟及商業活動,在自主社區的基礎中,則會有著不同實踐意義。缺少社區的基礎下,就易隨著政經社會的變遷而頹敗,在地文化也易被仿效或替代。本文擬分析臺灣社區營造政策的發展及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論述轉變的過程,並對臺灣實踐文化創意產業的方法提出建議。

英文摘要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people started to pursue spiritual exchange and spiritual enrichment in Taiwan society. Lifestyle focusing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gradually made people feel depressed. In contrast, people miss the old days with past community patterns, such as same family, kin, clan, or hometown associations. Therefore, it created the opportunity of community building movement and the empowerment of new local cultural industries in Taiwan. However, it is not easy to regain cohesion in local culture. And how to create or innovate local cultural industries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topic . If local cultural industries in a community don’t have their own features, which will be vulnerable to foreign business practices. And such situation even leads to the leave of original inhabitants and makes the community become business district which is full of foreign investors. So, a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doesn’t only mean imitating others, but also implies that residents in the role of local cultural sphere establish their own cultural features in their community. Although the purpose of gathering industries, which introduce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into the community, is the same, it will have differe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wing to the lack of basis of a community, it is common that a community declines with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ociety , and the local culture is also susceptible to be imitated or substitut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community-building policies,sta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makes some suggestions towards the practic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aiwan.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臺北市:行政院。
  2. Gunn, C.A.、李英弘譯、李昌勳譯(1999)。觀光規劃:基本原理概念與案例。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 Hall, P.(1988).CITIES of TOMORROW.Basil Blackwell.
  4. Lozano, E.E.(1990).Community design and the culture of cities- The crossroad and the wal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于國華(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
  6. 內政部營建署(2004)。城鄉環境共生論壇論文集,臺北市:
  7. 內政部營建署(2004)。臺灣魅力城鄉導覽。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8. 內政部營建署(2004)。臺灣魅力經營。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9. 文建會(2002)。鄰里公園社區設計技術手冊。臺北市:文建會。
  10. 文建會(2003)。優質社區體驗之旅。臺北市:文建會。
  11. 文崇一(1989)。臺灣社區權力結構。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12. 王志弘(199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13. 石原照敏、吉間秀夫、安福惠美子、張瑋琦譯(2005)。觀光發展與社區營造。台南市:品度出版社。
  14. 朱堅章、劉興善、華力進、邊裕淵、范珍輝、劉義周(1987)。社會科學概論(下)。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15. 朱增宏(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16. 西村幸夫、王惠君譯(1997)。城鄉魅力俱樂部。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7. 吳新村(1996)。地方政府與自治。臺北市:志光教育出版社。
  18. 李永展(2003)。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臺北市:巨流圖書出版社。
  19. 李永展(2002)。,臺北市: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20. 李振鴻(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
  21. 卓孟華(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
  22. 周思萍(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23. 周維崇(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24. 林志冠(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25. 林炎旦(2010)。文化創意產業國際經典論述。臺北市:師大書苑。
  26. 林政修(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27. 林振春(1999)。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28. 姜占魁(1970)。行政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9. 姜占魁(1960)。機關組織與管理。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0. 施國隆(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31. 柯惇貿(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32. 唐學斌(1971)。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臺北市:
  33. 夏鑄九(1997)。空間、歷史與社會,臺北市:
  34. 夏鑄九、王志弘(1997)。空間的文化形式及社會理論讀本。臺北市:明文書局。
  35. 孫本初(1997)。公共管理。臺北市:時英出版社。
  36. 孫義崇(198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37. 孫榮岩(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38. 徐世榮(2001)。土地政策之行政經濟分析─政治學術之補充論述。臺北市:正揚出版社。
  39. 馬群傑(2013)。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公民參與。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40. 高隸民(1987)。臺灣奇蹟。臺北市:洞察出版社。
  41. 張建隆(1999)。看見老臺灣。臺北市:玉山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2. 張茂桂(1990)。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臺北市: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43. 張順星(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44. 郭百修(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45. 郭禮安(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
  46. 陳其南(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臺灣政治發展。臺北市:允晨文化。
  47. 陳瀅巧(2006)。圖解文化研究。臺北市:城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8. 陶蕃瀛(200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有限公司。
  49. 彭光輝(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50. 黃肇新(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51. 黃麗玲(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52. 劉培初(1955)。民眾運動的理論與方法。臺北市:
  53. 謝慶達(199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54. 蘇昭英(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