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抒情的技藝:清末民初的情書翻譯與寫作
|
并列篇名
|
The Craft of Lyricism: Translations and Writings of Love Letters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s
|
DOI
|
10.29425/JHIEA.201706_12.0007
|
作者
|
潘少瑜(Shaw-yu Pan)
|
关键词
|
情書 ; 擬代 ; 清末民初翻譯文學 ; 鴛鴦蝴蝶派 ; 五四作家 ; love letter ; impersonation ;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s ; Mandarin Ducks and Butterflies School ; May Fourth writers
|
期刊名称
|
東亞觀念史集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12期(2017 / 06 / 01)
|
页次
|
239+241
-
285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較之於中國抒情詩文的輝煌傳統,歷代文人在情書寫作方面的成就相形遜色,然而到了民國初年,情況丕變,不僅情書文體重獲新生,創作數量急遽增加,尤其在五四之後,情書出版蔚為風潮,寫作情書遂成為知識青年實踐愛情的重要管道,而在此劇烈變化之中,翻譯文學堪稱發揮了典範性的作用。為了探討清末民初時期傳統言情尺牘的轉型與現代情書的形成過程,本文首先以清末民初翻譯言情小說和歐洲名人情書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譯者如何挪用中國文學傳統,創造新穎的親暱語彙,並將西方的婚戀觀帶入中國;其次,則著力於考察1910到1930年代「情書熱」之現象,論述鴛鴦蝴蝶派和五四作家迥異的情書寫作策略與文學傳承淵源,如何影響到實際的情書寫作,使得此種抒情技藝的面貌更為複雜多樣。
|
英文摘要
|
Comparing to the glorious tradition of lyrical poems and essays in ancient China,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writings of love letter appear to be much less impressive. However, the situation changed severely since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The genre of love letter was not only vitalized, the amount of writings also increased rapidly. Moreover, publishing love letters became fashionable after the May Fourth, and writing love letters was an important practice of romantic love for young intellectuals.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s were arguably taken as examples in this dramatic chang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love letters in the modern era,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how the translators of European sentimental novels and famous love letters adopted Chinese literary tradition, created phrases to imply intimacy and introduced Western ideas of love and marriage to Chinese readers. It then explores the "love letter fever" from 1910s to 1930s, and discusses how the strategies and legacies of the Mandarin Ducks and Butterflies School, and the May Fourth writers, which differ drastically from the other, influenced the writing practice of love letters and enriched the craft of lyricism with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
参考文献
|
-
潘少瑜(2014)。感傷的力量: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的正典化歷程與社會文化意義。臺大中文學報,45,269-322。
連結:
-
〈校長私拆教員情書〉,《中國攝影學會畫報》第7卷第310 期,1931年,頁5。
-
(1992)。小說時報。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
(1988)。小說新報。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
(1997)。中國近代珍稀本小說。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
(2008)。申報。上海:上海書店。
-
“A Chinese Graduate.” The Evening Star [Washington D. C.], June 22, 1897, 11.
-
〈黑板當作情書揭示處〉,《北平周報》第21 期,1933年5 月,頁8。
-
(1991)。紫羅蘭。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Abelard, Peter and Heloise. Letters of Abelard and Heloise. Translated by John Hughes. London: J. Watts, 1729.
-
Haggard, H. Rider. Beatrice. New York: Harper, 1890; Salt Lake City: Project Gutenberg Literary Archive Foundation, 2006 release.
-
Haggard, H. Rider(2005).Joan Haste.Adamant Media Corporation.
-
Hockx, Michel(ed.)(1999).The Literary Field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Surrey, England:Curzon Press.
-
Lowry, Kathryn A.(2003).Duplicating the Strength of Feeling: The Circulation of Qingshu in the Late Ming.Writing and Materiality in China: Essays in Honor of Patrick Hanan,Cambridge:
-
Lowry, Kathryn A.(2000).Three Ways to Read a Love Letter in Late Ming.Ming Studies,44,48-77.
-
Lowry、 Kathryn A.(2003).The Space of Reading: Describing Melancholy and the Innermost Thoughts in 17th-Century Qingshu.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臺北:
-
McDougall, Bonnie S.(2002).Love-Letters and Privacy in Modern China: The Intimate Lives of Lu Xun and Xu Guangping.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S:〈新華藝大之偽造情書案〉,《中國攝影學會畫報》第4卷第163 期,1928年,頁1。
-
Tokutomi, Kenjirō. Nami-Ko: A Realistic Novel. Translated by Sakae Shioya and Edwin Francis Edgett. Boston: H. B. Turner & Co., 1904.
