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灣視野下的香港文學

并列篇名

Hong Kong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iwan

DOI

10.29425/JHIEA.201312_(5).0005

作者

陳國球(Kwok-Kou Chan)

关键词

香港 ; 文學 ; 臺灣 ; 選本 ; 期刊 ; Hong Kong ; Literature ; Taiwan ; Anthologies ; Periodicals

期刊名称

東亞觀念史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5期(2013 / 12 / 01)

页次

147 - 17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作為一個集體的概念,「香港文學」進入受眾的視野,有一個緣起的歷程。從「香港文學史」的角度而言,了解「境外」對「香港文學」的品評觀點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因為「流動」與「越界」一直是香港文學的重要特色,有必要從內在與外緣的諸種因素以觀測其構成與意義。本文則嘗試以臺灣與香港之間的文學流通作為審思對象,從一個特定的流轉方向出發,討論「香港文學」進入臺灣視野的不同表現,作為以後更全面探討論香港文學與臺灣文學以至其他地區互動的準備。

英文摘要

"Hong Kong literature," as a collective concept, has received attention only after going through a process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Hong Kong literary history," it is essential to investigate how people from the "outside" conceive "Hong Kong literature." An examination of Hong Kong literature in both local and non-local context is ineluctable, for achieving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its structure and significance because "fluidity" and "boundary-crossing" are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Hong Kong literature. This paper is a close examination of literary interactions between Hong Kong and Taiwan.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presence and reception of Hong Kong literature in Taiwan in different periods, it can become a foundation to lead for furth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s on Hong Kong's literary interactions with Taiwan, and other area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陳國球(2006)。香港五、六十年代現代主義運動與李英豪的文學批評。中外文學,34(10)
    連結:
  2. 陳國球(2008)。「選學」與「香港」─香港小說選本初探。現代中文文學學報,8(2)/9(1)
    連結:
  3. 適夷:〈香港的憂鬱〉,《星島日報》星座第109 期,1938 年11 月17 日。
  4. Tuan, Yi-Fu(1977).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5. 也斯(1979)。養龍人師門。臺北:民眾日報出版社。
  6. 也斯編、范俊風編(1978)。大拇指小說選。臺北:遠景出版社。
  7. 也斯編、鄭臻編(1979)。香港青年作家小說選。臺北:民眾日報出版社。
  8. 也斯編、鄭臻編(1979)。香港青年作家散文選。臺北:民眾日報出版社。
  9. 小思(1992)。文學活動。聯合文學,94
  10. 王宏志(1997)。歷史‧國籍‧回歸。聯合文學,13(9)
  11. 王梅香(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12. 吳佳馨(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13. 李小良(1997)。香港/中國─權力關係的想像。聯合文學,13(9)
  14. 李慈恩(1994)。九七對話。幼獅文藝,79(6)
  15. 李瑞騰(1985)。寫在「香港文學特輯」之前。文訊,20
  16. 李輝英編、黃思騁編(1968)。短篇小說選。香港:香港中國筆會。
  17. 沈冬青(1994)。觀看‧反省‧無聲的掙扎─虛構記憶城市的也斯。幼獅文藝,79(6)
  18. 初安民(1992)。編輯室報告:香江故事。聯合文學,94
  19. 邵玉銘編、張寶琴編、瘂弦編(1995)。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臺北:聯合文學。
  20. 洛夫(1984)。且領風騷三十年─代社論。創世紀,65
  21. 胡耐安(1972)。香港三筆。臺北:商務印書館。
  22. 秦賢次(1985)。香港文學期刊滄桑錄。文訊,20
  23. 馬博良(1984)。八十年代香港現代詩特輯· 緒言。創世紀,65
  24. 尉天驄(1978)。殖民地的中國人該寫些什麼?─為香港《羅盤》詩刊而作。夏潮,5(4)
  25. 張默(1972)。《創世紀》大事記:1954-1970。現代文學,46
  26. 張默(1985)。風雨前夕訪馬朗─從《文藝新潮》談起。文訊,20
  27. 張默編、瘂弦編(1961)。六十年代詩選。高雄:大業書店。
  28. 張默編、瘂弦編、洛夫編(1971)。七十年代詩選。高雄:大業書店。
  29. 陳國球(1997)。感傷的教育─香港、現代文學,和我。聯合文,13(9)
  30. 陳清僑(1997)。過渡情荒。聯合文學,13(9)
  31. 馮品佳編(2004)。通識人文十一講。臺北:麥田出版。
  32. 楊宗翰(2003)。臺灣《現代詩》上的香港聲音─馬朗、貝娜苔、崑南。創世紀,136
  33. 劉以鬯(1997)。見蝦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34. 劉紹銘(1985)。香港文學的轉生。文訊,20
  35. 鄭樹森(2004)。縱目傳聲。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36. 鄭樹森(1992)。香港文學專號‧前言。聯合文學,94
  37. 鄭樹森(1994)。從現代到當代。臺北:三民書局。
  38. 鄭臻編(1972)。憤怒的與孤寂的。臺北:環宇出版社。
  39. 魯迅(1981)。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0. 魯迅(1981)。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1. 黎海華整理(1983)。文藝座談會:回顧前瞻話散文。文藝,5
  42. 蕭蕭(1994)。《創世紀》風格與理論之演變─「新民族詩型」與「大中國詩觀」之檢討。創世紀,100
被引用次数
  1. 陳筱筠(2014)。注目:重探一九八○年代香港文學。台灣文學研究,6,319-328。
  2. (2021)。「波特萊爾」的傳播與臺灣現代詩論戰(1954-1960)。文與哲,38,18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