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莊子》、《列子》中的「孔子形象」

并列篇名

The Image of Confucius in Zhuangzi and Liezi

DOI

10.29425/JHIEA.201506_(8).0008

作者

李隆獻(Long-Shien Lee)

关键词

《莊子》 ; 《列子》 ; 孔子形象 ; 敘事 ; Zhuangzi ; Liezi ; the image of Confucius ; Narrative

期刊名称

東亞觀念史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8期(2015 / 06 / 01)

页次

311+313 - 34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述論道家學派的《莊子》、《列子》描繪「孔子形象」的類型與特色,進而探論與傳統儒家不同立場的《莊》、《列》二書,對「孔子形象」有何不同的詮釋與運用。本文之(一)先爬梳前賢研究,歸納大致的研究趨勢與共識,指出某些尚待釐清的議題,如:過度執著於「尊孔」/「抑孔」的思想史意義、將「儒道對立」等同於「負面形象」而將「儒道會通」等同「正面形象」、對《列子》的討論相對較少等。(二)則分析《莊子》中的「孔子形象」,指出其所描述之孔子,大抵有三大類型,而皆展現《莊子》對「孔子形象」的有意運用與創發,並透過對「孔子形象」進行文學性的誇飾、隱喻與轉化,進而思索《莊子》真正關切的議題。(三)則討論《列子》中的「孔子形象」,並與《莊子》比勘,指出《列子》除延續《莊子》發展出的孔子故事外,其他描繪並未超出先秦時期常見的孔子形象。(四)則撮述《莊》、《列》二書「孔子形象」的特色與意義。

英文摘要

The main thesis of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image of Confucius in Daoist classics Zhuangzi and Liezi, trying to explore its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other than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standpoints. About the writing strategy, firstly, this paper collates and clarifies the tendency and viewpoints from the antecedent researches of this field, on which it then points out some specific issues to be expounded, such as the significance of respecting/repressing Confucius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the negative/positive image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s of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and the long-term neglect of discussion on Liezi. Second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ree types of the image of Confucius in Zhuangzi, declaring that the author intended to exaggerate, draw metaphors, and transform the image of Confucius to apply his own concerns. Third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age of Confucius in Liezi compared with that in Zhuangzi, yet which does not transcend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its (Pre-Qin) period. Finally,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image of Confucius in Zhuangzi and Liezi.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李隆獻(2010)。《左傳》「仲尼曰」敘事芻論。臺大中文學報,33,91-138。
    連結:
  2. (1976)。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 司馬遷著,〔日〕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東京:東方文化學院東方研究所,1932 年。
  4. (1976)。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5. (1976)。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6. 方勇(2008)。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7. 方勇(1994)。論莊子中孔子形象的多面性與解說者的偏執。中國文學研究,1994(2),50-54。
  8. 王叔岷(1992)。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9. 王叔岷(2001)。慕廬雜稿。臺北:大安出版社。
  10. 王叔岷(1988)。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1. 王叔岷(1972)。莊子校釋。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
  12. 任振鎬(1998)。《莊子》的孔子人物形象論。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2),76-77。
  13. 李琴、朱倩(2010)。莊子中的孔子形象及其意義。安康學院學報,22(5),54-56。
  14. 李隆獻(2015)。試論《左傳》「仲尼曰」敘事的經史學意涵。經學文獻研究集刊
  15. 李隆獻(2014)。先秦漢初文獻中的「孔子形象」。文與哲,25,21-76。
  16. 李霞、李峰(1996)。從《莊子》中的孔子形象看先秦儒道衝突。安徽史學,1996(1),15-17。
  17. 沈綉卿(2011)。潛藏的傳道者:試論莊子中孔子形象的兩面性及其轉變。大眾文藝,2011(17),143-144。
  18. 周淑舫(1994)。簡論《莊子》書中孔子形象的文學價值。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4(3、4),31-33。
  19. 尚建飛(2007)。寓言化的孔子形象與莊子哲學主題。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7(3),64-67。
  20. 林雲銘、秦鼎增註(1968)。增註莊子因。臺北:廣文書局。
  21. 俞樾(1968)。春在堂全書。臺北:中國文獻出版社。
  22. 姚海燕(2007)。試析莊子一書對孔子形象的改塑。湘潮,2007(12),52-53。
  23. 胡適(1986)。胡適作品集。臺北:遠流出版社。
  24. 胡穎佳(2011)。從《莊子》內篇看莊子眼中的孔子形象。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8),143-146。
  25. 唐桃(2008)。從莊子內篇看莊周心中的孔子。曲靖師範學院學報,27(5),54-59。
  26. 徐克謙(2006)。莊子與老年孔子。許昌師專學報,19(6),81-84。
  27. 徐聖心(2002)。「莊子尊孔論」系譜綜述─莊學史上的另類理解與閱讀。臺大中文學報,17,21-65。
  28. 殷南根(1990)。對莊子書中的孔子形象的分析。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3),109-112。
  29. 秦瑞(2008)。論莊子內篇中的孔子。語文學刊,2008(11),119-121。
  30. 馬麗婭(2003)。試論孔子在莊子中的形象。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8(4),67-70。
  31. 高慶榮、黃發平(2004)。莊子中不同的孔子形象分析。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5(1),42-45。
  32. 張岩(1999)。由儒而道及道家的代言人─《莊子》中的孔子形象分析。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64-68。
  33. 張覺(2010)。韓非子校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4. 曹小晶(2001)。從莊子內七篇中兩個不同的孔子形象談莊子之思想。西安石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0(1),77-80。
  35. 郭慶藩、王孝魚點校(1982)。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36. 陳林群(2009)。《莊子》外雜篇孔子形象疏證。學術論衡,5-16。
  37. 陳林群(2008)。《莊子》筆下的孔子。學術論衡,5-20。
  38. 陳品川(1994)。莊子中的孔子形象。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76-82。
  39. 楊伯峻(1979)。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40. 劉予希(2009)。淺議《莊子‧內篇》中的孔子形象。魅力中國,35,108。
  41. 燕鋒(2009)。試析莊子中的孔子形象。作家,2009(10),103-104。
  42. 霍松林、霍建波(2004)。論孟子、莊子中的孔子形象。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0-15。
  43. 謝祥皓(1985)。略談莊子中的孔子形象。齊魯學刊,1985(5),86-90。
被引用次数
  1. 陳湧漢,陳湧漢(2022)。入世之難,知孔深也-以《莊子.人間世》重探莊子「知孔」。臺大文史哲學報,97,1-32。
  2. 李隆獻(2018)。先秦漢初雜家文獻中的「孔子形象」。政大中文學報,29,127-173。
  3. 林以衡(2016)。尊孔與譏孔─日治台灣孔子形象的神聖性與世俗化。臺灣文學學報,29,14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