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章太炎國故論說中的歷史民族

并列篇名

The Historical Nation in Zhang Taiyan's Argumentations of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DOI

10.29425/JHIEA.201212_(3).0005

作者

王風(Feng Wang)

关键词

章太炎 ; 語言文字 ; 小學 ; 《新方言》 ; 假借 ; 轉注 ; 《文始》 ; 《齊物論釋》 ; 萬國新語 ; Zhang Taiyan (章太炎) ; Chinese language and Sinograms ; xiaoxue (小學) ; xinfangyan (《新方言》) ; jiajie (假借) ; zhuanzhu (轉注) ; wenshi (《文始》) ; qiwulunshi (《齊物論》) ; Esperanto

期刊名称

東亞觀念史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3期(2012 / 12 / 01)

页次

167 - 22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晚清時期進入革命陣營的章太炎(1869-1936),經常分梳他所持的並非「革命」,而是「光復」的理念,其理由與其說是政治的,不如說是文化的。作為一位大學者,他投入巨大的精力從事「講學」,也是這個觀念的延伸,在於恢復「衣冠文物」,維繫「歷史民族」的文化命脈。章太炎的學術體系非常龐大,而漢語言文字是他的首要關注。在他看來,語言文字反映的是文化的盛衰。千年以來,漢語言文字都在衰落之中,而當下又面臨著與西方文化交流的問題。作為解決方案,他致力於方言的考察,並與死文字相對照,希望以此增加文字量。同時基於歷史的理由,提出獨特的漢語通用語的方案。這是為了完滿解決「文言合一」與「統一民言」的現實課題。同時,章太炎試圖為漢語言文字系統提供完整的理論,以維護其地位。這方面的工作集中在對「假借」和「轉注」的探討,十年之間不斷修改自己的看法,終於得出完美的解釋。在此基礎上,他寫作《文始》,為全體漢字建立體系。章太炎的「文學」觀是他的語言文字之學的延伸,本質上是基於漢字的特點,討論如何正確地運字成文的問題。而當時漢語拼音化的思潮,尤其是採用世界語的主張,都在於取消漢字,這是他的觀念死敵。基於「不齊而齊」的文化觀,他為漢字進行不遺餘力的辯護,認為「萬國新語」這種「齊其不齊」的思路正是文明霸權的產物。民族所可以立基的理由,來自於「言文歷史」的認同,他所有的關懷和工作都是服務於此。

