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國古代「情」觀念芻議-尋求「感情論」的所在

并列篇名

On The Concept of Qing 情 in Ancient China: Searching for a Theory of Emotion

DOI

10.29425/JHIEA.201612_(11).0004

作者

橋本昭典(Akinori Hashimoto)

关键词

情 ; 感情論 ; 道德 ; 〈性自命出〉 ; 〈孔子詩論〉 ; Qing ; theory of emotion ; origins of morality ; Xing Zi Ming Chu ; Confucius' Poetics (孔子詩論)

期刊名称

東亞觀念史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1期(2016 / 12 / 01)

页次

187 - 22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中國思想史研究之中,對於「情」觀念的考察是很少看到的。就算有,也是和「性」觀念連結的考察。中國古代有「性善情惡」、「由性制情」這樣的思考框架。因此,「情」之思想史,即所謂「感情論」,具有和「性」相對峙的「情」建構,中國「情」觀念研究不能脫離「性情論」的原因正在於此。不過,在1990年代大量戰國時期的竹簡被發現以後,情況為之一變。新出土資料〈性自命出〉裡有「道始於情」這一句話。這個說法推翻了以往對儒家之「情」理解的共識。將「情」作為「人道」的始源,這樣的思考是否為前所未有的儒家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文認為應當自重新考慮「情」字的含義開始。中國古代「情」字是指「人的感情」嗎?中國古代思想家用什麼詞彙來思考人的感情?中國思想研究從來沒提出過這個問題。將「情」字理所當然地視作為指「感情」意思的詞,可以說是最大的問題。本文要消除對於傳世文獻中出現的「情」字概念的理解混亂所導致的誤解,發掘古代儒家「感情論」的真實面貌,即是如「道始於情」,將「情」作為道德的始源這一思考在《論語》、《孟子》中也確實有迹可尋的。

英文摘要

In ancient China it was thought that Xing 性, "Human Nature" is inherently good and that Qing 情, "Unshaped Emotion" is bad. It was believed that Qing needs to be properly reigned in by Xing. "Theories of Emotion" (感情論) always took the form as a discourse on Human Nature and Unshaped Feelings(性情論) during this period. However, due to the 1990s discovery of a large number of bamboo slips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is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has been called into question. In the excavated document known as Xing Zi Ming Chu(性自命出)there is a line that states "The Way arises from feelings"(道始於情). This line taken at face value turns the conventional Confucian understanding of Qing on its head. It appears that in ancient Confucianism there was a strain of thought that upheld faith in the emotions. Should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understanding of Qing indeed be reinterpreted?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it is necessary to look at the various meanings of the character Qing during this period. It has been held as self-evident that the character Qing refers to the emotions. However Qing also holds the meaning of "substance" and "essential". Previous research has not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two meanings (emotions and substance) in the character Qing.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is relation will enabl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Qing to be understood. Furthermore, what words the thinkers of this period used in relation to human emotion should also become clearer. As a result,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Way arises from feelings"(道始於情) way of thinking can also found in The Analects and Menciu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孔穎達(1989)。毛詩正義。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
  2. 孔穎達(1989)。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
  3. 孔穎達(1989)。周易正義。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
  4. 孔穎達(1989)。禮記正義。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
  5. 孔穎達(1989)。尚書正義。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
  6. 方立天(1990)。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北京:中華書局。
  7. 日原利國編(1984)。中國思想辭典。東京:研文出版。
  8. 王力(1998)。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
  9. 王力(2000)。古漢語辭典。北京:中華書局。
  10. 王弼注(1973)。老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1. 王逸注(1966)。楚辭。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2. 本田濟(1966)。。東京:朝日新聞社。
  13. 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10)。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朱駿聲(1978)。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
  15. 池田知久(2014)。莊子。東京:講談社。
  16. 余冠英選註(1959)。詩經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7. 李零(2007)。喪家狗─我讀論語。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8. 赤塚忠(1986)。詩經研究。東京:研文社。
  19. 邢昺(1989)。論語注疏。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
  20. 阮元(1993)。揅經室集一集。北京:中華書局。
  21. 季旭昇編(2004)。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2. 金谷治(1971)。莊子。東京:岩波書店。
  23. 信廣來(1995)。《孟子‧告子上》第六章疏解。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
  24. 段玉裁(1981)。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5. 孫奭(1989)。孟子注疏。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
  26. 孫黨伯編、袁謇正編(1993)。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27. 徐復觀(1963)。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中:東海大學出版社。
  28. 班固(1965)。白虎通德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9. 班固(1983)。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30. 馬承源編(200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張立文(1989)。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2. 張立文(1995)。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3. 張岱年(1982)。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4. 郭象注(1972)。莊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35. 郭齊勇編(2005)。儒家倫理爭鳴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36. 陳桐生(2004)。孔子詩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37. 陳壁生(2010)。經學、制度與生活─〈論語〉「父子相隱」章疏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8. 森三樹三郎(1971)。上古より漢代に至る性命觀の展開。東京:創文社。
  39. 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編(1998)。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40. 程俊英、蔣見元(1991)。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
  41. 楊倞注(1973)。荀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42. 溝口雄三編(2001)。中國思想文化事典。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
  43. 蜂屋邦夫(2002)。莊子─超俗の境へ。東京:講談社。
  44. 劉信芳(2003)。孔子詩論述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45. 墨翟(1966)。墨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46. 橋本昭典(2002)。《論語》における感情表現の諸相。河南論集,7,113-146。
  47. 橋本昭典(2007)。《春秋左氏傳》における「情」と「感情」。奈良教育大學國文,30,10-20。
  48. 橋本昭典(2005)。感情概念の誕生と言語化─中國古代の「情」の地平。奈良教育大學國文,28,18-30。
  49. 橋本昭典(2004)。郭店楚簡〈性自命出〉における「情」について。中國研究集刊,36,182-199。
  50. 橋本昭典(2004)。《莊子》における「真」と「性」と「情」─一般語義と思想の言語。中國思想における身體、自然、信仰,東京:
  51. 橋本昭典(2012)。儒教道德の源泉としての情感主義。社會と倫理,26,1-17。
  52. 戴震(1968)。孟子字義疏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3. 龐樸(1999)。孔孟之間─郭店楚簡中的儒家心性說。中國哲學,瀋陽:
  54. 龐樸編、馬勇編、劉貽群編(2003)。先秦儒家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湧漢(2023)。迴視:試論莊子的「落入」與「轉化」。清華學報,53(1),1-36。
  2. (2024)。從〈性自命出〉與〈離騷〉、〈九章〉的對讀重詮屈原「余之中情」。國文學報,7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