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戰前東洋史學之觀念與知識系譜

并列篇名

Ideology and Knowledge Genealogy of Pre-war Touyoushigaku (Japanese Sinology)

DOI

10.29425/JHIEA.201212_(3).0008

作者

邵軒磊(Hsuan-Lei Shao)

关键词

中國研究 ; 日本 ; 知識系譜 ; 東洋史 ; 漢學 ; academic community ; China-studies ; genealogy ; Japan ; knowledge ; Sinology

期刊名称

東亞觀念史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3期(2012 / 12 / 01)

页次

335 - 337+339-36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近代日本對中國研究在方法論上的突破,在於建立「東洋學」,首次以實證方法研究中國,並成為面對當時現實中國主要的知識來源;但另一方面,對於東洋學之特色以及其評價,在學界卻產生數種不同甚至針鋒相對的意見。本文試圖回溯其思想源流並且藉由知識系譜(disciplinary genealogy)的方法,對其學科的誕生與演變重新反思。本文分別討論「儒學到東洋學、東京/京都學派、學科講座建立、國策調查方法」等等子題;發現東洋學在觀念史的意義上,主要的變遷動力為「學科現代化/全球化、學術群體、近代國策需要」。本文並提出東洋學的建立,放在將「中國他者化」的延長線上,有作為「對象物與對照物」兩種他者典範,這兩種典範在戰後分別成立了不同的研究理念(問題意識)系譜,也造成現今學者對此一學科的各種分歧觀點。

英文摘要

The major change of modern China-studies in Japan is the disciplinary establishment of ”Touyougaku (Japanese orientalogy)” as its cognitional methodology. It is the first decipline which adopt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pproach to ”China.” Hence, it became the main source of knowledge of ”real China” in that era. On the other hand, the opinions on Touyougaku's historical value are quite different and even conflicting. This paper declares that we should trace back to the knowledge's origins and study its pedigree (disciplinary genealogy). It focuses on the creation and evolution in 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major driving forces of Touyougaku, which are ”discipline modernization/globalization, academic groups interaction, and policy request.” and analyzing Jugaku (Confucianism) source, Tokyo/Kyoto school, the seminar establishment, and policy survey. It also proposes the Touyougaku makes China as the existence of ”the other”, under which forms the sub-paradigm of ”object” and another sub-paradigm of ”collation.” The two various paradigms develop different theory models in post-war, which cause scholars to maintain different views in Touyougaku.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白永瑞(2005)。東洋史學的誕生與衰退—東亞學術制度的傳播與變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
    連結:
  2. 陳慈玉(2003)。案牘研究與田野調查:日本東洋史学方法之一面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2
    連結:
  3. 陳瑋芬(2001)。自我的客體化與普遍化─近代日本的「東洋」論及隱匿其中的「西洋」與「支那」。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8
    連結:
  4. 白鳥庫吉:〈支那古傳說の研究〉,《東洋時報》第131 期,1909 年8 月。
  5. 飯島忠夫:〈漢代の暦法より見たる左伝の偽作(2)〉,《東洋學報》第2 卷第2 期,1912 年2 月。
  6. 加藤繁:《支那古田制の研究》,東京:有斐閣,1916 年。
  7. 那珂通世:《支那通史》,東京:中央堂,1888 年。
  8. 市村瓚次郎、滝川亀太郎:《支那史》,東京:吉川半七出版社,1888 年。
  9. 青木富太郎:《東洋学の成立とその発展》,東京:螢雪書院,1940 年。
  10. 飯島忠夫:〈漢代の暦法より見たる左伝の偽作(1)〉,《東洋學報》第2 卷第1 期,1912 年1 月。
  11. 市村瓚次郎編:《東洋史要》,東京:吉川半七出版社,1887 年。
  12. 藤原定:〈中国研究の課題性と大眾の思想〉,《中国研究》第1 期,1947 年7 月。
  13. 桑原隲蔵:《中等東洋史》,東京:大日本図書,1898 年。
  14. 丸山真男(1983)。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出版?。
  15. 山田利明(1999)。中国学の歩み─二十世紀のシノロジー。東京:大修館書店。
  16. 仁井田陞(1971)。我が国における東洋学研究の特色─東洋文化研究所。学術月報,7(8)
  17. 內藤湖南(1971)。內藤湖南全集。東京:筑摩書房。
  18. 戶川芳郎(1990)。漢学‧支那学‧中国研究。中国中日関係史研究会会刊,4
  19. 幼方直吉編、遠山茂樹編、田中正俊編(1966)。歴史像再構成の課題。東京:御茶之水書房。
  20. 末廣昭編(2006)。「帝國」日本の学知:地域研究ととしてのアジア。東京:岩波講座。
  21. 石之瑜(2006)。回到亞洲?─日本認識中國崛起的思想基礎。世界經濟與政治,4
  22. 石之瑜、高國鼎(2001)。作為異己的主權中國─東亞本體論的可能性與可能性的東亞本體論。政治科學論叢,15
  23. 吉川幸次郎編(1976)。東洋学の創始者たち。東京:講談社。
  24. 安藤正士編(1990)。現代中国研究案內。東京:岩波書店。
  25. 安藤彥太郎編(1971)。日本人の中国観。東京:勁草書房。
  26. 佐藤次高、邵軒磊譯、劉晃銘譯(2011)。日本東洋學的成立、發展與東洋文庫。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97
  27. 尾藤正英(1972)。歴史理論回顧と展望。史学雑誌,81(5)
  28. 和田清(1954)。東洋学のために。学術月報,7(7)
  29. 倉石武四郎(2007)。本邦における支那学の発達。東京:汲古書院。
  30. 原覚天(1984)。現代アジア研究成立史論。東京:勁草書房。
  31. 荒松雄編(1971)。岩波講座世界歴史。東京:岩波書店。
  32. 黃俊傑編(2004)。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3. 蔣立峰編(2003)。中日兩國的相互認識。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34. 錢婉約(2006)。從漢學到中國學。北京:中華書局。
  35. 礪波護編、藤井讓治編(2002)。京大東洋学の百年。京都:京都大??術出版會。
被引用次数
  1. 林顯明(2015)。臺灣數位人文研究發展:跨領域學習與研究之芻議。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4,59-79。
  2. 譚家博(2022)。中國風土和人間的多元性:論和辻哲郎的《風土》的中國文化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9(1),1-39。
  3. 吳嘉浤(2022)。「支那認識」與臺灣日本語系文學:以呂赫若《清秋》為例。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8,33-62。
  4. (2023)。江上波夫如何以「騎馬遊牧民族」重構東亞史、日本史、世界史論述。新史學,34(1),15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