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國:觀念類型之認同形成與重構現象

并列篇名

Zhongguo: The Formation and Remodeling of Different Types of Identity

DOI

10.29425/JHIEA.201112_(1).0010

作者

邱偉雲(Wei-Yun Chiu)

关键词

中國 ; 認同 ; 觀念 ; 天下觀 ; 萬國觀 ; zhongguo ; identity ; idea ; the idea of the world ; the idea of nation

期刊名称

東亞觀念史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期(2011 / 12 / 01)

页次

301 - 32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乃立基於王爾敏先生對於先秦「中國」觀念之研究,再從二十四史來進行「中國」觀念之探索,冀能藉此形構出傳統中國對於「中國」這一自我指稱詞的認知內涵有哪些,以作為往後研究近現代「中國」認同觀念發展之基礎。本文研究範圍包括了二十四史中以「中國」此一關鍵詞為核心之史料,旁及與中國認同相關之研究。本文之研究方法乃是從二十四史中的「中國」用例分析,來展示傳統「中國」觀念類型之認同形成與重構現象。本文從二十四史中,歸納出「中國」觀念類型之認同形成可分為:文化中心的天下觀中國認同、地理中心的空間觀中國認同、政治中心的天下觀中國認同及萬國空間的中國認同等。「中國」觀念從先秦以降至清代,具有幾次的重構現象,而這重構現象背後都具有其深層意義,本文以「中國與外族彼此代擬之中國認同」、「由『非中國』轉為『中國』的認同轉移」以及「空間疆界到空間主體的具體化認同」三者為論,說明「中國」觀念在二十四史中的重構意義。透過對歷代中國觀念類型的描繪與建構,實有助於觀察清代至近現代之際,當「中國」再次經歷由「封建帝制」到「民主共和」之政治世界觀轉移時,「中國」觀念又會有何種重構現象,這即是下一個有待處理的議題,因此本文即是建立於在欲梳理出近現代「中國」認同觀念形成之命題下所進行的研究先導,企圖以傳統「中國」觀念類型結構為基礎,以比較觀照出近現代「中國」觀念類型的特出之處與變化情形,此即為本文之研究前景所在。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based on Wang Ermin's seminal study on the pre-Qin concept of zhongguo (China), explores the evolvement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idea zhongguo in the Twenty-Four Histories. Four types of identity 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can be distinguished, namely the view of China as the cultural center of the world, a spatial understanding as the geographic center, as the political center of the world, and an international concept of China apply to the wanguo. Since pre-Qing times there have been three crucial instances of remodeling of zhongguo which are deeply imbued with meaning: first, the writing of ”orthodox history” on behalf of states peripheral to China and their subsequent identification as Chinese despite cultural discrepancies in comparison to the central China; second,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of ”non-Chinese” to ”Chinese;” and third, the materialization of Chinese identity from spatial boundary to central identi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孔安國(傳),孔穎達(正義)(1955).重栞宋本尚書注疏附挍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2. 毛公(傳),鄭元(箋),孔穎達(正義)(1955).重栞宋本毛詩注疏附挍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3. 王爾敏(2003)。「中國」名稱溯源及其近代詮釋。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
  4. 司馬遷,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1981).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
  5. 宋濂(1981).新校本元史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
  6. 彼得.柏格, Peter L.,蕭羨一(譯)(2003).神聖的帷幕.宗教與世界建構.臺北:商周出版社.
  7. 房玄齡(1980).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
  8. 金觀濤,劉青峰(2008).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9. 班固,顏師古(注)(1986).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
  10. 張廷玉(1980).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
  11. 脫脫(1980).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
  12. 許慎著,徐鉉等奉敕校定:《說文解字》,《四部叢刊初編》中第 66-69冊。景日本岩崎氏靜嘉堂藏北宋刊本。
  13. 陳壽,裴松之(注)(1981).新校本三國志注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14. 中國近代思想史專業數據庫(1830-1930),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開發,劉青峰主編。
  15. 歐陽修,宋祈(1981).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16. 鄭元(注),賈公彥(疏)(1955).重栞宋本周禮注疏附挍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17. 薛居正(1981).新校本舊五代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