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聲音.文體.國體-戰後初期國語運動與臺灣文學(1945-1949)

并列篇名

Voice, Literary Style, Nationality: The National Language Movement in Early Post-War Period and Taiwan Literature (1945-1949)

DOI

10.29425/JHIEA.201212_(3).0006

作者

黃美娥(Mei-E Huang)

关键词

戰後初期 ; 臺灣文學 ; 中國文學 ; 國語運動 ; 文學場域 ; early post-war period ; Taiwan literature ; Chinese literature ; the national language movement ; literary field

期刊名称

東亞觀念史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3期(2012 / 12 / 01)

页次

223 - 27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戰後初期」(1945-1949)實乃臺灣文學史上的關鍵時刻,這是肇因於此一階段既上承日治時代殖民統治,又下啟中國政權重新執政,而隨著政治權力結構的劇烈變化與交接移轉,臺灣文學的內容也必須為之調整、改易,過去的語文存在模式更是遭逢考驗,「臺灣文學」面臨了要轉變成為「中國文學」的樞紐期。針對上述現象,本文在此特別留心戰後初期國語運動與臺灣文學的關係性,尤其是在「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的語文更迭之際,有關「國語」的學習與書寫,更成為臺灣文學與中國文學兩造進行「嫁接」的重要基點。於是,當如火如荼的國語運動風潮展開之後,隨著國語運動的普及性、強制性,語言改革成為公共話題,文學領域遂同受薰陶,對於臺人而言,舉凡「國音」的養成、「國文」的書寫、「文法」的熟悉、言文一致的要求,便會從日常語言漫衍到文學語言,強力促使臺灣文學產生與時俱進的質變,至此,由日治時期到戰後階段,因為國語運動對於臺灣文學所曾引起的「聲音.文體.國體」三方面的交互作用,便出現了從「日文」到「中文」,從「漢文」到「國文」,從「文言」到「白話」,經由國家強力動員而定於一尊的「國語」所陸續引爆出的文字讀音、文體書寫、文學秩序、文學本體的丕變,促使戰後臺灣文學進入一種迥異於日治時期的新狀態。對此,本文在展開實際論述時,文中首先剖析戰後初期的臺灣國語運動相關運作與各式反應情形,以及魏建功、齊鐵恨有關國語學習方法論的特點;其次則就臺灣文學遇上國語運動之後的紛紜現象加以釐析,並指出日治以來島內出身不同語文系統作家與省外來臺作家之間的非均質反應,最終進以闡述戰後初期臺灣文學因為國語運動所造成的文學場域複雜變遷樣態。

