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意識:從「學術」到「政治」場域的概念挪用(1890-1940)

并列篇名

From "Academic" to "Politic": The Appropri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nsciousness (1890-1940)

DOI

10.29425/JHIEA.201206_(2).0005

作者

韓承樺(Cheng-Hua Han)

关键词

意識 ; 新名詞 ; 關鍵詞 ; 心理學 ; 挪用 ; consciousness ; newly coined word ; keyword ; psychology ; appropriation

期刊名称

東亞觀念史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期(2012 / 06 / 01)

页次

129 - 17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末中國所面對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其變化力道之強,範圍之深廣,直入日常生活的語言、辭彙兩層面。大量湧現的「新名詞」,帶著紛亂雜陳的「新概念」,湧入中國社會。新式名詞和概念在近代中國被創制的歷史過程,多仰賴知識分子的翻譯,特別是透過日本來譯介日製新名詞這條路徑為主。各色各樣之新名詞,在中國近現代的歷史舞台上,展演其豐富多樣的知識概念,並於其後轉為日常生活的「關鍵詞」,持續影響現代中國的語言、思想世界。本文以「意識」一詞為考察對象,分從三條脈絡:近代時期的翻譯活動、西方心理學的知識洗禮、對抗氛圍下的概念挪用,從歷史演遷的角度,描寫「意識」從一「新名詞」轉成「關鍵詞」的歷史過程。

