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西學閱讀與清學復古-清末民初「文藝復興」比附下的學術互動
|
并列篇名
|
The Learning on Western Knowledge and the Restoration of Qing Scholarism: The Academic Interaction with "Renaissance" in the Late Qing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
DOI
|
10.29425/JHIEA.201706_12.0011
|
作者
|
宋雪(Xue Song)
|
关键词
|
西學 ; 文藝復興 ; 清學復古 ; 梁啟超 ; 胡適 ; the Learning on Western Knowledge ; the Renaissance ; the Restoration of Qing Scholarism ; Liang Qichao ; Hu Shi
|
期刊名称
|
東亞觀念史集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12期(2017 / 06 / 01)
|
页次
|
417+419
-
449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晚清西學閱讀帶來的近代知識譜系構建,影響到中國士人的知識視野和價值判斷。他們尋找中西相通之處,由比附衍生出西學中國化的新路徑。“Renaissance"最早由傳教士介紹到中國,馬君武、嚴復、梁啟超「古學復興」的譯名,體現了士人對「復古」層面的興趣;「文藝復興」作為「部定詞」進入辭典,在“Renaissance"的漢譯名確立背後,也有嚴復的觀念轉變。歐遊之後,由法國Amédée Britsch的講演,蔣方震、梁啟超對「中國的文藝復興」均有闡述,而胡適的參與和張君勱的隔空對話,體現了長期的學術互動和此話題的深遠價值。在「西方的沒落」時代,任公對「科學破產」的論說和對清學「科學精神」的強調,開啟了近代中國「科學方法」的深入思考。以「西」釋「中」,借「文藝復興」論清學復古,彰顯了西學衝擊下「反求諸己」的時代風氣和士人心態。
|
英文摘要
|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knowledge genealogy by the reading of western knowledg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ad affected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vision of their knowledge, and their values. They sought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put forward a new way to sinicize the western knowledge by analogy. The concept "Renaissance" was initially introduced to China by missionaries,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Guxue Fuxing" 古學復興 was coined by Ma Junwu, Yan Fu and Liang Qichao, reflecting the scholars' interests in restoring ancient ways. As a "standard scientific term," "Renaissance" was included in the dictionary, which represents the establishment of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the conceptual change of Yan Fu. After their European tour, based on the speech of Amédée Britsch, both Jiang Fangzhen and Liang Qichao had elaborated on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Hu Shi's participation and Zhang Junmai's response to the debate, reflected their long-term academic interaction, and the far-reaching value of this topic as well. In the era of the decline of the west, Liang Qichao's comments on "scientific bankruptcy" and emphasis on the scientific spirit of Qing, opened up the deep thinking of "scientific method" in modern China.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thoughts with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Renaissance" in western world has showed the trend of self-reflection with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knowledge.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
参考文献
|
-
Tang, Xiaobing(1996).Global Space and the Nationalist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he Historical Thinking of Liang Qichao.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連結:
-
李貴生(2013)。論胡適中國文藝復興論述的來源及其作用。漢學研究,31(1),219-254。
連結:
-
張朋園(1986)。胡適與梁啟超—兩代知識分子的親和與排拒。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5(下),81-108。
連結:
-
作者不詳(1985)。申報。上海:上海書店。
-
Burke, Peter(ed.)(1973).A New Kind of History: From the Writings of Febvre.New York:Harper & Row.
-
de Vargas, Philippe. “Some Elements in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The New China Review 4, no. 2 (1922): 115-127.
-
de Vargas, Philippe. “Some Elements in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The New China Review 4, no. 3 (1922): 234-247
-
Dougnac, Marie-Thérèse(1961).Nécrologie: Amédée Britsch: 15 avril 1878-2 février 1960.Bullletin d'Informations de l'A.B.F.,34,37-38.
-
Ferguson, Wallace K. The Renaissance in Historical Thought: Five Centuries of Interpret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48.
-
Hemeling, Karl.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the Standard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and Handbook for Translators: Including Scientific, Technical, Modern and Documentary Term.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916.
-
Martin, William A. P. “The Renaissance in China.” New Englander 28 (1869): 47-68.
