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 that includes "Renaissance" and "Enlightenment" as keywords in the first place. Second,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search of the discourses "Renaissance" and "Enlightenment" as "May-forth Movement." Finally, this article discovers the changes in the semantics of translations of the terms "Renaissance" and "Enlightenment." In addition, my article examines the lexical history of the use of "Renaissance" and "Enlightenment."
|
参考文献
|
-
Fung, Edmund S. K.(2010).The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odernity: Cultur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Republican Er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連結:
-
李貴生(2013)。論胡適中國文藝復興論述的來源及其作用。漢學研究,31(1),219-254。
連結:
-
陳力衛(2011)。近代中日概念的形成及其互相影響─以「民主」與「共和」為例。東亞觀念史集刊,1,149-178。
連結:
-
潘光哲(2012)。從「新名詞」到「關鍵詞」專題引言。東亞觀念史集刊,2,81-90。
連結:
-
潘光哲(2006)。畫定「國族精神」的疆界:關於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的思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3,1-50。
連結:
-
《中堅》
-
《東方雜誌》
-
陳衡哲:《歐洲文藝復興小史》,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 年。
-
吳葆誠編譯:《東西洋歷史教科書》,上海:文明書局,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月廿五日發行。
-
《交大月刊》
-
《縣政研究月刊》
-
張申府:《什麼是新啟蒙運動》,重慶:生活書店,1939 年。
-
《文藝生活》
-
小川銀次郎編,沙曾詒譯:《中等西洋史教科書》,上海:文明書局,光緒三十年(1904)四月。
-
《中日文化》
-
大成老舊刊全文數據庫(1840-1949),網址:http://www.dachengdata.com,檢索日期:2012 年2 月18 日。http://www.dachengdata.com
-
《新民叢報》
-
《北華月刊》
-
《哲學》
-
〈「啟蒙」雜考(2)〉,網址:http://renqing.cocolog-nifty.com/bookjunkie/2007/09/post_e1ae.html,檢索日期:2013 年5 月18 日。
-
《新青年》
-
《黃鐘》
-
何幹之:《近代中國啟蒙運動史》,上海:生活書店,1947 年(勝利後第1 版)。
-
《真話》
-
《國粹學報》
-
木寺柳次郎著,章師濂等譯:《新譯西洋歷史》,光緒壬寅年(1902)六月初次印行。
-
《少年中國》
-
《民報》
-
《新潮》
-
Chow, Kai-Wing(ed.)(2008).Beyond the May Fourth Paradigm: In Search of Chinese Modernity.New York:Lexington Books.
-
Chow, Tse-tung(1960).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Doleželová-Velingerová, Milena(ed.),Král, Oldřich(ed.)(2001).The Appropri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China's May Fourth Project.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
Eber, Irene(1975).Thoughts on Renaissance in Modern China: Problems of Definition.Studia Asiatica: Essays in Asian Studies in Felicitation of the Seventy-fifth Anniversary of Professor Chen Shou-yi,San Francisco, CA:
-
Edelstein, Dan(2010).The Enlightenment: A Genealog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Goody, Jack(2010).Renaissance: the one or the man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Grieder, Jerome B.(1970).Hu Shih and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liberal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7-1937.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Grieder, Jerome B.、魯奇譯(2005)。胡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革命中的自由主義(1917-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
Hartog, François、伊藤綾譯 解說(2008)。「歷史」の体制:現在主義と時間經驗。東京:藤原書店。
-
Panofsky, Erwin(1972).Renaissance and Renascences in Western Art.New York:Harper & Row.
-
Porter, Roy(2001).The Enlightenment.New York:Palgrave.
