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防災社區之回顧與課題

并列篇名

Community-Bas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Retrospect and Issues

DOI

10.6149/JDM.2015.0402.03

作者

劉怡君(Yi-Chung Liu);陳亮全(Liang-Chun Chen)

关键词

防災社區 ; 抗災 ; 災害韌性 ; 民眾參與 ; Community-bas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CBDRM) ; Disaster resistance ; Disaster resilience ; Public participation

期刊名称

災害防救科技與管理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4卷2期(2015 / 09 / 01)

页次

59 - 8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早在日治時期臺灣即已開始運用民力於火災搶救工作,但在九二一地震後,才開啟以整體社區為對象的防災社區計畫,而相關計畫之數量、規模以及推行單位卻直至莫拉克颱風之後才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防災社區從災害搶救觀點出發,由緊急應變、災害整備逐漸擴及至減災規劃等面向,操作方法也從由上而下的單向式防災教育與宣導,逐漸轉而朝向民眾參與的推動取徑。然而在防災社區計畫看似枝開葉散的成功表面下,實存在著許多關鍵議題亟待改善。本文針對防災社區計畫進行回顧,試圖爬梳整體發展脈絡。其次,從「推動模式」、「執行事項」、「操作方法」、「持續運作」四個構面解析防災社區落實推動內涵。最後,省思臺灣防災社區工作面對的挑戰,並對未來發展方向提出建議。

英文摘要

It could be tracked to the Japanese colony era that civilian power was used to assist firefighting task in Taiwan. However, plans related to community-bas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CBDRM) were gradually initiated until the 1999 Chi-Chi Earthquake. In the wake to the 2009 Typhoon Morake, the scale and scope of CBDRM extended rapidly. The context of CBDRM originally targets on rescue, and then addresses on emergency response,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risk reduction respectively. A shift in program operation also occurs, which is from up-dow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Although it seems to be successful in regard to the flourishing implementation of CBDRM, some critical issues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This paper first explores the transition of CBDRM. Next, four elements are used to examine the context of CBDRR program, which are mechanism, design, oper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This paper concludes with challenges emerge from the implantation of CBDRM and proposes concrete recommendations for policy makers as well as field practitioners.

