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新名詞」到「關鍵詞」專題引言

并列篇名

A Forgotten New Term: "Bolixitiende" in Late Qing China

DOI

10.29425/JHIEA.201206_(2).0003

作者

潘光哲(Kwang-Che Pan)

关键词
期刊名称

東亞觀念史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期(2012 / 06 / 01)

页次

81 - 9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金觀濤(2005)。革命觀念在中國的起源和演變。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3,1-51。
    連結:
  2. 陳建華,張暉(譯)(2011)。世界革命語境中的中國「革命」。東亞觀念史集刊,1,231-260。
    連結:
  3. 黃克武(2008)。新名詞之戰:清末嚴復譯語與和製漢語的競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2,1-42。
    連結:
  4. 潘光哲(2011)。美國傳教士與西方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在晚清中國的發展(1861-1896)。東亞觀念史集刊,1,179-229。
    連結:
  5. 潘光哲(2007)。美國《獨立宣言》在晚清中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7,4。
    連結:
  6. Burke, Peter(ed.)(1992).New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University Park, PA: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7. Dirlik, Arif(2000).Postmodernity's Histories: The Past as Legacy and Project.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8. Durant, Alan(2006).Raymond Williams’s Keywords: Investigating Meanings ‘Offered, Felt for, Tested, Confirmed, Asserted, Qualified, Changed.Critical Quarterly,48(4),1-26.
  9. Geertz, Clifford(1973).“Ideology as a Cultural System,” idem.,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New York: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10. Lackner, Michael,Amelung, Iwo(ed.),Kurtz, Joachim(ed.)(2001).New Terms for New Ideas.Boston:Brill.
  11. Liu, Lydia H.(1995).Translingual Practice: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nslated Modernit— China, 1900-1937.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Skinner, Quentin(2002).Regarding Method, Visions of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 Williams, Raymond(1983).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London:Fontana.
  14. 小堀桂一郎(2010)。日本人の「自由」の歴史─「大宝律令」から「明六雑誌」まで。東京:文藝春秋。
  15. 王汎森(2003).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6. 李細珠(2003).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7. 沈國威(2012)。新名詞與辛亥革命時期之中國─以來自日本的影響為中心。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別冊8,195-206。
  18. 沈國威(2007)。清末民初中國社會對「新名詞」之反應。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2,112。
  19. 沈國威編(1995)。《新爾雅》とその語彙:研究‧索引‧影印本付。東京:白帝社。
  20. 汪榮寶(編纂),葉瀾(編纂)(1903).新爾雅.臺北:文海出版社.
  21. 波多野太郎(編)(1995).中國語文資料彙刊.東京:不二出版.
  22. 威廉士,劉建基(譯)(2003).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23. 柴小梵(1999).梵天廬叢錄.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4. 袁英光,劉寅生(1996).王國維年譜長編(1877-1927).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5. 馬西尼,黃河清(譯)(1997).現代漢語詞匯的形成─十九世紀漢語外來詞研究.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
  26. 馬東玉(1989).張之洞大傳.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27. 陳建華(2000).「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8. 陳學恂(編)(1986).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9. 章清(2011)。「界」的虛與實:略論漢語新詞與晚清社會的演進。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別冊7,55-76。
  30. 黃興濤(2005)。清末民初新名詞新概念的「現代性」問題─兼論「思想現代性」與現代性「社會」概念的中國認同。天津社會科學,2005(4),130。
  31. 黃興濤(2003)。近代中國新名詞的思想史意義發微─兼談對於「一般思想史」之認識。開放時代,2003(4),70-82。
  32. 黃興濤、川尻文彥譯(2005)。清末民初、新名詞‧新概念の「現代性」問題─「思想現代性」と現代性をおびた「社会」概念の中国での受容。現代中國研究,17,83-84。
  33. 詹宏志(編)(1986).戴東原的哲學胡適作品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34. 實藤惠秀,譚汝謙(譯),林啟彥(譯)(1982).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35. 趙裴雲(編)(1983).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6. 劉禾,宋偉杰(譯)(2002).跨語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
  37. 潘光哲(2005)。想像「現代化」:一九三○年代中國思想界的一個解剖。新史學,16(1),85-124。
  38. 潘光哲(2011)。晚清中國士人與西方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的創造與轉化─以蔣敦復與王韜為中心。新史學,22(3),113-159。
  39. 潘光哲(2000)。晚清士人對英國政治制度的認識(1830-1856)。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7,150。
  40. 潘光哲(2008)。晚清中國「政黨」的知識系譜:思想脈絡的考察(1856-1895)。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8,241-279。
  41. 瞿兌之(1998).杶廬所聞錄‧故都聞見錄.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42. 沢田瑞穂(1996)。沢田瑞穂宋明清小說叢考。東京:研文出版。
被引用次数
  1. Pan, Tsung-yi(2014).Between "May Fourth" and "June Fourth": "April Fifth" as a Forgotten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at Tiananmen Square and Its Political Use.東亞觀念史集刊,7,107-203.
  2. 陳建守(2014)。近代中國概念詞彙之研究與展望:以「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為例。東亞觀念史集刊,6,195-251。
  3. 方維規(2013)。觀念史.概念史.關鍵詞專題引言。東亞觀念史集刊,4,9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