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The meaning of the noun "Jizh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indicates to "describing something" or a "self-appellation of recorder." The latter is quite similar to reporters in the press, but it is still much different from what we call the "journalist" nowadays. In this article, I probe into the evolution of various terms and labels for journalists based on the newspapers in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By exam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titles before the appearance of a proper noun "Jizhe," the pre-modern origin and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journalist in China emerges. As late as 1905, the term "Jizhe" spread in some Chinese newspapers such as "Shenbao". At the time, "Jizhe" as a group concerned already more with people’s welfare than conventional politics. In addition, they also began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other journalists, domestic and foreign. It meant that their professional self-awareness was coming into being. Thereafter, the term "Jizhe" completely transformed into an occupation that was no longer "describing something" and "self-appellation of recorder." In the end, "Jizhe" absorbed and incorporated all the meanings of its traditional titles and became a general term for modern journalist.
|
参考文献
|
-
唐志宏(2002)。清末報律的形成與報界反應(1895-1911)。政大史粹,4
連結:
-
〈德國新聞記者游英〉,《申報》,1906 年6 月23 日,第4 版。
-
汪恩至:〈時務報書後〉,《湘報》第99 號,1898 年。
-
〈火山出火〉〔選申報內香港中外新聞〕,《教會新報》第214 期,1872 年。
-
〈開設報館議〉,《強學報》第1 號,1896 年1 月。
-
〈德國新聞記者之勢力〉,《申報》,1908 年3 月26 日,第21 版。
-
〈擴充漢口訪事人〉,《新聞報》,1894 年7 月7 日,第1 版。
-
〈新渡美之國事犯與新出現之新聞記者〉,《大陸報》第6 期,1903 年。
-
金七十論學者來稿:〈周末學術餘議〉,《新民叢報》第6 號,1902 年4 月22 日。
-
〈求息不准〉,《申報》,1894 年5 月21 日,第3 版。
-
〈邸報別于新報論〉,《申報》,1872 年7 月13 日,第1 版。
-
〈揚州府告示〉,《中國教會新報》第1 期,1868 年9 月。
-
〈臺灣近勢〉,《申報》,1874 年7 月3 日,第1 版。
-
〈潮民叛亂〉、〈火藥被竊〉(錄申報),《湘報》第108 號,1898 年。
-
〈議罰煽亂之主筆〉,《大同報》第7 卷第13 期,1907 年。
-
〈印主筆被拘〉,《大同報》第9 卷第24 期,1908 年。
-
〈自任訪員〉,《四川官報》第12 冊,1909 年。
-
〈英又要求〉(採申報),《蜀學報》第2 期,1898 年。
-
〈記橫濱華商會議所開會事〉,《清議報》第24 冊,1899 年8 月16 日。
-
〈採訪新聞啟〉,《申報》,1872 年5 月28 日,第1 版。
-
〈淛報章程一覽〉,《大公報》,1902 年9 月30 日,附張。
