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楊華新詩之自然意象探討

并列篇名

The Natural Images of Yang Hua's Poems

作者

林宇軒(Lin, Yu-Hsuan)

关键词

楊華 ; 自然意象 ; 元素 ; 象徵 ; Yang Hua ; Natural Images ; Elements ; Symbol

期刊名称

華文文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12期(2021 / 09 / 01)

页次

24 - 5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楊華身為臺灣新文學史上最早被肯定的詩人之一,其創作的中文新詩作品數量在日治時期最為豐碩,在臺灣新文學新詩領域上有重要歷史意義。楊華的詩作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雖多為短詩且結構上未有嚴謹之設計,但其重視意象的安排為新詩的象徵運用與發展有所貢獻。本篇論文以楊華《黑潮集》中之新詩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將過去針對影響楊華風格之詩人進行統整討論,並量化楊華詩作中的各種自然意象加以分析,配合象徵手法、中國傳統意象、五行說與西方宇宙論進行探討,藉此推進日治時期中文新詩發展與自然意象運用之研究。

英文摘要

As one of the poets who got the recogni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Taiwanese literature, Yang Hua created the most modern poems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Yang Hua had a great historical meaning of poetry in Taiwan, his poems utilized lots of "natural images," which contribute the using of symbol in modern poetry. The paper analysis Yang Hua's collection of poems, quantifying the natural images of his creation.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ymbol, five elements theory and the poetic theory of Gaston Bachelard, the study attempted to clarify Yang Hua's poems and Chinese modern poetry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呂怡菁(2016)。從「天人感應」的思想背景論漢詩的自然意象與其特質。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0,78。
    連結:
  2. 許舜傑(2015)。同文下的剽竊:中國新文學與楊華詩歌。中外文學,44,81+85。
    連結:
  3. 蕭蕭(2010)。後現代視境下的「蝶道」與「詩路」─以周夢蝶「蝶詩」的空間轉換作為探索客體。臺灣詩學學刊,15,159。
    連結:
  4. 蕭蕭(2014)。小詩含藏蓄存的敘事能量:以焦桐詩的木質特性為研究中心。臺灣詩學學刊,23,9。
    連結:
  5. (漢)戴聖(2018).禮記.臺北:華志.
  6. Chadwick, Charles,張漢良(譯)(1981).象徵主義.臺北:黎明.
  7. 王炳根(1996).冰心新傳.臺北縣:新潮社.
  8. 冰心(2018).繁星.春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9. 向陽,(歷史論述與史料文獻的落差),《聯合報》副刊,2004年6月30日。
  10. 何金蘭(1989).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
  11. 余境熹(2019)。蕭蕭「物質新詩學」應用:林宇軒「貓咪之旅」的木質分析。創世紀詩雜誌,198,20。
  12. 周明儀(2010)。從文化觀點談楊柳意象及其歷史背景。臺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9,43-44。
  13. 侯伯.埃斯卡皮, Robert,葉淑燕(譯)(1990).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
  14. 秋吉久紀夫,桓夫(譯)(1993)。臺灣孤魂的詩人楊華─1930臺灣文學的一個側面。笠詩刊,174
  15. 胡家巒(2001).歷史的星空一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詩歌與西方傳統宇宙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6. 胡適(1988).嘗試集.臺北:遠流.
  17. 張光正(編)(2003).張我軍全集.臺北:人間出版社.
  18. 張詩勤(2015)。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19. 張靜宜,(誰是臺灣新詩第一位作者? ),《聯合報》副刊,2004年6月18日
  20. 張雙英(2006).二十世紀臺灣新詩史.臺中: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1. 梁宗岱,(絮語),《小說月報》,第15卷第1號,1924年1月10日。
  22. 盛浩偉,(20世紀臺灣文學故事1922踏出第一步),《人間福報》副刊,2016年7月4號。
  23. 莫渝(2001)。鐵窗與秋愁──楊華作品研究。黑潮集,臺北:
  24. 許俊雅(1994).臺灣文學散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5. 陳芳明(2011).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
  26. 陳義芝(2010).張默小詩帖:一九五四─二0一0.臺北:創世紀詩雜誌.
  27. 楊華(2001)。晨光集。黑潮集,臺北:
  28. 楊順明(200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29. 廖梨月(2017)。俄羅斯白銀時代詩歌中「自然意象」特色淺析。俄語教學研究,6(1),3+5。
  30. 鄭文惠(1998).歷代詩選著.臺北:里仁.
  31. 蕭蕭(2017).物質新詩學.臺北:萬卷樓.
  32. 蕭蕭。小詩含藏蓄存的敘事能量:以焦桐詩的木質特性為研究中心。臺灣詩學學刊,17。
  33. 賴俊雄(2020).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新北:聯經.
  34. 羅青(1994).詩的風向球.臺北:爾雅.
  35. 羅賓德拉納德.泰戈爾,鄭振鐸(譯)(2010).再見經典:泰戈爾全集.臺北:漢字國際文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