英文摘要

The emerging of many newly coined words with a great diversity of new concepts were imported into China with tremendous cultural effect. These newly coined words and concepts were mostly translated by the intellectuals. Especially, they translated many new terms invented by the Japanese. The variety of new terms came up during Late Imperial China with a plentiful of knowledge and ideas. Each one of these newly coined words would turn into a keyword in the Modern China, continuing making influence on chinese world of language and though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newly coined word ”consciousness,” which became a keyword of Modern China. I will depict this historical pictur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translating activities during modern period; the western psychology; the appropriation of the concept among much kinds of hostile atmosphe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張寧(2011)。腦為一身之主:從「艾羅補腦汁」看近代中國身體觀的變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4
    連結:
  2. 《北齊書‧列傳第二十三》,查自「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全文資料庫計畫建置,網址:http://hanchi.ihp.sinica.edu.tw/,檢索日期:2012 年2 月19 日。http://hanchi.ihp.sinica.edu.tw/
  3. 〈紹興近事:無意識〉,《紹興白話報》第94 期,出版年月不詳。
  4. 《北齊書‧文宣帝紀第四》,查自「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全文資料庫計畫建置,網址:http://hanchi. ihp.sinica.edu.tw/,檢索日期:2012 年2 月19 日。http://hanchi.ihp.sinica.edu.tw/
  5. (1840)。大成老舊刊全文數據庫(1840-1949),網址:http://www.dachendata.com/,檢索日期:2012 年2 月11 日。http://www.dachendata.com/
  6. 〈圖書季刊〉,《圖書季刊》第2 卷第3 期,1940 年。
  7. 〈書評:波格達諾夫的社會意識學和社會主義社會學〉,《新文藝》第1 卷第3 期,1929 年。
  8. 〈新釋名一〉,《新民叢報》第50 號,1904 年。
  9. CBETA(Chinese Electronic Tripitaka Collection)「電子佛典集成」(光碟版)。
  10. 〈新書介紹〉,《少年中國》第2 卷第7 號,1921 年。
  11. Colman, Andrew M.(2001).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Giddings, Franklin Henry.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An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a of Association and of Soci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London: Macmillan & Co., Ltd, 1909.
  13. Hemeling, K.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the Standard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and Handbook for Translators, including Scientific, Technical, Modern, and Documentary Terms.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916.
  14. Lackner, Michael(2001).Iwo Amelung and Joachin Kurtz eds. New Terms for New Ideas: Western Knowledge and Lexic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Boston:Brill.
  15. Sako, Teruhito(ed.),Steinmetz, Suzanne, K.(ed.)(2007).Japanese Family and Society: Words from Tongo Takebe, A Meiji Era Sociologist.New York:The Haworth Press.
  16. Shapiro, Hugh(2003).How different are western and chinese medicine? The case of nerves.Medicine Across Cultures: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Medicine in non-Western Cultures,Boston:
  17. Hugh Shapiro, “Interpreting the Idea of Nerves in Nineteenth-Centry China”,網址: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ashm/lectures/Shapiro-ft.pdf,檢索日期:2012 年5 月4 日。
  18. Sun, Lung-Kee(1992).Social Psychology in the Late Qing Period.Modern China,18(3)
  19. 丁福保(編)(1984).佛學大辭典.臺北:天華出版社.
  20. 井上圓了,蔡元培(譯)(1967).妖怪學講義.臺北:文星書店.
  21. 內明:〈心理學綱要〉,《新民叢報》第37 號,1903 年。
  22. 方元造:〈書評:波格達諾夫底「社會意識學」〉,《北新》第3 卷第15期,1929 年。
  23. 王力(1958).漢語史稿(增訂本).北京:科學出版社.
  24. 王充,蕭登福(校注),國立編譯館(編)(2000).新編論衡.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
  25. 王汎森(2003).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6. 左古輝人(2000)。初期の建部遯吾における儒学と社会学。社會學評論,51(1)
  27. 永田廣志著,田知譯:〈意識形態的發展法則〉,《民心月刊》第1 卷第1 期,1936 年。
  28. 石川楨浩,袁廣泉(譯)(2006).中國共產黨成立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9. 光益:〈人格論〉,《新民叢報》第4 年第23 號,1907 年。
  30. 朱光潛:〈福魯德的隱意識說與心理分析〉,《東方雜誌》第18 卷第14號,1921 年。
  31. 朱自清:〈心理學的範圍〉,《新潮》第2 卷第3 號,1920 年。
