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四面都是敵意」-論魯迅〈復讎〉二首的原罪觀念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Lu Xun's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Original Sin in "Revenge"

DOI

10.29425/JHIEA.201412_(7).0009

作者

李癸雲(Kuei-Yun Lee)

关键词

魯迅 ; 復讎 ; 旁觀他人的痛苦 ; 原罪觀念 ; Lu-Xun ; "Revenge" ;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 original sin

期刊名称

東亞觀念史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7期(2014 / 12 / 01)

页次

363 - 38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魯迅散文詩集《野草》被評為「憂鬱寫作」與「精神自傳」,其中〈復讎〉二首更集中處理魯迅最揮之不去的醜惡人性夢魘:旁觀他人痛苦之淫狎心理。兩首詩同樣使用宗教典故,卻有意抗衡宗教對人心之拯救意義。因此,本文認為由此兩首詩,便能窺探魯迅「四面都是敵意」的黑暗思維與人性原罪觀點,並以此理解時代變局之中,魯迅殷殷切切欲改革國民性的焦躁與無力。本文將採精神分析式的探問,佐證旁觀他人苦痛之理論,說明觀看者內在的幾個心理層次,以此理解魯迅詩中人性原罪觀念的內容,以及魯迅對原罪人性的抗拒、闡釋與自剖。

英文摘要

Lu Xun's poetry collection Weeds was considered an example of "depression writing" and "spiritual autobiography," where the two "Revenge" poems reveal the ugliest side of humanity: the enjoyment of watching the pain of others. The two "Revenge" poems both employ religious allusions but resist religious salvation of humanit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two poems show Lu-Xun's dark thoughts and concepts of the original sin, as well as his anxiety and frustration resulting from his eagerness to reform the national character. The article will use a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referring to Susan Sontag's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to investigate several levels of the viewers' psychological state. It also analyzes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original sin and human nature in Lu-Xun's poems, and his resistance to and explanation of the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張慧瑜(2008)。「被看」的「看」與三種主體位置:魯迅「幻燈片事件」的後(半)殖民解讀。文化研究,7,105-148。
    連結:
  2. 楊柳(2011)。被釘十字架的「他」:試析魯迅〈復仇(其二)〉對耶穌形象的重塑。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11,173-201。
    連結:
  3. 東晉慧遠(2009)。大乘義章二十卷。北京:中國書店。
  4. 姚秦鳩摩羅什譯(1997)。佛說梵網經。臺北:毘盧出版社。
  5.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1981)。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6. 李玉明(2012)。「人之子」的絕叫:《野草》與魯迅意識特徵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 李歐梵、尹慧瑉譯(2000)。鐵屋中的吶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8. 周蕾、孫紹誼譯(2001)。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9. 侯碩極、卓立譯、楊明敏譯、謝隆儀譯(2008)。犧牲:精神分析的指標。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
  10. 徐少知編(2002)。魯迅散文選集:《野草》《朝花夕拾》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
  11. 許壽裳(2001)。我所認識的魯迅。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2. 馮雪峰(1952)。回憶魯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3. 楊澤(1996)。恨世者魯迅(下)。聯合文學,12(5),92-99。
  14. 楊澤(1996)。恨世者魯迅(上)。聯合文學,12(4),130-137。
  15. 楊靜欣(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
  16. 葉維廉(1991)。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徬徨─論魯迅兼談《野草》的語言藝術上。當代,68,100-117。
  17. 葉維廉編(1976)。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選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8. 劉正忠(2010)。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 魯迅(1953)。魯迅書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 魯迅(2010)。野草。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21. 魯迅(2012)。吶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2. 蕭綺玉(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3. 蘇珊‧桑塔格、陳耀成譯(2011)。旁觀他人之痛苦。臺北:麥田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