-
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全國報刊索引」數據庫。
-
小仲馬、林紓譯、王壽昌譯(1981)。巴黎茶花女遺事。北京:商務印書館。
-
巴雷:〈又燃起了昔日的情焰〉,《現代家庭》第3卷第11 期,1940年11 月,頁20。
-
王宏志編(2000)。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王斯沅譯:〈中土人材〉,《實學報》第1冊,1897年8 月28 日,頁17- 20。
-
王實甫、王季思校注(1981)。西廂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包天笑:〈愛情尺牘〉,《小說世界》第13卷第17 期,1926年4 月,頁1-11。
-
白薇、楊騷:《昨夜》,上海:南強書局,1934年。
-
吁嗟:〈由情書到救國〉,《出路》第3 期,1933年,頁11。
-
朱亭曲(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
朱謙之、楊沒累:《荷心:愛情書信集》,上海:新中國叢書社,1924年。
-
何諏、季路校點(1988)。碎琴樓。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佐藤善也注釋、佐藤勝注釋(1972)。北村透谷‧德富蘆花集。東京:角川書店。
-
宋若瑜、蔣光慈:《紀念碑》,上海:亞東圖書館,1927年。
-
李定夷:《定夷叢刊:初集》,上海:國華書局,1919年。
-
李定夷編:《豔情書牘補編》,上海:國華書局,1918年。
-
李定夷編:《豔情書牘》上下冊,上海:國華書局,1917年。
-
李嘉生(Samuel Richardson)著,周瘦鵑譯:〈焚蘭記〉,收於周瘦鵑編:《心弦》,上海:大東書局,1925年,頁1-26。
-
汪辟疆編(1993)。唐人傳奇小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良:〈校長私拆教員情書〉,《中國攝影學會畫報》第7卷第310 期,1931年,頁5。
-
周瘦鵑:《簫心劍氣錄》,上海:墨緣編譯社,1917年。
-
周瘦鵑輯:《香豔叢話》上冊,上海:中華圖書館,1914年。
-
(法國某著),香葉閣鳳仙女史譯述:〈美人手〉,《新民叢報》第3年第3 號(原第51 號),1904年8 月,頁91-96。
-
阿伯拉、哀綠綺思、席慕蓉繪、梁實秋譯(2013)。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臺北:九歌出版社。
-
俊:〈淚盡腸斷哭永別〉,《現代家庭》第4卷第8 期,1941年8 月,頁22。
-
哈葛德、林紓譯述、魏易譯述(1990)。紅礁畫槳錄。臺北:魏惟儀。
-
哈葛德(H. Rider Haggard)著,林紓、魏易譯述:《迦茵小傳》,上海︰商務印書館,1914年。
-
哈葛德(H. Rider Haggard)著,蟠溪子譯,天笑生參校:《迦因小傳》,上海:文明書局,1903年。
-
洛丁:〈怎樣讀男性的情書〉,《現代家庭》第4卷第9 期,1941年9 月,頁13。
-
范伯群編(1994)。哀情巨子—鴛蝴派開山祖—徐枕亞。南京:南京出版社。
-
茅盾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87)。茅盾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夏志清、歐陽子譯(1985)。《玉梨魂》新論。聯合文學,1(12),8-35。
-
夏曉虹(2005)。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徐孟芳(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
徐枕亞(1980)。花月尺牘。臺北:廣文書局。
-
振之:〈情書歟⋯毒札歟〉,《禮拜六》第53 期,1915年6 月,頁18-26。
-
梁啟超(1959)。飲冰室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梅家玲(2004)。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荷荷:〈六個男同學給我的信〉,《婦女雜誌》第9卷第7 號,1923年7 月,頁41-44。
-
許心一、陳大凡:《馬振華女士自殺記》,上海:社會新聞社,1928年。
-
通:〈一週見聞:二、學生揭露校長先生的情書〉,《摩登週報》第1卷第3 期,1932年12 月, 頁45-46。
-
陳平原(2003)。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陳建華(2011)。民國初期周瘦鵑的心理小說—兼論「禮拜六派」與「鴛鴦蝴蝶派」之別。現代中文學刊,2011(2),37-49。
-
陳建華(2009)。從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國時期文學、電影與文化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陳熹:〈你不是拜金主義的小姐〉,《現代家庭》第4卷第6 期,1940年6 月,頁18。
-
章衣萍:《情書一束》,北京:北新書局,1925年。
-
雲間樂、梁溪雪譯:〈古情書〉,《小說時報》增刊第1 號,1911年,頁1-48
-
馮夢龍(1998)。醒世恒言。北京:華夏出版社。
-
葉華:〈願為檀郎失貞操〉,《現代家庭》第4卷第7 期,1941年7 月,頁25。
-
葉麗芳:〈你仍在我愛的心懷〉,《現代家庭》第4卷第3 期,1940年3 月,頁14-16。
-
趙樹功(1999)。中國尺牘文學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
德富健次郎、鹽谷榮譯、林紓譯、魏易重譯(1990)。不如歸。臺北:魏惟儀。
-
潘少瑜(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蔡英俊(2002)。「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
-
鄭逸梅(2004)。尺牘叢話。上海:世紀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
鄧志謨編(1985)。丰韻情書。臺北:天一出版社。
-
魯迅(1991)。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樽本照雄編(2003)。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濟南:齊魯書社。
-
錢鍾書(1988)。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社。
-
錫九:〈情書作法(一)〉,《書簡雜誌》第3 期,1946年11 月,頁6-7。
-
錫九:〈情書作法(一續)〉,《書簡雜誌》第4 期,1946年11 月,頁7-8。
-
廬隱、李唯建、吳衍編(1992)。雲鷗情書集。深圳:海天出版社。
-
羅開雲(2002)。晚明情書︰閱讀、寫作與性別。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
-
蘋:〈情書救國〉,《救國月刊》第4 期,1933年4 月,頁85-86。
-
蘇林:〈怎樣創作情書〉,《現代家庭》第4卷第1 期,1940年1 月,頁26-27。
-
覺我:〈余之小說觀〉,《小說林》第9 期,1908年2 月,頁1-8。
-
顧德曼(2006)。向公眾呼籲:1920年代中國報紙對情感的展示和評判。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4,179-204。
-
龔鵬程(2001)。假擬、代言、戲謔詩體與抒情傳統間的糾葛。唐代思潮,宜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