-
Schildgen, Brenda Deen(ed.),Zhou, Gang(ed.),Gilman, Sander L.(ed.)(2006).Other Renaissance: A New Approach to World Literature.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
Schwarcz, Vera(1986).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intellectuals and the legac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 1919.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Schwarcz, Vera、劉京建譯(2000)。中國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
Tilly, Charles(2006).Regimes and Repertoire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Zhang, Wei(2010).What Is Enlightenment: Can China Answer Kant's Question?.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Zhou, Gang(2006).Placing the Modern Chinese Vernacular in Transnational Literature.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
Zhou, Gang(2008).Other Asias, Other Renaissances.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34(2)
-
丁文江編、趙豐田編(2008)。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子安宣邦(2001)。「世界史」和日本近代的觀點。臺大歷史學報,28,243-248。
-
子安宣邦、陳瑋芬譯(2008)。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科研組織處編(1992)。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40 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選,成都:
-
方慶秋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1988)。中國民主社會黨。北京:檔案出版社。
-
木山英雄(2004)。文學復古與文學革命─木山英雄與中國現代文學思想論集,北京:
-
牛秋實(2008)。「回歸」傳統的文藝復興─新文化派和學衡派關於傳統文化的論爭。許昌學院學報,2008(1),104-108。
-
王光和(2011)。西方文化影響下的胡適文學思想。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
王汎森(2003)。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王東杰(1999)。歐風美雨中的國學保存會。檔案與史學,1999(5),33-39。
-
王東杰(1999)。國學保存會和清季國粹運動。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103-109。
-
王東杰(2000)。「國粹學報」與「古學復興」。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5),102-112。
-
左玉河(2004)。晚清「古學復興」:中國舊學納入近代新知體系之嘗試。史學月刊,2004(9),62-71。
-
布克哈特、花亦芬譯(2007)。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一本嘗試之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江勇振(2011)。舍我其誰‧胡適‧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余英時(1991)。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二十一世紀,6,15-25。
-
余英時(2004)。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吳宓、吳學昭整理(1998)。吳宓日記。北京:三聯書店。
-
吳德祖(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北京,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系。
-
李天綱(2007)。跨文化的詮釋:經學與神學的相遇。北京:新星出版社。
-
李少兵(2005)。愛國、啟蒙和文藝復興─五四運動的定性及其歷史解讀。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102-108。
-
李文卿(2010)。共榮的想像:帝國‧殖民地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臺北:稻鄉出版社。
-
李金強編(2010)。世變中的史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李亮(2012)。揚棄「五四」:新啟蒙運動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
李靖莉(2003)。「五四文藝復興」辨析。江西社會科學,2003(1),83-85。
-
李澤厚、林毓生(1989)。五四:多元的反思。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
沈國威編、內田慶市編(2002)。近代啟蒙の足跡:東西文化交流と言語接触:「智環啟蒙塾課初步」の研究。大阪府吹田市:關西大學出版部。
-
汪暉(1989)。預言與危機(上篇)─中國現代歷史中的「五四」啟蒙運動。文學評論,1989(3),17-25。
-
汪暉(1989)。預言與危機(下篇)─中國現代歷史中的「五四」啟蒙運動。文學評論,1989(4),35-47+86。
-
周作人、止庵校訂(2001)。苦口甘口。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
周陽山編(1989)。從五四到新五四。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
孟德斯鳩、嚴復譯(2010)。法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彼得‧蓋伊、劉森堯譯、梁永安譯(2008)。啟蒙運動‧現代異教精神的崛起。臺北:立緒文化公司。
-
段懷清(2010)。胡適對「現代中國的文藝復興」理念的闡釋及其評價。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65-71。
-
洪峻峰(2006)。思想啟蒙與文化復興:五四思想史論。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
洪峻峰(1995)。胡適「五四文藝復興」說發微。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3),39-43。
-
洪峻峰(2006)。從思想啟蒙到文化復興─ 20 年來「五四」闡釋的宏觀考察。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35-42。
-
洪峻峰(2003)。回望「軸心時代」─「五四」文藝復興的理路。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106-113。
