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詞史光華的再現-論渡海詞人江絜生(1903-1983)《灜邊片羽》的書寫意義

并列篇名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Splendor of Ci History: An Enquiry into Crossing Sea Ci-Poet Jiang Jiesheng's (1903-1983) A Glimpse of Side Stories of Penglai

DOI

10.29425/JHIEA.201706_12.0010

作者

林佳蓉(Jia-rong Lin)

关键词

江絜生 ; 《瀛邊片羽》 ; 現代詞人 ; 渡海詞人 ; 鄉愁 ; Jiang Jiesheng ; A Glimpse of Side Stories of Penglai ; modern Ci-poet ; Crossing Sea Ci-Poet ; nostalgia

期刊名称

東亞觀念史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2期(2017 / 06 / 01)

页次

359+361+363 - 41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江絜生曾師事晚清民初詞界大師朱祖謀,1952年來臺之後,他深耕詞學,講論詞作,成就當時臺北城南一則重要的古典人文風景。《瀛邊片羽》是他1983年結集的詩詞作品,內容雖多以臺瀛地方的人事見聞做為起興之筆,但情感思致的核心卻是緬懷、追憶故國的鄉愁。本文擬從時代遷移、朋輩交游、舊日地景、故鄉之思等面向分析作品的內容,並考察江絜生在臺灣發揚、延伸滬上朱門詞學的意義,以重構他在臺灣詞史的文化地位,再現1950-1980年代臺北動人的古典光華。

英文摘要

Jiang Jiesheng (江絜生) has been a pupil of Zhu Zumou (朱祖謀), a famous Ci-poet of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and after his arrival at Taiwan in 1952, he immersed himself in the art of writing Ci, and lectured on Ci works. All these activities achieved an immortal 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city of southern Taipei. A Glimpse of Side Stories of Penglai《瀛邊片羽》is his collected works of poetry and Ci published in 1983. While being mainly inspired by what happened in Taiwan and to Taiwanese, the core of its poetic heart focused on the nostalgia for the homeland mainland China, the remembrances of things past. This essay aims to analyze the collection of these Ci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 times, friendships, landscapes, homeland and homesicknes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許建崑(2006)。孫克寬先生行誼考述。東海中文學報,18,79-112。
    連結:
  2. 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檢索日期:2016年7 月8 日。
  3. 王德威(1998)。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4. 王觀漁(1957)。燕南行卷。臺北:中華詩苑。
  5. 王觀漁(2006)。金臺笠影集。臺北:龍文出版社。
  6. 成惕軒(2014)。楚望樓詩文集。合肥:黃山書社。
  7. 江絜生(1983)。瀛邊片羽。臺北:自印本。
  8. 吳奇聰(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
  9. 李家煌(1963)。佛日樓詩。自印本。
  10. 李猷(1984)。蓬瀛兩詞仙—談江絜生及張惠康兩家詞。東方雜誌,18(6),73-75。
  11. 李經方、李國松等編修:《合肥李氏五修宗譜》,合肥李氏家族網站,http://archive.is/1cAEB,檢索日期:2017年2 月15 日。
  12. 李漁叔(1981)。魚千里齋隨筆。臺北:文海出版社。
  13. 李漁叔(1972)。花延年室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4. 李漁叔編(1970)。《中華詩學》月刊,2(3)
  15. 林尹(1984)。景伊詩鈔。臺北:學海出版社。
  16. 南江濤選編(2013)。民國舊體詩詞期刊三種。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17. 施懿琳(2005)。50年代臺灣古典詩隊伍的重組與詩刊內容的變異。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臺北:
  18. 孫康宜、李奭學譯(2004)。詞與文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 容天圻(1968)。藝人與藝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 秦孝儀編(1985)。中國現代史辭典‧人物部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21. 袁榮法(1979)。湘潭袁氏家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22. 庵心水岸生活誌製作委員會(2014)。庵心水岸生活誌。臺北:庵心水岸生活誌製作委員會。
  23. 張昌華(2011)。一代報人成舍我—紀念成舍我逝世二十周年。人物,2011(10),38-43。
  24. 張壽平輯釋、林玫儀點校(2005)。近代詞人手札墨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5. 張夢機(2008)。鯤天吟稿。臺北:華正書局。
  26. 曹經沅、王仲鏞編(1997)。借槐廬詩集。成都:巴蜀書社。
  27. 莊幼岳編(1972)。《中華詩學》月刊,7(5)
  28. 莊幼岳編(1972)。《中華詩學》月刊,7(6)
  29. 許日章(1995)。江絜生與張大千的詩畫交往。江淮文史,1995(3),116-117。
  30. 陳三立:〈清故光祿大夫禮部右侍郎朱公墓誌銘〉,《詞學季刊》第1卷第2 號,1933年8 月,頁192-193。
  31. 陳定山(2011)。蕭齋詩存。臺北:龍文出版社。
  32. 陳芳明(1994)。典範的追求。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33. 陸費逵總勘、高時顯輯校、吳汝霖輯校(1966)。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34. 粥文化資產存藏中心編(2005)。景行行止—于右任逝世四十周年紀念集。臺北:中華粥會。
  35. 廖耀宇(2012)。河濱漫步看橋梁。技師期刊,61,111-132。
  36. 盧前主編:《民族詩壇》,第1-5輯,漢口:獨立出版社,1938年5 月-1938年9 月。
  37. 盧前主編:《民族詩壇》,第6-29輯,重慶:獨立出版社,1938年10 月-1945年12 月。
  38. 嚴迪昌編(1995)。歷代詞紀事會評叢書‧近現代詞紀事會評。合肥:黃山書社。
  39. 龔鵬程(2011)。學詩記事(上)。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11(7),1-5。
被引用次数
  1. 何維剛(2023)。張夢機青年時代的詩作與行跡考論。國文學報,73,65-110。
  2. 劉威志(2021)。汪精衛〈憶舊遊.落葉〉的作意、效用與迴響再探-主和派的認知隱喻及其美感特質。政大中文學報,36,253-299。
  3. (2022)。試論姚琮《味筍齋詩鈔》的詩學關懷與離散書寫。東亞觀念史集刊,20,22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