-
〈華英案件〉,《上海新報》第337 號,1864 年5 月21 日;第338 號,1864 年5 月24 日。
-
〈粵省創建醫院〉(錄申報),《集成報》第5 期,1897 年6 月14 日。
-
〈英人善待德國新聞記者〉,《申報》第4 版,1906 年7 月3 日。
-
〈記橫濱崇祀孔子聖誕〉,《清議報》第29 冊,1899 年10 月5 日。
-
〈伊藤專使款宴韓國新聞記者〉,《申報》,1905 年11 月30 日,第4 版。
-
〈字林洋行新文紙館特白〉,《上海新報》第45 號,1862 年6 月24 日。
-
〈琉球商人為臺灣生番殺害〉,《申報》,1872 年11 月15 日,第4 版。
-
〈萬國新聞主筆議會〉,《選報》第31 期,1902 年。
-
〈詳紀新聞報館訪事人藉端串詐僧人以致被控事〉,《申報》,1894 年5月19 日,第3 版。
-
〈論今日各國對付中國之大勢〉,《申報》,1905 年3 月10 日,第2 版。
-
〈譯東洋報論欽使來議臺灣逞兇事〉,《申報》,1873 年4 月2 日,第1 版。
-
黃協塤:〈本報最初時代之經過〉,收於申報館編輯:《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申報館,1923 年。
-
黃遵憲:《日本國志》,清光緒十六年廣州富文齋刻本。
-
(1986)。德宗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
〈斥西報戲撰條約之非〉,《清議報》第10 冊,1899 年4 月1 日。
-
〈英報記者游德〉,《申報》,1908 年9 月24 日,第20 版。
-
柴四郎:〈佳人奇遇(續)〉,《清議報》第29 冊,1899 年10 月5 日。
-
〈九江何教友來信〉,《中國教會新報》第1 期,1868 年9 月。
-
〈上海之新報有十種〉,《中國教會新報》第124 期,1871 年。
-
周維楨:〈最近之板垣伯(譯太陽報)〉,《湖北學生界》第2 期,1903年2 月27 日。
-
明夷:〈公民自治篇〉,《新民叢報》第5 號,1902 年4 月8 日。
-
記者:〈辨謬餘談〉,《清議報》第26 冊,1899 年9 月5 日。
-
〈俄國外交官評言〉,《清議報》第1 冊,1898 年12 月23 日。
-
〈臺灣生番殺害官軍〉,《萬國公報》第327 期,1875 年。
-
〈吳門租界〉(二月十八申報),《湘學新報》,第3 期,1897 年。
-
〈近衛公訪晤江督〉,《知新報》第107 冊,1899 年12 月3 日。
-
〈電音彙錄〉,《申報》,1882 年1 月6 日,第1 版。
-
〈誣告德相之主筆被控〉,《大同報》第8 期,1907 年。
-
社員某:〈尺素六千紙〉,《新民叢報》第17 號,1902 年10 月2 日。
-
任公:〈論中國與歐洲國體異同〉,《清議報》第26 冊,1899 年9 月5 日。
-
梁啟超:〈論報館有益於國事〉,《時務報》第1 冊,1896 年8 月22 日。
-
梁啟超:〈橫濱清議報敘例〉,《清議報》第1 冊,1898 年12 月23 日。
-
〈德國新聞記者與議院衝突〉,《申報》,1908 年3 月24 日,第21 版。
-
〈贊成報館記者同盟會之論〉,《申報》,1905 年3 月14 日,第2 版。
-
〈各處臺灣生番信息〉,《教會新報》第293 期,1874 年。
-
〈探事榮名〉,《知新報》第129 冊,1900 年11 月22 日。
-
松本君平講述:《新聞學:歐米新聞事業》,東京:博文館,1899。
-
〈中國臺灣生番前與美國立約條欵〉,《萬國公報》第303 期,1874 年。
-
〈本館條例〉,《申報》,1872 年5 月4 日,第1-2 版。
-
〈德國新聞記者被控得直〉,《申報》,1907 年11 月1 日,第18 版。
-
〈韓報主筆定罪〉,《大同報》第9 卷第20 期,1908 年。
-
〈主筆遭禁〉,《新世紀》第82 期,1909 年。
-
〈甲戌科武鼎甲錄〉(此稿係由《申報》抄錄),《萬國公報》第315期,1874 年。
-
〈牌示照錄〉,《申報》,1894 年5 月28 日,第3 版。
-
〈本館告白〉,《申報》,1876 年4 月14 日,第1 版。
-
〈告白〉,《中國教會新報》第4 期,1868 年11 月。
-
〈論中國改革官制宜分定權限〉,《申報》,1905 年2 月24 日,第2 版。
-
〈論讀報可知其國之強弱〉,《知新報》第101 冊,1899 年10 月5 日。
-
〈四民公會〉,《浙江潮》第5 期,1903 年6 月15 日。
-
〈英報記者游德〉,《申報》,1907 年5 月29 日,第18 版。
-
佗城熱血人:〈時事十大新聞匯記〉,《清議報》第7 冊,1899 年3 月2 日。
-
何香凝:〈敬告我同胞姊妹〉,《江蘇》第4 期,1903 年6 月25 日。
-
〈日本新聞記者大會於東京〉,《申報》,1907 年4 月7 日,第18 版。
-
〈皖省民立學堂當不止是姑就調查所聞錄之記者識滬學會章程乙巳正月第一次改良〉,《申報》,1905 年3 月24 日,第9 版。