英文摘要

Zhang Taiyan (章太炎, 1869-1936), who joined in the Late-Qing revolutionary camp, often declared that what he upheld was not ”revolution” but ”guangfu” (光復), the motive of which was rather cultural than political. As a great scholar, he invested an amount of energy in his prelection as the extension of this idea to restore the prosperous civilization and to sustain the artery of the culture. Zhang Taiyan's academic structure is extremely extensive, but with the primary concern on Chinese language and Sinogram, which, from his perspective, reflected the wax and wane of the culture. Since thousands of years ago, Chinese language and Sinograms had been in decline, facing the problem of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estern cul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solution, he devoted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ialects as contrast to the dead Sinograms, hoping to increase the total of Sinograms. At the same time, he brought up the unique project of Chinese lingua franca based on historical accounts in order to find a perfect solution to the practical issue of matching the writing with the speaking system and the unification of populace languages. Meanwhile, Zhang Taiyan attempted to provide a complete theory for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Sinogram system to maintain its position, focusing on the incessant ten-year exploration of Zhuanzhu (轉注) and Jiajie (假借) to have reached the perfect explanation. On this basis, he composed ”Wenshi” (《文始》) to build up the system of whole Sinograms. Zhang Taiyan's concept of ”wenxue” (文學) is the extension of his stud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Sinograms, the essence of which is to explore how to put Sinograms together to form a sentence according to which features. The contemporary trend of alphabetiz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especially the notion to apply Esperanto, was his ideological foe in proscribing Sinograms. From the cultural viewpoint ”to see the equal in the unequal” (不齊而齊), he spared no effort to defend the Sinograms, for he viewed the train of thought ”to equalize the unequal” (齊其不齊) hidden in Esperanto as the product of cultural hegemony. The reason that the nation could lay its foundation was build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language and history, which was all his works and his care serv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太炎:〈演說錄〉,《民報》第6 號,1906 年7 月25 日。
  2. 太炎:〈中華民國解〉,《民報》第15 號,1907 年7 月5 日。
  3. 章炳麟:《國故論衡》,上海:上海大共和日報館,1912 年。
  4. 章絳:〈論語言文字之學〉,《國粹學報》第24、25 期,1907 年1 月4 日、2 月2 日。
  5. 無署名:〈國故論衡廣告〉,見1910 年《教育今語雜誌》各期。
  6. 章太炎:〈與孫詒讓〉,《制言》第30 期,1936 年12 月1 日。
  7. 章炳麟:〈章太炎癸卯□中漫筆〉,《國粹學報》第8 期,1905 年9 月18 日。
  8. 太炎:〈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民報》第21 號,1908 年6 月10 日。
  9. 民意:〈紀七月十五日歡迎章炳麟枚叔先生事〉,《民報》第6 號,1906 年7 月25 日。
  10. 西狩:〈致□□二子書(癸卯四月)〉,《復報》第5 期,1906 年10月12 日。
  11. 黃季剛:〈太炎先生行事記〉,《神州叢報》第1 卷第1 冊,1913 年8月1 日。
  12. 章炳麟:《國學講習會略說》,東京:秀光社,1906 年。
  13. 太炎:〈規新世紀〉,《民報》第24 號,1908 年10 月10 日。
  14. 章絳:〈諸子學略說〉,《國粹學報》第20、21 期,1906 年9 月8日、10 月7 日。
  15. 章太炎:〈題所撰初印本《新方言》予黃侃〉,《雅言》第6 期,「章太炎文錄(續)」,1914 年3 月10 日。
  16. 朱希祖:〈本師章太炎先生口授少年事蹟筆記〉,《制言》第25 期,「太炎先生紀念專號」,1936 年9 月16 日。
  17. 獨角:〈社說〉,《教育今語雜誌》第1 冊,1910 年3 月10 日。
  18. 龔翼星:《光復軍志》,1918 年8 月天津華新印刷局。
  19. 國學講習會發起人:〈國學講習會序〉,《民報》第7 號,1906 年9 月5 日。
  20. 獨角:〈論文字的通借〉,《教育今語雜誌》第4 冊,1910 年6 月6 日。
  21. 段玉裁:〈說文解字敘注〉,《說文解字注》,〔清〕嘉慶二十年(1815)經韻樓刻本。
  22. 孫文:〈發刊詞〉,《民報》第1 號,1905 年11 月26 日。
  23. 章絳:〈文學論略〉,《國粹學報》第21、22、23 期,1906 年10 月7 日、11 月6 日、12 月5 日。
  24. 民意:〈紀十二月二日本報紀元節慶祝大會事及演說辭〉,《民報》第10 號,1906 年12 月20 日。
  25. 無署名:〈新方言定本〉,《國粹學報》第56 期,1909 年8 月5 日。
  26. 太炎:〈漢字統一會之荒陋〉,《民報》第17 號,1907 年10 月25 日。
  27. 傅斯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創刊號,1928 年10 月,頁4。
  28. 絳:〈通訊〉,《國粹學報》第59 期,1909 年11 月2 日。
  29. 無署名:〈博徵海內方言告白〉,《民報》第17 號以後各期。
  30. 劉子駿之紹述者:〈某君與某書〉之二,《國粹學報》第24 期,1907年1 月4 日。
  31. 燃料:〈書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後〉,《新世紀》第57 號,1908 年7月25 日。
  32. 上海人民出版社編(1985)。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3. 上海人民出版社編(1999)。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4. 上海人民出版社編(1984)。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5. 上海人民出版社編(1984)。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6. 上海人民出版社編(1986)。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7. 木山英雄(2004)。文學復古與文學革命─木山英雄中國現代文學思想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8. 王夫之(1988)。船山全書。湖南:嶽麓書社。
  39. 王夫之(1988)。船山全書。湖南:嶽麓書社。
  40. 何冠彪(1996)。明清人物與著述。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41. 夏曉虹、王風(2006)。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42. 馬勇編(2003)。章太炎書信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43. 曹世鉉(2003)。清末民初無政府派的文化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4. 章太炎(1986)。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譜。上海:上海書店。
  45. 章太炎、虞雲國校點(2011)。菿漢三言。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46. 章炳麟(1963)。與鍾君論學書。文史,1963(2)
  47. 彭春凌(2008)。以「一返方言」抵抗「漢字統一」與「萬國新語」─章太炎關於語言文字問題的論爭(1906-1911)。近代史研究,2008(2),67-73。
  48. 湯志鈞(1979)。章太炎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49. 湯志鈞編(1977)。章太炎政論選集。北京:中華書局。
  50. 舒蕪編(1981)。中國近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51. 黃侃(1964)。黃侃論學雜著。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
  52. 黃錦樹(2012)。章太炎語言文字之學的知識(精神)系譜。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53. 劉師培、錢玄同編(1997)。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54. 魯迅(1981)。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55. 戴震、湯志鈞校點(1980)。戴震集‧答江慎修先生論小學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6. 羅志田(2001)。清季圍繞萬國新語的思想論爭。近代史研究,2001(4),86-144。
  57. 顧炎武、黃汝成集釋、欒保羣校點、呂宗力校點(2006)。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