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以經為法:廖燕文學觀的另一個面向

并列篇名

By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s Creative Principle: Another Aspect of the Literary Point of View of Liao‐Yan

DOI

10.29940/JCLPU.201206.0005

作者

張政偉(Cheng‐Wei Chang)

关键词

廖燕 ; 《二十七松堂文集》 ; 經學 ; 清初文學 ; Liao‐Yan ; "Er‐Shi‐Qi‐Song‐Tang Wen‐Jip" ; Confucian Classics ; Early Qing literature

期刊名称

靜宜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期(2012 / 06 / 01)

页次

121 - 14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學界對清初文人廖燕的文學創作與理論的研究逐漸展開,並且獲致一定的成果。然而目前似乎將廖燕的文學觀點歸類為反對傳統、模擬,注重性情真實的公安派繼承者。廖燕的文學觀點的確以抒發自我性情,反對僵化模擬為核心,這也成為文學批評史或文學理論史撰寫的主要基調。廖燕抗拒科舉制度,追求古文創作。但是廖燕反對的是科舉制度的流弊與八股文體的僵化,從未否定過傳統經典的價值。廖燕對於傳統經典的態度是:回歸經典本身進行閱讀與價值探索。廖燕認為傳統經典有很高意義,對某些文學主題、體裁而言,可以從中取法。廖燕認為經書的文字完美地表達天地之道,是文道合一的典範。所以學習經典就是要學習文道合一的展現方式。廖燕特別重視對經書形式,也就是文法上的學習。本文以為廖燕文學觀除了「以我告我」的直抒性情之外,另一個重要面向是「以經為法」。

英文摘要

Now have some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Qing dynasty litterateur Liao‐Yan. However, there seems to be the literary point of view of Liao‐Yan classified as opposed to the traditional, analog, focusing on the true nature of the direction, this became the main tone of the history of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or literary theory. Liao‐Yan to resist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pursuit of classical creation.Liu‐Yan has never disputed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classic. Liao‐Yan demand for direct return to the classic reading and exploring the value of itself. Liao‐Yan thought that the classic has a high significance of some of the themes, the genre of literary creation, can become the rule. Liao‐Yan by the book is a model for integ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ruth. So learning the classic is to study the text of the Tao to show the way. Liao‐Yan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classics in the form, that is, learning on the grammar. Therefore, this paper is thought: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s Creative principle which was another aspect of the literary point of view of Liao‐Y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沈俊平(2009)。明中晚期坊刻制舉用書的出版及朝野人士的反應。漢學研究,27(1)
    連結:
  2. 侯美珍(2008)。談八股文的研究與文獻。中國學術年刊,30
    連結:
  3. 王源(1693 舉人),〈廖處士墓誌銘〉,收於《國粹學報》,第 4 年,第 9 號(光緒 34 年 9 月,總 46 期)
  4. 高攀龍(1562‐1626),《高子遺書》(明崇禎五年嘉善錢士升刊本,1632 年)
  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97)。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孔慶茂(2008)。八股文史。南京:鳳凰出版社。
  7. 尤信雄(1989)。桐城文派學述。台北:文津出版社。
  8. 王煜(1999)。清初哲人廖燕。新亞學報,19
  9. 王運熙編、顧易生編、鄔國平、王鎮遠(1996)。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清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朱之瑜(1984)。朱舜水集。台北:漢京文化。
  11. 江藩(1998)。漢學師承記。北京:三聯書店。
  12. 何良俊(1997)。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
  13. 呂麗粉(2010)。五經大學四書大全的編修及其對明代經學的影響。東方人文學誌,9(4)
  14. 李永賢(2006)。廖燕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15. 林子雄(1994)。和刻本二十七松堂集初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4(4)
  16. 林慶彰(1994)。明末清初經學研究的回歸原典運動。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
  17. 林慶彰(1991)。五經大全之修纂及其相關問題探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
  18. 侯外廬編(1997)。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 姚良宗(2010)。清初曲江奇士廖燕。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 容肇祖(1989)。容肇祖集。濟南:齊魯書社。
  21. 張永芳(1991)。略說廖燕。社會科學,1991(2)
  22. 張廷玉(197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23. 張修齡(2010)。清初散文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4. 梁啟超(199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里仁書局。
  25. 許祥麟(1998)。擬劇本:未走通的文體演變之路─兼評廖燕柴舟別集雜劇四種。文學評論,1998(6)
  26. 陳恆嵩(199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
  27. 景海峰(2003)。儒家詮釋學的三個時代。儒家經典詮釋方法,台北:
  28. 曾久榕(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9. 焦竑(1997)。玉堂叢語。北京:中華書局。
  30. 楊新勛(2007)。宋代疑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31. 葉國良(1994)。八古文的淵源及其相關問題。臺大中文學報,6
  32. 詹海雲(1995)。二十七松堂集導言:清初被遺忘的學人─廖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5(2)
  33. 賈志揚(1995)。宋代科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34. 廖可斌(1994)。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5. 廖燕、林子雄點校(2005)。廖燕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6. 趙爾巽修、柯劭忞(1977)。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37. 劉大杰(1991)。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
  38. 劉勰、周振甫注釋(1994)。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
  39. 談遷、羅仲輝點校、胡明校點校(2006)。棗林雜俎。北京:中華書局。
  40. 黎靖德編(199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41. 錢謙益(1985)。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2. 譚邦和(2000)。論明末清初文化啟蒙思潮中的廖燕散文。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4)
  43. 顧易生(1983)。清初廖燕的異端精神與文學批評。復旦學報,1983(2)
  44. 顧炎武、黃汝成集釋、秦克誠點校(1994)。日知錄集釋。長沙:嶽麓書社。
被引用次数
  1. 金雯(2017)。綜論清代敘傳類組劇。人文社會學報,17,167-194。
  2. 王力堅(2016)。清初漢文人心態的轉變及其對詩詞風氣的影響—以康熙十八年(1679) 博學鴻儒科為考察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9,41-81。