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戰國時代的氣概念-以出土文獻為中心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a Thought on Qi 氣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Focusing on Excavated Materials

DOI

10.29425/JHIEA.201612_(11).0011

作者

竹田健二(Kenji Takeda)

关键词

氣 ; 出土文獻 ; 道家 ; 儒家 ; 戰國時代 ; Qi ; excavated materials ; Daoist ; Confucian School ; Warring States period

期刊名称

東亞觀念史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1期(2016 / 12 / 01)

页次

23+25 - 5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中國思想史上,學界向來認為氣概念作為特別重要的概念而登場主要是在漢代以後。雖然如此,這並不代表氣在漢代以前從未被論述過。在記錄先秦思想的文獻中,已經頻繁地討論到氣。討論氣的片段分散出現在先秦思想的現存文獻中,因此以往的研究似乎仍未解明先秦時代的氣概念為何,以及有關氣的思考在戰國時代是否已經形成體系等等問題。然而,如果一併考慮向來的研究所使用的現存文獻,以及近年的戰國時代出土文獻論述的氣思考,則勢必大舉糾正過去研究的見解。本文藉由新出土文獻與現存文獻的氣的例子,釐清戰國中期以前的道家與儒家對於氣的多樣思考,並且認為這些多樣的有關氣的思考,即是道家與儒家順應其所關心,接受且展開在他們以前先行存在的、世界的一切現象是由氣所構成的氣思想之結果。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get a new view about how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諸子百家)developed their thought on Qi 氣in the Pre-Qin period. In my analysis I rely considerably on excavated materials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hu Bamboo Slips from Guo Dian 郭店; Chu Bamboo Slip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ollected in Shanghai Museum; Bamboo Slip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ollected in Tsing Hua University. In conclusion, Daoism(道家)and Confucian School(儒家), certainly had various thoughts on Qi before the middl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Daoism, Qi is a component of everything; In Confucian School, mostly Qi is a component that makes up human body or mind. The important point to note is that examples using the term of Ying Yang zhi Qi 陰陽之氣 and Tian Di zhi Qi 天地之氣can be seen in Rong Cheng Shi 容成氏 of Chu Bamboo Slip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ollected in Shanghai Museum. I would suggest that the thought on Qi that Qi is a component of everything already existed before Warring States period, Daoism and Confucian School before the middl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dopted the thought on Qi of precede philosopher, and developed i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栗田直躬:《中國上代思想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49年。
  2. 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2002)。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
  3. 小野澤精一編、福永光司編、山井湧編、李慶譯(1990)。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 小野沢精一編、福永光司編、山井湧編(1978)。氣の思想─中國における自然觀と人間觀の展開─。東京:東京大?出版?。
  5. 加藤常賢(1970)。漢字の起源。東京:角川書店。
  6. 平岡禎吉(1968)。淮南子に現われたる氣の研究。東京:理想社。
  7. 末永高康(2000)。「性」即「氣」─郭店楚簡《性自命出》の性說。《鹿兒島大學教育學部研究紀要》人文‧社會科學編,51,13-32。
  8. 白川靜(1984)。字統。東京:平凡社。
  9. 朱謙之(1996)。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10. 竹田健二(1993)。《左傳》における氣の思想─《國語》における氣の思想との比較を中心に─。東アジア─歷史と文化─,2,16-34。
  11. 竹田健二(2005)。郭店楚簡《性自命出》、上博楚簡《性情論》の性說。國語教育論叢,14,127-139。
  12. 竹田健二(2003)。郭店楚簡《性自命出》と上海博物館藏《性情論》との關係。日本中國學會報,55,1-14。
  13. 竹田健二(1986)。「先秦時代における氣」研究史。中國研究集刊,3,58-61。
  14. 竹田健二(2004)。中國楚簡《容成氏》における身體障害者。福祉文化,3,75-82。
  15. 竹田健二(2004)。上博楚簡《恆先》における氣の思想。中國研究集刊,36,168-181。
  16. 竹田健二(1989)。《國語》周語における氣。中國研究集刊,8,1-9。
  17. 竹田健二(1991)。氣の思想の成立─《國語》における氣を中心に─。新潟大學教育學部紀要(人文、社會科學編),32(2),17-27。
  18. 李存山(1990)。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 李志林(1990)。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上海:學林出版社。
  20. 李零(2002)。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1. 周鳳五(1999)。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新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3),739-759。
  22.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編、荊門市博物館編(2011)。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23. 馬承源編(2004)。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馬承源編(2002)。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5. 馬承源編(2003)。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6. 馬承源編(200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7. 崔仁義(1997)。荊門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初探。荊門社會科學,5,31-35。
  28. 張立文(1988)。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9. 張立文編(1990)。中國範疇精粹叢書.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0. 張岱年(1985)。中國哲學範疇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31. 淺野裕一(2004)。上博楚簡《容成氏》における禪讓と放伐。中國研究期刊,36,55-74。
  32. 淺野裕一(2004)。戰國楚簡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33. 淺野裕一編(2005)。古代思想史と郭店楚簡。東京:汲古書院。
  34. 淺野裕一編(2005)。竹簡が語る中國古代思想─上博竹簡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35.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編(2015)。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上海:中西書局。
  36.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編(2010)。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上海:中西書局。
  37. 許慎、段玉裁注(2002)。說文解字注。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38. 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1998)。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39. 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1997)。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1997(7),35-48。
  40. 湯淺邦弘(2004)。上博楚簡《從政》の竹簡連接と文節について。中國研究集刊,36,113-131。
  41. 程宜山(1986)。中國古代元氣學說。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42. 黑田源次(1977)。氣の研究。東京:東京美術。
  43. 福田哲之(2011)。清華簡《尹誥》の思想史的意義。中國研究集刊,53,157-182。
  44. 福田哲之(2001)。《語叢》(一、二、三)の文獻的性格。大久保隆郎教授退官紀念論集漢意とは何か,東京:
  45. 藤堂明保(1965)。漢字語源辭典。東京:學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