-
胡適口述、唐德剛譯註(2010)。胡適口述自傳。臺北:遠流出版社。
-
胡適、曹伯言整理(2004)。胡適日記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唐小兵(2009)。歷史與詮釋之間的五四話語。思想,13,265-280。
-
孫隆基(2006)。西元1919 年—有關「五四」的四種不同的故事。二十一世紀,2006(8),102-116。
-
高大鵬(1996)。傳遞白話的聖火:少年胡適與中國文藝復興運動。臺北:駱駝出版社。
-
張光芒(2002)。啟蒙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
張光芒(2001)。新啟蒙運動與五四啟蒙運動比較論。江西社會科學,2001(9),59-63。
-
張寶明(1998)。啟蒙與革命─五四激進派的兩難。上海:新華書店。
-
張寶明、張光芒(2003)。百年「五四」:是「文藝復興」還是「啟蒙運動」?─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性質的對話。社會科學論壇,2003(11),69-77。
-
張豔(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杭州,浙江大學人文學院。
-
梁啟超(200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
梁啟超(2002)。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
梁啟超(2005)。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陳平原(1998)。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陳平原編(2009)。現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陳亞杰(2009)。當代中國意識形態的起源:新啟蒙運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成語境。北京:新星出版社。
-
陳亞杰(2004)。20 世紀30 年代中國新啟蒙運動研究綜述。黨史研究資料,2004(3),80-90。
-
陳建華(2000)。「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陳新(2003)。「人文主義」的興起─ 一個有關史學認識的個案分析。世界歷史,2003(1),74-85。
-
陳樂民(2009)。啟蒙札記。北京:三聯書店。
-
章可(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
-
傅斯年、歐陽哲生編(2000)。傅斯年全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彭明(1984)。五四運動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
湯志鈞編(1981)。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
程文熙編(1981)。中西印哲學文集。臺北:學生書局。
-
賀桂梅(2010)。「新啟蒙」知識檔案:80 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賀照田編(2003)。並非自明的知識與思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馮崇義(2010)。論30 年代夭折的「新啟蒙運動」。開放時代,2010(3),56-63。
-
黃河清編(2010)。近現代辭源。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黃興濤(2006)。晚清民初現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歷史實踐。近代史研究,2006(6),1-35。
-
楊念群(2009)。五四九十週年祭:一個問題史的回溯與反思。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
溫儒敏編、丁曉萍編(1995)。時代之波:戰國策派文化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董健、王彬彬、張光芒(2008)。啟蒙在中國的百年遭遇。炎黃春秋,2008(9),13-16。
-
董德福(2002)。中國文藝復興的歷史考辨。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1),34-40。
-
鄒振環(2008)。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
劉再復、林崗(2002)。傳統與中國人。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
劉明翰編、朱龍華、李長林(2010)。歐洲文藝復興史‧總論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
歐陽軍喜(2009)。歷史與思想:中國現代史上的五四運動。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歐陽哲生(2009)。中國的文藝復興:胡適以中國文化為題材的英文作品解析(二)。傳記文學,95(3),84-95。
-
歐陽哲生(2009)。中國的文藝復興:胡適以中國文化為題材的英文作品解析(三)。傳記文學,95(4),63-73。
-
歐陽哲生(2009)。中國的文藝復興:胡適以中國文化為題材的英文作品解析(一)。傳記文學,95(2),11-29。
-
潘光哲(2005)。想像「現代化」─ 一九三○年代中國思想界的一個解剖。新史學,16(1),85-124。
-
潘光哲(2002)。重新估定一切價值─「胡適研究」前景的一些反思。臺大文史哲學報,56,109-143。
-
蔣百里(1989)。歐洲文藝復興史。上海:上海書店。
-
蔡元培、高平叔編(1984)。蔡元培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
鄭大華編、鄒小站編(2011)。中國近代史上的激進與保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鄭師渠(1997)。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鄭師渠(2005)。思潮與學派: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鍾少華(2000)。詞語的知惠:清末百科辭書條目選。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
-
魏萬磊(2008)。中國知識分子對現代知識體系的批判性反思─以20 世紀30 年代《再生》為個案。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8(5),93-105+144。
-
龐卓恒(1980)。談談「文藝復興」一詞的涵義和譯法。世界歷史,1980(1),82+94-95。
-
龐虎(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西安,陝西師範大學。
-
羅志田(2002)。中國文藝復興之夢:從清季的古學復興到民國的新潮。漢學研究,20(1),277-307。
-
羅志田(2003)。國家與學術:清季民初關於「國學」的思想論爭。北京:三聯書店。
-
羅志田(1996)。走向「政治解決」的「中國文藝復興」:五四前後思想運動與政治運動的關係。近代史研究,1996(2),120-152。
-
羅崗(1999)。「現代」的誘惑。二十一世紀,55,68-70。
-
譚宇權(1996)。胡適思想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
顧昕(1992)。中國啟蒙的歷史圖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