英文摘要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is the key moment of Taiwan literature. It was a period that the Chinese replaced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With the changing of political structure, Taiwan literature writers had to revise their writing. In that case, ”Taiwan literature” actually faced a key period that becoming into ”China literature.” In response to these phenomena, this article notic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 language movement and Taiwan literature. The alteration of ”Uprooting Japan and implanting China” phenomenon, was the point of Taiwan literature became Chinese literature. After the national language movement began, the language reformation became public issue with its popularity and mandatory. For Taiwanese, it contented the ”speaking national accent,” ”writing Chinese,” ”studying grammars,” which passed the limit of daily language, went into the area of literary language. From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Japanese” became ”Chinese,” ”Han-wen” became ”Guo-wen” (national language), and there was interworked in ”voice, literary style and nationality.” Along with the national language movement, the changing of pronouncing and writing had led the changes of literature order and literature itself, and had made Taiwan literature went into a new stage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is article first described the operation and reaction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movement, and the feature of the mandarin-learning methodology of Wei Jian Gong and Qi Tiehen. Then analyzed what was happened when Taiwan literature met the national language movement, and pointed out the different reaction of local and provincial writers. Final, this article interpreted the complicated state of literary field caused by the national language movement in early post-war perio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梅家玲(2010)。戰後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與語文教育─以魏建功與臺灣大學的國語文教育為中心。臺灣文學研究雧刊,7
    連結:
  2. 憲兵第四團諍友報社:《臺胞國語補習課本》,臺北:民報社,1946 年。
  3. 魏建功:〈國語的德行〉,《新生報》第194 號,1946 年5 月6 日。
  4. 魏建功:〈國語的四大涵義〉,《新生報》第223 號,1946 年6 月4 日。
  5. 魏賢坤編:《初級簡易國語作文法》,臺中,泉安行,1945 年。
  6. 何容:〈「從臺灣話學習國語」序言〉,《新生報》第244 號,1946 年6月25 日。
  7. 吳守禮:〈臺灣人語言意識的側面觀〉,《新生報》第209 號,1946 年5 月21 日。
  8. 柯遜添編:《注音符號講義》,臺北:華明印書公司,1946 年。
  9. 臺灣文化協進會:〈臺灣文化協進會章程〉,《臺灣文化》第1 卷第1期,1946 年9 月。
  10. 霜香:〈旅臺雜感〉,《現代週刊》第1 卷第7、8 期,1946 年2 月16 日。
  11. 魏建功:〈何以要提倡從臺灣話學習國語〉,《新生報》第276 號,1946 年5 月28 日。
  12. 張芳杰:〈論從臺灣話學習國語〉,《新生報》第244 號,1946 年6 月25 日。
  13. 曾今可:〈文藝作品的社會價值─八月二十五日在臺灣文藝社學術講習會講〉,文載《建國月刊》第2 卷第6 期,1948 年9 月1 日。
  14. 何容:〈推行國語和恢復方言〉,《新生報》第251 號,1946 年7 月2 日。
  15. 殷塵:〈錢玄同先生的學術思想〉,《圖書月刊》第1 卷第3 期,1946年10 月。
  16. 蔣培中:〈「時潮」所負的使命〉,《時潮》創刊號,1945 年12 月。
  17. 魏建功:〈「國語運動在臺灣的意義」申解〉,《現代週刊》第1 卷第9期,1946 年2 月28 日。
  1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印:《陳長官治臺一年來言論集》,臺北:臺灣新生報印刷廠,1946 年。
  19. 魏建功:〈臺語即是國語的一種〉,《新生報》第244 號,1946 年6 月25 日。
  20. 王潔宇:〈學國語〉,《新生報》第490 號,1947 年2 月26 日。
  21. 林萍心:〈我們新的任務開始了─給臺灣智識階級〉,《前鋒》第1期,1945 年10 月。
  22. 方師鐸(1965)。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臺北:國語日報社。
  23. 吳仁華(2008)。臺灣光復初期教育轉型研究(1945-1949)。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4. 洪炎秋(1964)。癈人癈話。臺中:中央書局。
  25. 張光正編(2000)。張我軍全集。北京:臺海出版社。
  26. 張博宇編(1974)。臺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7. 許雪姬(1991)。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思與言,29(4)
  28. 陳映真編、曾健民編(1999)。1947-1949 臺灣文學問題論議集。臺北:人間出版社。
  29. 陳萬益編(2006)。龍瑛宗全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30. 曾健民編(2005)。1945:光復新聲─臺灣光復詩文集。臺北:INK 印刻出版公司。
  31. 菅野敦志(2012)。台湾の言語と文字:「国語」‧「方言」‧「文字改革」。東京:勁草書房。
  32. 黃美娥(2008)。戰後初期的臺灣古典詩壇(1945-1949)。二二八事件60 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
  33. 黃英哲(2007)。「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社。
  34. 楊彥杰編(2011)。光復初期臺灣的社會與文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35. 楊富閔(2011)。戰後初期(1945-1949)花蓮地區語文學活動之「中國化」現象:以《東臺日報》為觀察場域。第六屆花蓮文學研討會會議論文,花蓮:
被引用次数
  1. (2015)。戰後臺灣文學典範的建構與挑戰:從魯迅到于右任─兼論新/舊文學地位的消長。臺灣史研究,22(4),12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