-
丁文江、趙豐田(2009)。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王栻編(1986)。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
-
王富仁(2003)。中國的文藝復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王曉平(2011)。東亞文學經典的對話與重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
丘為君(1994)。清代思想史「研究典範」的形成、特質和義涵。清華學報,24(4),451-494。
-
早稲田文学社編:《文芸百科全書》,東京:隆文館,1909年。
-
艾爾曼、趙剛譯(1995)。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
余英時(1999)。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臺北:
-
宋雪(2013)。還原現場:異域旅行與《歐遊心影錄》的寫作。漢語言文學研究,2013(1),51-70。
-
宋廣波(2009)。丁文江年譜。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
李長之(2013)。迎中國的文藝復興。北京:商務印書館。
-
李長林(2005)。歐洲文藝復興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北京:
-
沈國威(2010)。近代中日辭彙交流研究:漢字新詞的創制、容受與共享。北京:中華書局。
-
孟德斯鳩、嚴復譯(1981)。孟德斯鳩法意。北京:商務印書館。
-
知堂:〈文藝復興之夢〉,《求是》第1卷第3 號,1944年5 月,頁1-3
-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
-
胡適(2006)。胡適留學日記。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胡適、曹伯言整理(2001)。胡適日記全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胡適、曹伯言整理(2001)。胡適日記全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胡適、陳平原編校(1996)。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胡適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
胡適、歐陽哲生編、劉紅中編(2001)。中國的文藝復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胡適、潘光哲編(2011)。容忍與自由:胡適讀本。北京:法律出版社。
-
徐雁平(2005)。《清代學術概論》考論。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北京:
-
徐興慶編(2009)。東亞知識人對近代性的思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馬君武、莫世祥編(2011)。馬君武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
馬思中、陳星燦(2004)。中國之前的中國:安特生、丁文江和中國史前史的發現。斯德哥爾摩:東方博物館。
-
張君勱(2008)。科學與人生觀。合肥:黃山書社。
-
張君勱:〈英屬馬來及海外中華民族之前途〉,《晨報》第2 版,1919年2 月12 日。
-
張君勱:〈英國外交政策觀〉,《國民公報》第5 版,1919年8 月5 日。
-
張君勱:〈我從社會科學跳到哲學之經過〉,《再生》第3卷第8 期,1935年10 月,頁1-14
-
張君勱:〈外交與國是〉,《國民公報》第5 版,1919年10 月21 日。
-
張君勱:〈中國在和會中所得之教訓〉,《國民公報》第5 版,1919年7月5 日。
-
張君勱:〈巴黎和會中吾國外交之經過及其致敗原因(三續)〉,《國民公報》第2 版,1919年7 月12 日。
-
張君勱:〈錫蘭島聞見〉,《晨報》第2 版,1919年3 月28 日。
-
張君勱:〈英國之將來〉,《解放與改造》第1卷第4 號,1919年10 月15 日,頁8-15。
-
張君勱、程文熙編(1981)。中西印哲學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張榮華編校(2012)。康有為往來書信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曹聚仁(2010)。蔣百里評傳。北京:東方出版社。
-
梁啟超(1978)。梁任公近著。臺北:文海出版社。
-
梁啟超、朱維錚導讀(1998)。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梁啟超著,林志鈞編:《飲冰室合集‧文集》第3、5、14冊,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
梁啟超、夏曉虹導讀(2001)。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梁啟超、潘光哲導讀(2012)。清代學術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陳衡哲:《文藝復興小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
-
章可(2014)。「古學復興」的兩面:清末西史知識構成之一例。近代中國的知識生產與文化政治 —以教科書為中心,上海:
-
彭剛(2009)。從「敍事實體」到「歷史經驗」—由安克斯密特看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新趨向。歷史研究,2009(1),155-173+192。
-
賀照田編(2003)。並非自明的知識與思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吳瓊譯(2006)。西方的沒落。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
愛漢者編、黃時鑒整理(1997)。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北京:中華書局。
-
鄒振環(2007)。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劉東編、文韜編(2012)。審問與明辨:晚清民國的「國學」論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歐陽哲生(2011)。十七世紀西方耶穌會士眼中的北京—以利瑪竇、安文思、李明為中心的討論。歷史研究,2011(3),26-47。
-
潘光哲(2014)。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蔣方震:〈抵英雜感〉,《晨報》第2 版,1919年4 月8 日。
-
蔣方震:《歐洲文藝復興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
-
蔣方震:〈蔣百里先生論裁兵〉,《國民公報》第2 版,1919年9 月6 日。
-
蔣方震:〈重遊戰地續記〉,《國民公報》第2 版,1919年8 月6 日-1919年8 月7 日。
-
蔣方震:〈倫敦一瞥記〉,《國民公報》第5 版,1919年4 月29 日。
-
蔣方震:〈蔣伯里先生之遊歐通信(三)〉,《國民公報》第5 版,1919年2 月25 日。
-
蔣方震:〈巡視歐洲西戰場記〉,《晨報》第7 版,1919年6 月19 日-1919年6 月22 日;第5 版,1919年6 月23 日;第7 版,1919年6 月24 日-1919年6 月27 日。
-
鄭師渠(1993)。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閻若璩:《潛邱劄記》,收於永瑢、紀昀等編纂: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十‧「雜家類」二「雜考之屬」,第859冊。
-
顏惠慶(1996)。顏惠慶日記。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
羅布存德(W. Lobscheid)著,企英譯書館增訂:《(商務書館)華英音韻字典集成》,上海:商務印書館,1902年。
-
羅志田(2006)。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從新文化運動到北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羅志田(2002)。中國文藝復興之夢:從清季的古學復興到民國的新潮。漢學研究,20(1),277-307。
-
徳谷豊之助、松尾勇四郎:《普通術語辞彙》,東京:敬文社,1905年。
|
被引用次数
|
-
歐陽開斌(2022)。「一個重新發見的國魂」:徐志摩歸國首講“Art and Life"再探。清華學報,52(3),591-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