主题分类 基礎與應用科學 > 大氣科學
工程學 > 市政與環境工程
参考文献
  1. 周瑞生、吳家輝(2014)。臺北市都會社區防災管理實務推動。物業管理學報,5(2),61-78。
    連結:
  2. 楊永年(2009)。八八水災救災體系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32,143-169。
    連結:
  3.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1998. The Project Impact Guidebook: What Is It and How Do You Use It? Retrieved October 25, 2014, from https://www.training.fema.gov/hiedu/docs/hazriskmanage/hazards%20risk%20mgmt%20-%20session%204%20-%20project%20impact%20guidebook.pdf
  4. 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2005,〈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推動防災示範社區3 年工作計畫〉。新北市:作者。
  5. 桃園縣政府,2008,〈桃園縣政府97 年推動防災倍增專案〉。桃園縣,作者。
  6. 內政部,2011,〈內政部遴選100 年度防災社區實施計畫〉。新北市:內政部消防署。
  7. 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2002,〈社區防救災總體營造實施計畫〉。新北市:作者。
  8.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5,〈土石流自主防災社區建立及追蹤輔導成果報告〉。南投市:作者。
  9. 內政部,2005,〈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社區治安工作實施計畫〉。臺北市:作者。
  10. 劉怡君、曾敏惠,2012,〈本土防災社區的推動與深化〉,《災害防救電子報》,86 期。2014 年10 月25 日,摘錄自http://ncdr.nat.gov.tw/Ebook_Content.aspx?ID=143
  11. 蔡菁芳、林倬立、施承毅、李冠霓、詹桂綺,2001,〈參與式社區防救災學習推展:以臺北市文山區明興社區為例〉。未出版之實習課成果報告書。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1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4,〈土石流自主防災示範社區建立及推動成果報告〉。南投市:作者。
  13. 蘇之涵,2011,〈社區防避災企畫三:在地化的社區防避災〉,《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28 期。2014 年10 月25 日,摘錄自http://enews.url.com.tw/morakcesroc/63173
  14. Abarquez, I.,Murshed, Z.(2004).Community-bas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Field practitioners' handbook.Klong Luang, Thailand:Asian Disaster Preparedness Center.
  15. ARUP(2011).Key determinants of a successful CBDRR program: Community base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study.Geneva, Switzerland: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
  16. Burby, R.(Ed.)(1998).Cooperating with nature: Confronting natural hazards with land-use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Washington, DC:Joseph Henry Press.
  17. Kafle, S. K.(2010).,未出版
  18. Kafle, S. K.,Murshed, Z.(2006).Community-bas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for local authorities: Participant's workbook.Pathumthani, Thailand:Asian Disaster Preparedness Center.
  19. Mileti, D. S.(1999).Disaster by design: A reassessment of natural hazards in the United States.Washington, DC:Joseph Henry Press.
  20. Twigg, J.(2007).Characteristics of a disaster-resilient community: A guidance note.London:United Kingdom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FI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Interagency Coordination Group.
  21. UNISDR(2005).Hyogo framework for action 2005-2015: Building the resilience of nations and communities to disasters.Geneva, Switzerland:UNISDR.
  22. 王仕圖、趙善如、許慧麗(2011)。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在災後社區重建互動關係之探究:以屏東縣政府之莫拉克風災社區參與重建計畫為例。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1(2),59-94。
  23. 朱柔若譯、Herzog, Thomas(199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臺北市:揚智文化。
  2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8)。土石流防災歷年成果專輯。南投市:作者。
  25. 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2007)。災害防救深耕5 年中程計畫。新北市:作者。
  26. 吳杰穎、康良宇(2007)。社區防災推動之探討:以「社區防救災總體營造計畫」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6,213-231。
  27. 周克任(2010)。社區避災:極端氣候汛期下的遷徙機制。第六屆屏東研究研討會,屏東縣:
  28. 周桂田、黃維明(2010)。風災治理與災難治理─從八八水災反思災難防救的典範移轉。2010年發展研究年會,臺北市:
  29. 邱建國、周瑞生、林晏妃、王士鳴、林群期、高凡傑(2010)。臺北市社區防災之規劃與推動。99 年度臺北市災害防救深耕計畫研討會,臺北市:
  30. 洪鴻智(2001)。建立抗災社區與災害風險管理。立法院院聞,29(10),106-121。
  31. 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32. 郭俊欽、莊翰華、康良宇(2007)。土石流災區之防災教育初探。環境與世界,15,99-128。
  33. 陳可慧、曾敏惠、劉怡君、陳亮全(2010)。地方政府推動防災社區之初探:以桃園縣政府「防災社區倍增專案」為例。2010 年全國災害危機處理學術研討會,臺南市:
  34. 陳亮全、施邦築、陳可慧、劉怡君(2008)。防災社區推動機制與成效之探討。2008 年全國災害危機處理學術研討會,臺南市:
  35. 陳亮全、劉怡君、陳海立(2006)。防災社區指導手冊。新北市: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
  36. 陳亮全、劉怡君、陳海立(2004)。臺灣近年社區防災的推動成果。2004 亞洲消防首長協會第23屆年會,新北市:
  37. 葉立誠編、葉至誠編(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
  38. 詹桂綺(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39. 廖俊松、張文昌(2007)。南投縣社區防災之經驗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17,265-280。
  40. 劉怡君、曾敏惠(2011)。非政府組織參與社區層級災害防救工作之初探。2011 臺灣災害管理研討會,臺北市:
  41. 蔡秀美(2014)。二二八事件期間消防隊員的角色。臺灣史研究,21(3),65-108。
  42. 鄧子正(2004)。推動國內社區防災教育之探討(一)。消防月刊,2 月,14-21。
  43. 鄧子正(2004)。推動國內社區防災教育之探討(二)。消防月刊,3 月,14-22。
被引用次数
  1. 曾敏惠,吳杰穎(2020)。風險溝通模式提升社區災害韌性之探究:以水患自主防災社區計畫為例。都市與計劃,47(1),3-26。
  2. 曾敏惠、吳杰穎(2017)。水患自主防災社區風險溝通模式之探究。災害防救科技與管理學刊,6(1),1-22。
  3. 鄧傳忠,曾敏惠,陳宏宇,吳郁玶(2021)。社區災害韌性的探討:以莫拉克颱風災區重建為例。地理學報,99,1-31。
  4. 柯昭男,林貝珊,王駿逸(2023)。社區防災計畫對居民災害識覺與行為之影響。危機管理學刊,20(2),49-56。
  5. 蘇昭郎,謝龍生,陳亮全,陳宏宇,林李耀,蘇昭郎,謝龍生,陳亮全,陳宏宇,林李耀(2022)。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之設立及其研發的落實應用。災害防救科技與管理學刊,11(2),29-58。
  6. 涂建翊,林貝珊,宋郁玲(2018)。以社會脆弱性與韌性建構脆弱性單元的可能性分析臺灣中部地區強降雨災害為例。地理學報,89,1-42。
  7. 張鎧如(2019)。理論與實務之間的交流:回應《從實務經驗與〈初探我國地方政府從事災害防救組織協力之動機:理論與實務的比較〉一文進行對話》。公共行政學報,57,127-135。
  8. 張鎧如(2021)。地方公所推動社區自主防災之角色與限制:知識中介理論觀點。公共行政學報,60,1-45。
  9. 張鎧如,林鼎翔(2022)。社區志工聯絡誰?從社區志工觀點探究自主防災社區關鍵行動者之災害防救知識中介功能與網絡。中國行政評論,28(3),1-31。
  10. (2023)。防災社區民眾持續參與特性研究。災害防救科技與管理學刊,12(2),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