-
日本古城貞吉譯:〈論孫逸仙事〉,《時務報》第21 冊,1897 年3 月23 日。
-
〈是汝師錄一〉,《新民叢報》第6 號,1902 年4 月22 日。
-
〈新報記者逝世〉,《申報》,1906 年5 月24 日,第4 版。
-
〈論中國京報異于外國新報〉,《申報》,1873 年7 月18 日,第1 版。
-
記者:〈劉學詢演說辨謬〉,《清議報》第25 冊,1899 年8 月26 日。
-
梁啟超:〈本館第一百冊祝辭並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歷〉,《清議報》第100 冊,1901 年12 月21 日。
-
〈梁卓如孝廉述創辦時務報源委〉,《知新報》第66 冊,1898 年8 月28 日。
-
〈臺灣生番戕殺官軍實信〉,《萬國公報》第329 期,1875 年。
-
〈暹逐主筆〉,《益聞錄》第20 冊,1898 年。
-
〈記者人花烟送命事〉,《申報》,1873 年7 月8 日,第3 版。
-
〈萬國平和同盟說源流考〉,《清議報》第12 冊,1899 年4 月20 日。
-
〈疑悞〉,《申報》,1894 年5 月20 日,第4 版。
-
〈蔣性遂君與本館記者陳擷芬書〉,《女學報》第2 卷第1 期,1902 年。
-
〈時報發刊例〉,《新民叢報》第44、45 合號,1904 年1 月1 日。
-
〈教師公論〉,《清議報》第3 冊,1899 年1 月12 日。
-
社員某:〈尺素五千紙〉,《新民叢報》第11 號,1902 年7 月5 日。
-
〈告海內女子〉,《清議報》第22 冊,1899 年7 月28 日。
-
〈延友赴京以廣申報說〉,《申報》,1875 年3 月9 日,第1-2 版。
-
〈本書院啟〉,《中國教會新報》第4 期,1868 年9 月。
-
〈記上海縣拘提新聞報館訪事人事〉,《申報》,1894 年5 月26 日,第3 版。
-
〈德新聞記者判罪〉,《申報》,1907 年11 月9 日,第18 版。
-
〈申報圖書週刊隨報奉贈法租界會審公廨之收回〉,《申報》,1931 年8月9 日,第31 版。
-
〈索詐逮案〉,《申報》,1894 年5 月29 日,第3 版。
-
〈論漢陽宓大令奏請太后撤簾皇上親政事〉,《知新報》第104 冊,1899 年11 月3 日。
-
佗城熱血人:〈時事十大新聞匯記〉,《清議報》第8 冊,1899 年3 月12 日。
-
〈人狗訊讞〉,《申報》,1872 年5 月4 日,第3 版。
-
〈大日本國事:兵赴臺灣生番各信息〉,《教會新報》第290 期,1874 年。
-
〈中國輪船名〉〔照錄申報〕,《畫圖新報》第2 卷第1 期,1881 年。
-
〈英國主筆條款〉,《萃報》第9 期,1897 年。
-
〈禁報奇聞三則〉,《知新報》第118 冊,1900 年5 月13 日。
-
〈德國君臣歡迎英報記者〉,《申報》,1907 年5 月31 日,第18 版。
-
《上海新報》第338 號,1864 年5 月24 日。第45 號,1862 年6 月24 日。第49 號,1862 年7 月3 日。
-
海上歸來客:〈易公橋辯〉,《中國教會新報》第187 期,1872 年。
-
〈本館告白〉,《申報》,1875 年7 月5 日,第1 版。
-
Ting Hsu, Lee-hsia(1974).Government Control of the Press in Modern China 1900-1949.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Tsai, Jung-Fang(1981).The Predicament of the Comprador Ideologists: He Qi (Ho Kai, 1859-1914) and Hu Liyuan (1847-1916).Modern China,7(2)
-
上海圖書館編(1964)。《上海新報》中的太平天國史料。上海:上海圖書館。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1968)。國民日日報匯編。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
孔祥吉(2000)。晚清政治改革家的困境─陳熾《上清帝萬言書》的發現及其意義。廣東社會科學,2000(2),71-77。
-
戈公振(1955)。中國報學史。北京:三聯書店。
-
方漢奇編(1992)。中國新聞事業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王紅軍(2011)。黃遠生與《時報》。文史知識,12,52-58。
-
王爾敏(1980)。上海中外會防局經營始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1),71-95。
-
王學珍(2008)。清末報律頒布前後的報界反應。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6),90-112。
