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永恆的鄉愁—論羅智成的夢想詩學

并列篇名

Eternal Nostalgia-Discussion on Luo Chi-cheng's Poetics of Reverie

DOI

10.6150/SLC.2011.01.06

作者

鄭智仁(Chih-Jen Cheng)

关键词

羅智成 ; 夢想詩學 ; 鄉愁 ; 現代性 ; 桃花源 ; Luo Chi-cheng ; poetics of reverie ; nostalgia ; modernity ; Utopia ; Arcadia

期刊名称

華文文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創刊號(2011 / 12 / 01)

页次

197 - 26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探究羅智成的夢想原型,從理想人格到永恆的鄉愁,可以看出在個人與群體之間,詩人的孤獨往往是對現世的不滿,對文明進化的焦慮,對記憶消逝的不安,轉而形塑一個存乎內心、存放於文字國度的理想世界。而羅智成擺盪在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之交,建構/解構的思維流動拉扯,甚而面臨「現代性」的衝突。在「時間」與「空間」的意義上,呈顯了某些清楚的對照:即「過往失落的理想」相對於「未來理想的追尋」、「外在文明的演變」相對於「內在心靈的轉化」,而綰合了「個人潛意識」與「集體潛意識」,敘說記憶深蘊的「神話」—一座永不可能存在現世的「桃花源」。而羅智成構築的夢想詩學,整體來說,既是對過往記憶的懷想,亦是對理想主義的投映,企圖扭轉此世文明的殘缺,轉以夢來抗禦現實,卻也成了永恆的鄉愁。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totype of Luo Chi-Cheng’s reverie.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communities, the poet is solitary that often dissatisfied for the reality, anxious about civilization’s evolution, and disquiet the disappeared memories, when he turn to shape a ideal world that existed in the mind. Luo Chi-Cheng swing in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construct/deconstruct of thinking, and even faced with the conflict of modernity. In the significance of ”time” and ”space”, that were clearly contrasted: ”the ideal of the past lost” is opposite to ”the pursuit of an ideal future”, ”external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 is opposite to ”inner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and he combine the ”personal unconscious” and ”collective unconscious”, he narrates ”Myth” within the memories--Arcadia is never be exist in the present world. Luo Chi-Cheng constructs poetic dream, as a whole, that thought back the past memories, and also reflected Idealism. When the poet attempts to reverse the deterioration of civilization in present world, they turn to use dreams to resist reality. As a result, it has become eternal nostalgi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聯合報》 2006年 12月 5日。
  2. 巴舍拉、劉自強譯(1996)。夢想的詩學。北京:三聯書店。
  3. 卡利奈斯庫、顧愛彬譯、李瑞華譯(2003)。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書館。
  4. 古繼堂(1996)。台灣青年詩人論。臺北:人間出版社。
  5. 安東尼‧紀登斯、尹弘毅譯(2002)。現代性─紀登斯訪談錄。臺北:聯經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
  6. 安東尼‧紀登斯、田禾譯(2000)。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出版社。
  7. 安東尼‧紀登斯、趙旭東譯、方文譯(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我與社會。臺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8. 克莉絲蒂娃、彭仁郁譯(2003)。恐怖的力量。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9. 坎伯、朱侃如譯(1995)。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0. 李癸雲(2003)。寶寶— 阿尼瑪— 羅智成:論羅智成詩中的女人原型。二十世紀台灣男性書寫的再閱讀  完全女性觀點學術研討會
  11. 李癸雲(2008)。結構與符號之間: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之意象研究。臺北:里仁書局。
  12. 周憲(2005)。審美現代性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
  13. 周蕾、蔡青松譯(2006)。懷舊新潮:王家衛電影《春光乍洩》中的結構。中外文學,35(2),48-49。
  14. 林燿德(1986)。一九四九以後。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
  15. 段義孚、周尚意譯、張春梅譯(2006)。逃避主義。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6. 徐培晃(2004)。完美聆聽者:試論羅智成詩中的夢、記憶與漫遊特質。台灣詩學學刊,3,107-151。
  17. 莫瑞‧史坦、朱侃如譯(1999)。榮格心靈地圖。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8. 曾淑美(1999)。你讀過羅智成的詩嗎?。藍星詩學,2,165。
  19. 黃基淦(2001)。羅智成─難以歸類的創作者。卓越世界,154,154-158。
  20. 楊牧(1987)。文學的源流。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21. 詹明信、吳美真譯(1998)。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2. 零雨(1996)。特技家族。臺北:現代詩季刊社。
  23. 榮格、吳康譯、丁傳林譯、趙善華譯(1999)。心理類型。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24. 榮格、馮川譯、蘇克譯(1987)。心理學與文學。北京:三聯書店。
  25. 榮格、龔卓軍譯(1999)。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6. 鄭政恆採訪(2010)。羅智成─微宇宙教皇的光華。聯合文學,311,27+29-30。
  27. 諾斯羅普‧弗萊、陳慧譯、袁憲軍譯、吳偉仁譯(1999)。批評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8. 賴佳琦(1999)。無法歸類的創作者─專訪詩人羅智成。文訊,163,92-94。
  29. 羅門(1995)。都市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
  30. 羅門(2002)。全人類都在流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
  31. 羅智成(1982)。現代詩座談會。中外文學,10(8),140-165。
  32. 羅智成(1999)。黑色鑲金。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33. 羅智成(2008)。夢中邊陲。臺北:INK 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34. 羅智成(2002)。夢中書房。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35. 羅智成(2000)。光之書。臺北:天下遠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6. 羅智成(2010)。地球之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37. 羅智成(1989)。擲地無聲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8. 羅智成(1989)。寶寶之書。臺北:少數出版工作室。
  39. 羅智成(1989)。M 湖書簡。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0. 羅智成(2004)。夢中情人。臺北:INK 印刻出版公司。
  41. 羅智成(1999)。傾斜之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