  32. 朱鏡我:〈意識形態論〉,《文藝講座》第1 期,1930 年。
  33. 西田幾多郎著,馮意空譯:〈何謂意識?〉,《哲學評論》第2 卷第24期,1929 年。
  34. 何思源:〈社會學中的科學方法〉,《新潮》第2 卷第4 號,1920 年。
  35. 余家菊:〈心理研究備忘錄〉,《少年中國》第4 卷第2 期,1923 年。
  36. 吳良坷:〈什麼是無產階級意識〉,《中國青年》第2 卷第11 期,1930 年。
  37. 李長之:〈說意識〉,《宇宙風》第16 期,1936 年。
  38. 李博, Wolfgang,趙倩(譯),王草(譯),葛平竹(譯)(2003).漢語中的馬克思主義術語的起源與作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9. 李運博(2006)。中日近代詞彙的交流 ─梁啟超的作用與影響(日文版)。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40. 杜正勝(2006).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書局.
  41. 沈志遠:〈意識抗戰與爭取勝利〉,《理論與現實》第1 卷第2 期,1939 年。
  42. 沈國威(2010).近代中日詞彙交流研究:漢字新詞的創制、容受與共享.北京:中華書局.
  43. 沈國威(2007)。中國近代科技術語辭典(1858-1949)。或問,13
  44. 沈國威(編)(2011).新爾雅:附解題‧索引.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45. 沈鐘:〈民族意識論〉,《青春旬刊》第1 卷第3 期,1932 年。
  46. 沈鐘:〈民族意識論(續)〉,《青春旬刊》第1 卷第6 期,1932 年。
  47. 沈鐘:〈民族意識論(續)〉,《青春旬刊》第1 卷第4 期,1932 年。
  48. 汪敬熙:〈思想是什麼?〉,《新潮》第1 卷第4 號,1919 年。
  49. 汪敬熙:〈行為主義的心理學〉,《新潮》第3 卷第2 號,1922 年。
  50. 汪榮寶、葉瀾編纂:《新爾雅》,上海:文明書局,1904 年。
  51. 邢福義(編)(1990).文化語言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52. 周太玄:〈從意識清明到生活革新〉,《周報》第1 卷第1 期,1937 年。
  53. 周沫華:〈民族意識的訓練〉,《公教學校》第2 卷第3 期,1936 年。
  54. 岸本能武太著,章太炎譯:《社會學》,上海:廣智書局,1902 年。
  55. 東洋大學井上圓了紀念學術センター編、井上圓了(1999)。井上圓了‧妖怪學全集。東京:柏書房株式會社。
  56. 竺摩法師(鑑定),陳義孝居士(編)(1999).佛學常見詞彙.臺北:福智之聲出版社.
  57. 哈雷:〈階級鬥爭和階級意識〉,《共進》第60 期,1924 年。
  58. 建部遯吾:《普通社會學:社會學序說》,東京:金港堂,1904 年,卷一。
  59. 查謙:〈新唯實主義的認識論〉,《少年中國》第1 卷第11 期,1920 年。
  60. 胡延峰(2009).留學生與中國心理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61. 孫江(編)(2008).新史學‧第二卷:概念‧文本‧方法.北京:中華書局.
  62. 勒龐 (Le Bon, Gustave) 著,馮承鈞譯:《政治心理》,上海:商務出版社,1933 年。
  63. 張崧年:〈近代心理學〉,《新青年》第7 卷第3 期,1920 年。
  64. 張灝(1999).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的分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65. 梁啟超(1959).新民說.臺北:中華書局.
  66. 梁啟超(1978).新民說.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67. 梁啟超:〈近世文明初祖兩大家之學說〉,《飲冰室文集》,上海:中華書局,1936 年,集十三。
  68. 梁啓勳:〈國民心理學與教育之關係〉,《新民叢報》第25 號,1903 年。
  69. 紹力子:〈國民意識的進步〉,《周報》第1 卷第1 期,1937 年。
  70. 許逢熙:〈潛藏意識〉,《復旦理工期刊專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委員會,1931 年。
  71. 陳大齊:〈闢「靈學」〉,《新青年》第4 卷第5 期,1918 年。
  72. 陳平原(編),米列娜(編)(2007).近代中國的百科辭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3. 陳寅恪(2001).陳寅恪集書信集.北京:三聯書店.
  74. 陳學恂(編)(1986).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75. 揚揚:〈團體意識及其作用〉,《眾力》第1 卷第5 期,1936 年。
  76. 湯祖武:〈心理學剖解圖說〉,《新民叢報》第4 年第10 號,1906 年。
  77. 馮友蘭:〈心力〉,《新潮》第3 卷第2 號,1922 年。
  78. 馮天瑜(2004).新語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動與近代漢字術語生成.北京:中華書局.
  79. 黃閑道:〈民族意識的展開與衝進(續)〉,《南方雜誌》第2 卷第4期,1933 年。
  80. 黃閑道:〈民族意識的展開與衝進〉,《南方雜誌》第2 卷第3 期,1933 年。
  81. 黃興濤(編)(2009).新史學‧第三卷:文化史研究的再出發.北京:中華書局.
  82. 聖嚴法師(2010).心的經典─心經新釋.臺北:法鼓文化.
  83. 雷蒙‧威廉士, Raymond,劉建基(譯)(2003).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修訂版).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84. 雷鮑 (Theéodule-Armand Ribot) 原著,余家菊譯:〈心理研究法〉,《少年中國》第4 卷第8 期,1923 年。
  85. 熊月之(1994).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6. 臧玉洤:〈侯爾特的意識學說〉,《東方雜誌》第24 卷第14 號,1927 年。
  87. 劉禾 , Lydia H.,宋偉傑(譯)(2002).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三聯書店.
  88. 劉國鈞:〈動的心理學〉,《少年中國》第3 卷第6 期,1922 年。
  89. 劉劍橫:〈意識的營壘與革命的智識分子〉,《泰東月刊》第2 卷第7期,1929 年。
  90. 潘菽:〈「意識」的研究(續)〉,《教育雜誌》第23 卷第4 號,1931 年。
  91. 潘菽:〈「意識」的研究〉,《教育雜誌》第23 卷第3 號,1931 年。
  92. 穆勒, John Stuart,嚴復(譯(1998).穆勒名學.臺北:辜公亮文教基金會.
  93. 蕭範:〈小辭典:意識形態〉,《學習》第2 卷第7 期,1940 年。
  94. 謝循初:〈論國家主義〉,《少年中國》第4 卷第11 期,1924 年。
  95. 謝循初:〈潛意識與人生〉,《申報:教育與人生週刊》第2 卷第60期,1924 年。
  96. 鍾少華(1996).人類知識的新工具─中日近代百科全書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97. 鍾少華(編)(2000).詞語的知惠─清末百科辭書條目選.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
  98. 韓江洪(2006).嚴復話語系統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99. 蘇甲榮:〈近代心理學在社會問題上之關係〉,《少年中國》第1 卷第10 期,1920 年。
  100. 觀雲:〈養心用心論〉,《新民叢報》第3 年第21 號,190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