-
王學珍(1994)。清末報律的制定。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4(1),227-239。
-
王學珍(1995)。清末報律的實施。近代史研究,1995(3),77-91。
-
包天笑(2009)。釧影樓回憶錄。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朱根(2005)。鄭觀應的日報觀論略。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44-46。
-
佐々木隆(1999)。メディアと権力。東京:中央公論社。
-
余家宏編注(1987)。新聞文存。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
-
宋原放編、王有朋輯注、宋原放輯注(2004)。中國出版史料‧古代部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
李斯頤(2007)。清末報律再探─兼評幾種觀點。紀念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三十周年優秀科研成果獎論文集,北京:
-
李開軍(2006)。松本君平《新聞學》一書的漢譯與影響。國際新聞界,2006(1),70-73。
-
李開軍(2007)。「記者」一詞在中國的出現和使用。國際新聞界,2007(1),70-80。
-
沈國威(2012)。新名詞與辛亥革命時期之中國─以來自日本的影湊為中心。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別冊8
-
谷長嶺(1998)。新聞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周光明(2001)。日本步入近代化過程中的政府與新聞媒體之關係。國際新聞界,2001(2)
-
周光明、孫曉萌(2011)。松本君平《新聞學》新探。新聞大學,2011(2)
-
明治文化研究會編輯(1955)。明治文化全集。東京:日本評論社。
-
姜義華編校、張榮華編校(2007)。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胡道靜(1991)。新聞史上的新時代。上海:上海書店。
-
孫振斌(1987)。鄭觀應新聞思想述評。現代傳播,3
-
殷莉(2007)。清末民初新聞出版立法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
-
袁義勤(1990)。上海《時報》。新聞與傳播研究,1990(3)
-
馬躍峰、呂倩娜(2005)。鄭觀應:近代中國第一個提出制定新聞法的人。新聞與傳播研究,2005(4)
-
張靜廬(1991)。中國新聞記者與新聞紙。上海:上海書店。
-
張靜廬輯註(1954)。中國近代出版史料二編。上海:聯出版社。
-
梁啟超(1989)。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
陳絳(1986)。林樂知與《中國教會新報》。歷史研究,1986(4)
-
麥仲華編(1965)。皇朝經世文新編二十二卷。臺北:國風出版社。
-
傅承洲編、白薇編(2006)。文學與新聞傳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
黃天鵬編(1990)。新聞學名論集。上海:上海書店。
-
黃幼聲(1986)。朝審制的緣起─兼談中國法制史上一個被遺忘的人物。求是學刊,1986(5)
-
楊湘鈞(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學士後法學組。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9)。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趙樹貴編、曾麗雅編(1997)。陳熾集。北京:中華書局。
-
鄭大華點校(1994)。新政真詮:何啟、胡禮垣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
鄭逸梅(1983)。書報話舊。上海:學林出版社。
-
鄭觀應(1965)。盛世危言。臺北:學術出版社。
-
鄧紹根(2008)。「記者」一詞在中國的源流演變歷史。新聞與傳播研究,2008(1)
-
顧秉誠修(1966)。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冨塚秀樹(2000)。日本新聞学史における杉村楚人冠。京都精華大学紀要,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